書籍名稱:《新華字典》 第11版 雙色本 | ||
【定 價】 | ¥19.90元 | |
【齣 版 社】 | 商務印書館 | |
【版 次】 | 2011年6月第11版 | |
【印刷日期】 | 2016年4月以後印次 | |
【開 本】 | 787*1092 1/64 | |
【頁 數】 | 711頁 | |
【I S B N】 | 9787100069595 | |
備注:7月4日以後拍下的發雙色版本,定價為24.9的。還請大傢仔細閱讀。
對於我這種骨灰級的文字愛好者來說,字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告訴我一個字怎麼寫、怎麼讀,而在於它能解釋一個詞語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語境下的細微語義漂移。我常常會拿著它,從一個生僻的成語齣發,不斷地查閱其組成詞,構建起一個龐大的知識網絡。這部第十一版,在解釋的詳實程度上確實做得令人滿意,很多古義的闡釋都相當到位,足見編纂團隊的深厚功力。然而,我發現一個令人睏擾的問題,那就是在某些特定曆史事件或文化典故相關的詞條解釋中,篇幅的取捨顯得有些失衡。例如,對於某個與古代官製相關的詞語,它的解釋簡潔得像是應付差事,而對於一個日常使用的動詞,卻花費瞭大量的篇幅進行分析,這讓我感覺在“知識的權重分配”上,它似乎沒有完全抓住現代讀者的興趣點和需求點。我希望,作為新時代的工具書,它能在那些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詞匯上,拿齣更多的“乾貨”,增加更多有深度的文化背景解讀,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現代漢語的規範用法層麵。畢竟,字典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源於它所蘊含的文化史的厚度。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物件”角度來評價,這本《新華字典》無疑是紙質書時代工藝的典範。它的開本適中,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能給人帶來一種腳踏實地的感覺,這在充斥著電子屏幕的今天,是一種稀有的觸感體驗。我特彆喜歡它的封麵設計,那種低調的、不事張揚的學術氣質,放在任何書架上都不會顯得突兀。但是,實際使用中的一個痛點是,它的“雙色”設計,雖然是為瞭區分釋義和例句,但有時候在快速翻閱或在光綫不佳的環境下,這種紅黑對比並不總是能達到最佳的“一眼識彆”效果。我有時會希望,如果能采用更明顯的顔色區分,比如在釋義部分使用淺灰底色,或者在例句部分用更鮮明的字體加粗,或許能進一步優化查找的效率。此外,字典的耐用性也是一個考量,由於使用頻率極高,我擔心這種精裝本的裝訂在反復摺疊和夾書簽後,其脊背能否持久保持穩固。總而言之,它是一件工藝品,體現瞭對漢字文化最深沉的敬意,但作為工具,在人機交互(人與書本的交互)的易用性上,仍有可被現代設計理念滲透和優化的空間。
評分這本《新華字典(第11版)》真是讓人又愛又恨。作為一名常年與文字打交道的編輯,我深知一部好的工具書對於工作效率的提升有多麼關鍵。初次翻開它時,那種厚重感和油墨的清香,仿佛把我帶迴瞭學生時代,對知識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商務印書館的齣品,自然在裝幀和印刷上無可挑剔,紙張的質感極佳,即便長時間翻閱,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然而,當我真正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檢驗它的實用性時,一些小小的“彆扭”感就顯現齣來瞭。比如,在查詢一些非常新潮的網絡詞匯或者專業術語時,總感覺它的收錄速度稍顯滯後。這並非是苛求,畢竟字典的權威性要求它必須慎之又慎地對待每一個字詞的收錄,但對於追求效率的現代人來說,這種“滯後”帶來的不便也是真實存在的。我尤其希望它能在某些交叉學科的詞匯解釋上,能提供更貼近現代語境的例句,而不是完全沿用過去的經典範例。整體而言,它依然是案頭必備的定海神針,但若論及“靈活性”和“與時俱進的速度”,還有提升的空間。我期待下一版能在這方麵帶來驚喜,比如增加一些關於新興詞匯的收錄注釋,哪怕是附錄的形式也好,這樣就能更好地服務於我們這些需要緊跟時代步伐的文字工作者。它的存在,更多是提供一種“標準”和“根基”,而非“前沿信息”。
評分坦白講,我購買這本字典純粹是齣於一種情懷和對“正版”的執念。我傢裏有一本舊版(可能還是第三版),書頁泛黃,邊角磨損,但那是我學習的伴侶。這次換新版,更多是希望擁有一個更現代化、更便攜的版本——雖然它本身並不算輕巧。拿到新版後,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其“商務版”特有的那種嚴謹,字體排版的間距、行距都經過精心計算,閱讀起來非常舒適。但是,作為一名經常需要進行跨語言學習的譯者,我發現它在處理外來詞匯的音譯和歸屬詞條時,顯得有些過於保守和傳統。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現在使用的外來詞匯已經有瞭更廣泛接受的現代譯法,但字典裏給齣的卻可能是早期的、甚至是有些拗口的譯法。這使得我在快速查閱時,必須在“字典的標準”和我“行業慣例”之間進行二次校準,增加瞭工作流程中的一個摩擦點。如果能增加一個“現代慣用譯法參考”的注釋區域,或者至少在權威詞條的解釋中,對不同譯法的演變有一個簡要的說明,那對我們這些依賴工具書進行大量翻譯工作的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音。它很權威,但有時候,權威也意味著反應速度的遲緩。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本“雙色本”的初印象是——經典永不過時,但某些設計決策顯得有些保守瞭。我購買它的主要目的是為瞭給孩子做語文啓濛,希望他能從小建立起對漢字規範書寫的正確認知。印刷的清晰度毋庸置疑,那標誌性的紅色和黑色搭配,在視覺上確實起到瞭很好的區分作用,尤其對於辨識易混淆的形近字幫助很大。但是,當孩子在學習筆順和結構時,我發現字典中對於一些筆畫的起收筆的標注,雖然符閤傳統規範,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顯得有些過於抽象。我更偏愛那些提供動態演示或者更具現代教學理念輔助的數字資源,而這本紙質書的局限性就在於此——它隻能提供靜態的、定格的“正確答案”。我嘗試用它來教孩子區分“已”和“己”的細微差彆,但僅僅通過圖示,孩子還是需要反復確認。這讓我反思,作為一本權威的、麵嚮大眾的工具書,如何在堅守傳統規範的前提下,融入一些更符閤現代兒童認知發展規律的視覺引導元素,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它更像是一本寫給已經有一定基礎的成年人查漏補缺的參考書,而非一本主打“入門教學”的教輔材料。它的厚重感,也許在無形中給年幼的學習者帶來瞭一絲壓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