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6)——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由内藤康专文导读,以“亚文化”为关键词,梳理日本在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如何大量地吸收、模仿外来文化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精辟地点出日本文化静谧、沉稳,同时庸俗、下流的独特魅力。
★ 《日本之镜》对日本的神话传说、电影、戏剧、文学、艺术进行深刻又有趣的探讨,剥开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层层面纱,解释日本民族极端且矛盾的文化特性。伊恩·布鲁玛以幽默风趣的文笔,带领读者窥见日本大众文化中色情、暴力、变性等元素背后,追求美及自我解放的意图。
★ 《日本之镜》聚焦于日本的流行文化,通过各类漫画、女扮男装的宝冢歌剧团、演艺圈的偶像明星,到黑帮、色情、家庭等各式电影,伊恩·布鲁玛都揭示隐藏其后的日本传统文化、民族性、社会氛围,以及自我认同,也解释了为何这些流行文化或励志向上,或怪诞荒唐,或血腥低俗,却都能在商业及文化传播上异军突起,取得成功。
★ 获选“兰登书屋20世纪百大英文非虚构”读者票选之书。
内容简介
强调礼节、秩序及仪式,温柔文雅、合群顺从的日本人,其大众文化中却处处糅合了极端病态的暴力与色情美学。以“家庭”为价值判断的核心,对“母亲”“父亲”形象的期望、幻想,造成日本人对性别的焦虑与矛盾。男性对“母性”的渴望、对女性力量的恐惧,以及对女性性欲的忧虑,通过谷崎润一郎、吉行淳之介、沟口健二、铃木清顺等人的作品展现无遗。而重视合群、强调集体的日本人,个人内心情感与自我主张在社会规范与社会期许面前毫无作用。群体和人际关系的束缚,造成在义理人情之前,道德、法律都需退让,进而说明日本人往往缺乏个人责任承担意识的民族性。
《日本之镜》通过对电影、戏剧、文学、艺术和神话传说鞭辟入里的分析,剥开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层层面纱,解释日本民族这些两极又矛盾的文化特性,同时勾勒出日本人如何映照出自身的样貌。无论是黑泽明的电影、三岛由纪夫的小说、文乐《忠臣藏》、宫本武藏的传说,或是黑帮片与家庭剧,伊恩·布鲁玛都信手拈来,幽默风趣地探索有如镜子般反射出现实的戏剧性幻想。他对日本大众文化中病态怪诞的行为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解释,让读者能理解这个被迫温文尔雅的民族如何借由“人为”的风格化与仪式感,寻求压抑自我的解放。
作者介绍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生于荷兰海牙。曾担任《远东经济评论》和《旁观者》杂志记者,为《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报刊撰写关于亚洲的政治和文化评论,并曾任教于牛津、哈佛、普林斯顿、格罗宁根等大学。现为《纽约书评》主编、纽约巴德学院保罗·威廉斯教席之民主、人权和新闻学教授。出版的著作有《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创造日本:1853—1964》等。2008年被授予“伊拉斯谟奖”以表彰他“在欧洲对文化、社会或社会科学做出的重要贡献”,同年以其卓越的著作帮助美国读者理解亚洲的复杂性而获得“肖伦斯特新闻奖”。2008年和2010年被《外交政策》杂志列入“全球思想家”。
导读 日本:有容乃大的“亚”文化与社会(内藤康)
新版序言
初版序言
第一章 神之镜
第二章 永恒的母亲
第三章 神圣的婚姻
第四章 恶女
第五章 活的艺术品
第六章 卖身的艺术
第七章 第三种性别
第八章 硬派
第九章 忠心的家臣
第十章 黑帮和虚无主义者
第十一章 取笑父亲
第十二章 漂泊的灵魂
第十三章 结语:一个温文尔雅的民族
注 释
索 引
读罢此书,脑海中仿佛闯入了一个光怪陆离又引人入胜的日本万花筒。伊恩·布鲁玛以其独特视角,将日本文化的精髓浓缩于“英雄”与“恶人”的二元叙事之中。他笔下的武士,不再是脸谱化的忠义象征,而是承载着时代洪流中个人选择与道德困境的鲜活个体;而那些所谓的“恶人”,也并非全然的邪恶,他们的动机、他们的挣扎,甚至他们的魅力,都深深触动着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英雄与恶人形象的演变,清晰地勾勒出日本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价值观如何受到冲击,又如何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形成当下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图景。书中的例子信手拈来,从古代的传说人物到现代的动漫英雄,再到一些社会边缘人物,布鲁玛都赋予了他们独特的文化意义。他并没有回避日本文化中那些令人不安的方面,反而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准,深入探讨了其内在的矛盾与张力。这种毫不避讳的真诚,让我对作者的洞察力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是对日本流行文化的解读,更是对人性复杂性的一次深刻反思,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好”与“坏”的固有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张力,深邃的蓝色背景上,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像交织在一起,一个带着凛然正气,另一个则眼神复杂。初次翻开,就被作者伊恩·布鲁玛那犀利的笔触深深吸引。他没有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入手,而是选择了一个更为精巧的切入点——日本流行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形象。这无疑是个极具挑战性的主题,因为日本文化的内核本身就充满了二元对立的张力,从武士道的忠诚与牺牲,到动漫中鲜明善恶的斗争,再到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迷茫与挣扎,无不体现着这种复杂性。布鲁玛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这些形象,而是试图从中抽丝剥茧,探究这些符号背后所承载的民族情感、社会变迁以及文化价值观的演进。他巧妙地将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电影动漫以及社会现象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的文化解读。我尤其期待看到他对“恶人”形象的剖析,因为在我看来,一个文化对“恶”的定义和处理方式,往往比对“善”的描绘更能揭示其深层的恐惧与渴望。这种从细微之处见宏观的写作手法,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相信它会带来一场关于日本文化深度思考的盛宴。
评分初次接触伊恩·布鲁玛的作品,便被他那如同剥洋葱般层层深入的写作风格所折服。《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日本文化深层基因的探秘之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或人物,而是致力于挖掘那些隐藏在流行文化表象之下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基因。他似乎看到了,日本文化中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以及这种追求背后所带来的压抑和扭曲。无论是那些外表光鲜、内心却充满创伤的英雄,还是那些行为乖张、却又有着自身逻辑的“恶人”,都折射出这种文化基因的深刻烙印。我对书中关于“净化”与“污秽”的探讨尤其着迷,这在日本传统仪式和现代流行文化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布鲁玛以一种审慎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将这些看似零散的文化碎片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日本社会精神图景。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唤醒,开始反思自己对一些日本文化符号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引导我以更开放、更包容的视角去理解一个复杂而迷人的文化。
评分拿到《日本之镜》这本书,就被它那充满哲学思辨的名字所吸引。布鲁玛似乎要通过这面“镜子”,折射出日本社会深层的精神内核。书中所探讨的“英雄”与“恶人”,并非简单的人物类型划分,而是承载着不同时代、不同思潮的文化符号。我一直在思考,为何日本文化中,似乎总有一种将极端情感推向极致的倾向?无论是对忠诚的极致追求,还是对美的极致崇拜,抑或是对死亡的某种浪漫化理解,都让我感到一种独特的力量。书中对武士道精神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其光辉的另一面,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被扭曲和消费的可能性。而对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定性为“恶人”的角色,布鲁玛却赋予了他们复杂的动机和悲剧性的色彩。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一个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反叛与异化,往往会被视为一种“罪恶”。这种对“恶”的定义,似乎更多地源于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而非纯粹的道德判断。我对书中关于“忠诚”与“背叛”的讨论尤其感兴趣,这似乎是日本文化中一个永恒的母题,贯穿古今,影响深远。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日本文化脉络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日本之镜》就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暗示着它将通过折射,让我们看到日本文化最真实的面貌。伊恩·布鲁玛以“英雄”与“恶人”为切入点,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日本。我一直觉得,日本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残缺美”的追求,无论是其艺术作品,还是某些社会现象,都常常在一种不完美中展现出深刻的美感。布鲁玛似乎也捕捉到了这一点,他笔下的英雄,并非无懈可击,他们的脆弱和挣扎,反而让他们更加真实可信;而那些被贴上“恶人”标签的角色,也常常因为其复杂的人性,而让我们产生共情。书中对“忠诚”与“背叛”的辩证分析,令我印象深刻。在日本这样一个强调集体和归属感的社会,对“背叛”的定义和惩罚,似乎显得尤为严苛。我很好奇,这种严苛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一种对个体自由选择的恐惧?布鲁玛的写作,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解剖师,冷静地剖析着日本文化肌体中的每一个细胞,让我得以窥见其生长的逻辑和演变的轨迹。这本书,让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人类共性问题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