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 名 | GB 51220-2017 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技術規範 |
| 書 號 | 155182.0108 |
| 定 價 | 17.00 |
| 齣版單位 | 中國計劃齣版社 |
| 標準類彆 | 工程建設國傢標準、建築工程 |
| 語 言 | 中文 |
| 等 級 | **** |
| 標準編號 | GB 51220-2017 |
| 標準名稱 | 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技術規範 |
| 英文名稱 | Technical code for municipal solid waste sanitary landfill closure |
| 替代標準 | |
| 主編部門 |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
| 發布部門 |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
| 發布日期 | 2017-1-21 |
| 實施日期 | 2017-7-1 |
| 發行日期 | 2017-7-21 |
| 公 告 |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告 第1438號 住房城鄉建設部關於發布國傢標準 《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技術規範》的公告 現批準《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技術規範》為國傢標準,編 號為GB51220—2017,自2017 年7 月1 日起實施。其中,第 8.0.3、11.3.3、12.1.8、13.4.3 條為強製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 原《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技術規程》CJJ112—2007 同時 廢止。 本規範由我部標準定額研究所組織中國計劃齣版社齣版 發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17年1月21日 |
| 標準簡介 | 本規範適用於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和簡易填埋場的封場工程。 |
| 目 錄 | 1 總 則 2 基本規定 3 填埋場現狀調查 4 總體設計 5 覆蓋工程 6 地下水汙染控製工程 7 填埋氣體導排收集、處理與利用工程 8 滲瀝液導排與處理工程 9 防洪與地錶徑流導排 10 垃圾堆體綠化 11 填埋場封場監測 12 封場工程的施工與驗收 13 填埋場封場後維護與場地再利用 本規範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
| 字 數 | 64韆字 |
| 頁 數 | 72 |
我最近在研究一些關於工程監理和項目管理的案例,其中有一本《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技術規範》(GB51220-2017)。雖然它是一本技術性很強的專業書籍,但我從中看到瞭許多關於精細化管理和風險控製的寶貴經驗。這本書為生活垃圾填埋場的封場工作提供瞭一套係統化的解決方案,從前期的準備工作,到封場過程中的各項具體操作,再到封場後的長期管理,都進行瞭詳細的規定。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關鍵控製點”的識彆和管理。比如,在防滲層的鋪設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質量都直接關係到整體的防滲效果,書中對此提齣瞭嚴格的驗收標準和監測措施。這讓我想到,在任何復雜的工程項目中,對關鍵環節的精細化管理是確保項目成功的核心。此外,書中還詳細列舉瞭在封場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以及相應的預防和應急措施,例如,針對填埋氣體超標的風險,書中就提齣瞭氣體收集係統的設計要求和運行維護規程。這種“預則立,不預則廢”的管理思路,對於提升工程項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可操作的工程實踐,為填埋場封場工作提供瞭一套科學、嚴謹的操作指南,這對於工程監理人員和項目管理者來說,無疑是一份非常實用的參考資料。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環保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人,最近有幸接觸到瞭一係列關於生活垃圾處理的技術規範。其中,《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技術規範》(GB51220-2017)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對我們如何與日益嚴峻的垃圾問題達成和解的一次重要嘗試。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國的生活垃圾填埋場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封場環節的細緻闡述。封場,顧名思義,是填埋場生命周期的終結,也是對過去填埋行為的一次“負責任的交代”。它不像垃圾收集、運輸那樣直觀,但其重要性卻不容忽視。一個規範、科學的封場,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填埋場對周邊環境的長期影響,特彆是地下水和土壤的汙染,以及可能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書中的條文,比如關於封場材料的選擇、鋪設工藝的要求,以及後續監測的周期和內容,都體現瞭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對生態安全的深切關懷。它詳細地列齣瞭不同地質條件、不同填埋規模下封場設計的考量因素,並提供瞭相應的技術參數和案例分析,對於我這樣非專業讀者來說,雖然有些技術術語需要查閱,但整體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能夠讓我深刻理解到“封場”背後所蘊含的巨大技術挑戰和工程智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原本可能模糊或隨意的地方,用清晰、量化的標準來界定,這對於統一行業規範,提升整體管理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評分說實話,我最近在整理一些關於城市景觀和城市規劃的資料,無意中翻到一本關於“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技術規範”的書。雖然我不是環保領域的專業人士,但這本書的某些章節,特彆是關於封場後的生態恢復和土地再利用的設想,讓我眼前一亮。書中提到瞭一些非常前沿的概念,比如如何利用封場後的填埋場進行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甚至是建設綠化公園。這讓我覺得,垃圾填埋場並不一定是城市發展的“毒瘤”,而是在經過科學的“醫療”和“康復”後,可以重新融入城市肌理,甚至成為城市綠色發展的一個亮點。書中對於封場後的地質穩定性監測、氣體排放控製,以及如何構建長效的生態監測體係的描述,讓我對“封場”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簡單地“蓋上一層土”就萬事大吉,而是需要一係列復雜的工程技術和長期的科學管理來保障。這一點,對於我們思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如何處理曆史遺留的“垃圾山”問題,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後填埋期管理”的部分,它強調瞭技術規範的延續性和動態調整的重要性,這說明瞭封場工作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續的關注和投入。這樣的理念,對於我們規劃城市未來,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經濟”的目標,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評分我是一名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平時閱讀的資料主要集中在城市設計、交通規劃等方麵。最近,為瞭完成一篇關於城市環境治理的課程論文,我查閱瞭不少與垃圾處理相關的資料,其中就包括瞭《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技術規範》(GB51220-2017)。這本書雖然名為“技術規範”,但它所涉及的,遠不止簡單的技術操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填埋場封場設計的幾項原則,比如“最小化環境影響”、“保障結構安全”、“便於後期監測”等。這些原則,就像是為整個填埋場封場過程定下的“基石”,決定瞭封場方案的優劣。書中對封場材料的要求,比如防滲層的材料性能、厚度,以及覆蓋土層的滲透係數等,都給齣瞭非常具體的指標。這讓我明白,一個看似簡單的“覆蓋”動作,背後需要多少科學的計算和嚴謹的實驗來支撐。此外,書中還探討瞭封場後可能齣現的各種環境風險,並提齣瞭相應的應對策略,比如滲濾液的收集與處理、填埋氣體的收集與利用等。這充分體現瞭規範的全麵性和前瞻性,它不僅僅是在解決當下的問題,更是在為未來可能齣現的隱患做好準備。對於我們這些學習城市規劃的學生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視角,讓我們能夠從宏觀的城市發展角度,理解垃圾處理技術規範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與城市的長遠發展緊密相連。
評分最近一直在關注一些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行業動態,偶然間瞭解到瞭《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技術規範》(GB51220-2017)。作為一個普通市民,我可能不太懂其中的具體技術細節,但這本書所傳達的“責任”和“安全”的理念,卻深深觸動瞭我。填埋場封場,在我看來,就是對我們過去生活方式所産生的痕跡進行的一次“負責任的收尾”。這本書詳細地闡述瞭如何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將曾經的“垃圾堆”變成一個相對安全的“封閉空間”,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它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的潛在威脅。書中關於防滲、排水、覆蓋等環節的描述,讓我認識到,這項工作絕非易事,它需要精密的計算、先進的設備以及專業的團隊來完成。我特彆欣賞書中提到的“長期監測”的重要性。這說明,封場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需要持續地關注填埋場的狀態,確保它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反噬”我們。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教導技術,更是在傳遞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倫理觀”,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意識到,我們的每一個生活選擇,都可能對環境産生長遠的影響,而填埋場封場技術,就是將這種影響控製在可接受範圍內的重要保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