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最有趣的百科全书式色彩轻图典,从色彩原理、色彩文化、色彩心理、色彩搭配全方位诠释色彩,让你不仅懂色彩,更会用色彩
编辑推荐
一本向大众介绍色彩原理和搭配规则的百科全书式色彩轻图典
面向大众、轻松科普。用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和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配合妙趣横生的文字,讲解色彩原理、色彩文化、色彩心理,带领读者既领悟了文化、读懂了艺术,又理解了色彩的内涵。
最实用的色彩搭配书。不仅告诉读者基本的色彩原理,更有非常实用的色彩搭配技巧,让读者一看就懂,即学即能用。
全彩四色印刷,每一页都配有高清精美的图片,每一张图片都有详实生动的注解,并配有各种直观醒目的图表,与娓娓道来的文字同步,会带给读者愉快的阅读体验。
目录
前言 阅读色彩的快乐
第一章 捕捉那一束光——没有光就没有色
牛顿的三棱镜——阳光的颜色
我们的世界为何如此色彩缤纷——与生俱来的色彩感知
莫奈笔下的睡莲花——色彩与光影的互动
新学科诞生——色彩学大事记
第二章 在科学诞生之前……
古老文化的智慧与差异
中国的五色观——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
黄是如何成为中国皇帝专属色彩的——色彩与身份
青到底是什么颜色——灵活多变的色相指代
墨分五色——神秘的单色阶审美风尚
第三章 色彩的密码
立体的色彩坐标——色相、明度、纯度三要素
到底有多少种「三原色」——色彩混合的基础
第四章 色彩影响世界,色彩改变生活
眼睛看到的是否真实——色彩的知觉与错觉
有声音的颜色尝起来是甜的——色彩的生理作用与心理联想
第五章 我有我色——如何进行色彩搭配与控制?
对比就是一切——向大师学习如何运用色彩对比
和声的魅力——创造色彩和谐
色彩的歌——千变万化的常见色调
试着用色彩改变生活——如何独立地进行色彩搭配与控制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前言 阅读色彩的快乐
昼与夜交替,光与暗对换
清晨,太阳的光芒毫不吝啬地洒向大地,睁开眼睛,我们便能看到一个丰富而美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灵动跳跃的线条,有千变万化的形态与结构,有广袤无垠的空间,还有那绚烂缤纷的色彩。夜晚也不再寂静,千家万户的灯火照亮黑暗,闪动的车灯泻出一道道光的河流;电影院里IMAX巨幕正播放着3D影片,仿佛伸手可触的神奇幻觉强烈撼动着人们的视觉认知;霓虹灯几乎都已成为古老的怀旧往事,各种LED新光源放肆地照亮着黑夜的天空。
宝贵的眼睛,几乎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器官。据说人所获得的资讯,80%以上来自视觉,尤其在当下我们身处的这个信息时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图像的发展几乎超出了人们的预计,单纯的形象、明确的符号、鲜艳的颜色,铺天盖地地包围着人们。拜现代印刷工业、娱乐传媒和网络信息等发达的传播方式所赐,“读图时代”在喧嚣中降临。人们的视觉不断地被宠溺着,感官所受到的刺激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甚至在铺天盖地的图像世界中,人们的视觉经验也被改变了。
我们几乎都热爱色彩
黑白胶卷变成了彩色胶卷,再变成了手持数码设备(几乎人手一部的相机或手机)不断定格成的生活中的彩色画面,暗房里的黑白照片似乎已成为摄影艺术的保留风景;黑白电视机变成了彩色电视机,数字3D屏幕亦在挑战着人们的视觉神经,黑白雪花点早已成为尘封的往事;花花绿绿的杂志堆满了路边的报亭,简单的黑白报纸也换上了彩色新装,插图珍藏本更成为书籍重版的上佳理由。而我们坐在互联网的每一个彩色显示终端前,毫无顾忌地享受着色彩的饕餮盛宴。
色彩,它无处不在,人们习以为常。它是一种常识
年轻的妈妈牵着孩子的小手,带着让小朋友接受艺术熏陶的打算,走进美术馆,这里正在举行盛大的现当代艺术展览,充斥着五光十色的展览品。一个小时后,妈妈带着孩子落荒而逃,十分生气地控诉:“这是什么艺术,根本就看不懂!”
广义上的现代艺术(把后现代艺术视作现代艺术的发展延续)其实基本上都属于精英文化范畴。艺术家们是非常自傲的,他们试图坚守高雅艺术的节操,不屑与凡俗大众为伍。所以观众们经常说:“看不懂!这些所谓的‘艺术’不知所云!”就算是把姿态放得最低、最大众化的波普艺术(Pop Art) ,也很容易得到一声嘲笑:“这也是艺术?”
大众对于艺术的心态十分矛盾,人们一方面觉得艺术应该高尚优雅,波普的“复制”、“流行”、“时髦”、“廉价”显然还不能够满足人们对“艺术”的心理期许;而另一方面,人们又觉得艺术应该能够被看懂,否则艺术似乎就变成了小圈子里的无聊游戏。
对此,有些艺术家宣称:“看不懂是正常的!物理是一门学科,艺术也是一门学科,没有现代物理学知识,单凭生活经验你或许能够理解经典力学,但你能懂得什么是量子力学吗?那么没有现代艺术的相关知识,你凭什么要求自己能看懂现代艺术呢?”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当摄影艺术开始得到全民普及之后,曾以“忠实地再现自然”为己任的纯艺术(Fine Art)一下子懵懂了、恍惚了:这个世界不再需要我来记录形貌、描绘图像,那么我该何去何从呢?带着这个疑问,一部分艺术家开始发狂地追求探索艺术载体本身的“形式问题”。得益于科技进步,现代色彩学、光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充分运用起来,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毕加索(PabloRuiz Picasso,1881—1973)、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等艺术家用他们的科学、理性和热情、灵感充分地探究色彩、剖析色彩、运用色彩,赋予色彩更活跃的生命,让色彩独立地舞动起来。
内容简介
在色彩科学远未诞生之初,古人就已经能够娴熟而美妙地使各种色彩灵动地和谐起来。而随着设计和时尚产业的发展,色彩搭配美学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颜色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心理作用,作者运用多样的事例,从文化和实用层面为读者介绍色彩的神奇魔力,教你学会如何掌握色彩搭配的秘诀,让生活更多姿多彩。
作者简介
冯锦,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硕士,现任教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作者既有艺术家感性的浪漫与才情,能借助直觉准确捕捉和传达艺术灵光闪耀的瞬间,又能做到理性的节制与客观,在分析阐述时丝丝入扣,条理分明。
主要作品:《艺术引导人生——德拉克洛瓦的私人日记》《简笔画技法》《中国人物画图鉴6:走马勘箭》等。
这本书,我真的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当初是被书名吸引,《色彩改变生活》,听起来就充满了诗意和启发,我满心期待地翻开了它,以为会有一场关于色彩的奇妙旅程,一段关于美学和感知的深刻探讨。然而,当我沉浸其中,想要捕捉那些关于色彩如何点亮我们日常、如何触动我们心灵的细腻描绘时,我却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书中的文字,虽然堆砌了不少辞藻,试图营造一种氛围,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是精致的空壳,缺乏灵魂的注入。我渴望的是那种能让我瞬间感受到色彩的温度、光泽,甚至是它所蕴含的情感的故事,但书中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论述,一种理性的分析,仿佛在解剖一幅画,而不是在感受它的生命力。我读到那些关于色彩心理学的章节,虽然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但我总觉得它们是冰冷的,缺乏人性的温度。我期待的是,作者能用他的眼睛,用他的心,去观察生活中的色彩,去捕捉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瞬间,然后将它们娓娓道来,让我也能跟着他的笔触,一起去感受。可惜,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理论的构建,而非情感的传递,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毕竟,生活中的色彩,不正是因为它们承载了我们的情感,才显得如此珍贵吗?
评分说实话,当我在书店看到《色彩改变生活》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名字听起来有点过于“鸡汤”,让我有些犹豫是否要购买。我担心它会是一本空洞无物,充斥着廉价的励志口号的书。但我最终还是被它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它想要传达的信息。翻开书页,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远比我想象的要扎实和有深度。它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穿红色显活力,穿蓝色显沉静”,而是用一种更具学术性的方式,去探讨色彩的科学原理,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色彩记忆”和“色彩联想”的部分,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颜色会让我们感到舒适,而另一些颜色则会引起我们的不适。作者在举例时,也尽可能地引用了相关的研究和数据,让整个论述显得更有说服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色彩雷达”好像被开启了,开始更加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色彩细节,并且开始尝试有意识地去运用色彩,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投资。
评分当我拿起《色彩改变生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其实是带着一丝好奇和一丝审视的。我好奇它能否真的如同书名所言,为我的生活带来变革,又审视它是否会流于肤浅的表面。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触动,一种从理智到情感的渐进式影响。我并没有在书中找到那些惊天动地的“改变秘籍”,而是发现了一种更为温和且持久的对话。作者通过对色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洞察,引导我去重新认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视觉元素。我开始注意到,原来构成我们日常世界的,不仅仅是物体本身,更是它们所携带的色彩信息,而这些信息,正以一种我未曾察觉的方式,塑造着我的感知和体验。书中的一些章节,让我对某些颜色产生了全新的理解,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颜色的偏见。它没有强迫我去做任何改变,而是通过启发和引导,让我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这种“不刻意”,反而让“改变”变得更为自然和真实。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温厚的导师,在我耳边低语,让我慢下来,去感受,去体会,去用更广阔的视角去拥抱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评分我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次充满意外的探索。起初,我抱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怀疑的心态去接触它,毕竟“色彩改变生活”这个主题,在我的认知里,似乎有点过于宏大和飘渺。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或者至少能打开我新的视野,让我看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多姿多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切入点比我想象的要更为深入和系统。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表面地介绍一些色彩搭配的技巧,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层面去剖析色彩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感。我发现自己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平日里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颜色,开始思考它们是如何影响我的情绪,我的行为,甚至我的决策的。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在很多看似不经意的设计中,都蕴含着深刻的色彩哲学。我甚至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穿着打扮上,或者家居布置上,去主动运用一些书中提到的色彩理论,虽然效果可能还不尽如人意,但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色彩并非只是视觉上的感知,更是一种能够深刻影响我们内在世界的强大力量。
评分我对于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惊喜的调色盘。起初,我只是抱着一种轻松的心情,想看看这本书会给我带来怎样的“色彩启迪”。我并没有对它抱有过高的期望,只是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角。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用生硬的理论去轰炸读者,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场景,去展现色彩的魅力。我读到那些关于不同文化中色彩象征意义的描写,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也被书中那些关于如何运用色彩来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建议所打动,它们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智慧。我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有意识地加入一些我喜欢的颜色,去感受它们带来的积极影响。这本书,让我重新发现了生活中的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让我意识到,原来色彩的力量,可以如此轻易地改变我们的心情,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这绝对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