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修订
公文写作与处理(全新修订版)
《公文写作与处理(修订版)》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2年4月16日联合印发、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为依据,密切结合机关公文写作与处理实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公文写作与处理过程中的文种辨析、公文的整体构思和表达技巧、行文规则、公文格式、文稿交拟与领导人的意图、法定及常用公文的撰写、收发文处理规范、立卷归档等各个环节,并附有正反实例和练习材料,有很强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示范性。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2版 (2013年9月1日)
平装: 31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1231128
条形码: 9787301231128
商品尺寸: 25.4 x 18.2 x 2.2 cm
商品重量: 581 g
品牌: 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
夏海波编著的《公文写作与处理(全新修订版)》共分十章分别是:公文写作与处理总论、公文的整体构思与表达技巧、公文格式、公文文种、行文规则和稿本、公文制发程序、法定公文的撰写、常用公文的撰写、收文办理程序、公文归档等内容。本书既可以作为各级各类公务员、秘书、文员的必读书,又可以作为高校秘书学(文秘)、中文、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档案、新闻、商贸、会计、金融和法律等专业的必修课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夏海波,198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秘书协会副会长,河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曾主持并完成河南省“九五”重点社科项目《中国公文学》,已出版有关公文研究的论著九部,发表有关公文研究的论文七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公文写作与处理总论
第一节 公文
一、公文的定义
二、公文的分类
三、公文的特点
四、公文的作用
第二节 公文处理
一、公文处理的三大环节
二、公文处理的四大原则
第二章 公文的整体构思与表达技巧
第一节分类——选择
一、写作素材的分类
二、写作素材的选择
第二节先论——后说
一、先论后说的好处
二、应该这样“先论后说”
三、不能这样“先论后说”
第三章公文格式
第一节公文用纸及印装格式
一、公文用纸幅面
二、公文用纸的技术指标
三、公文的印装规范
第二节公文版头格式
一、发文机关标志
二、公文份号(印刷顺序号)
三、发文字号
四、签发(会签)人
五、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
六、紧急程度
七、版头中的分隔线
八、公文版头常见失误例析
第三节公文主体格式
一、公文标题
二、主送机关
三、公文的正文
四、附件及附件说明
五、印章和发文机关名称
六、签署
七、成文日期
八、附注
九、公文主体常见失误例析
第四节版记(文尾)格式
一、版记中的分隔线
二、抄送机关
三、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四、版记的位置
五、公文版记常见失误例析
第五节公文的特定格式
一、信函格式
二、命令(令)格式
三、纪要格式
第六节表格及页码格式
一、表格的置放格式
二、页码格式
第四章公文文种
第一节行政公文文种的演变
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七类十二种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的九类十五种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十类十五种
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十二类十三种
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十三类十三种
六、2012年的十五类十五种
第二节文种变化特点与规律
一、文种变化的特点和局限
二、文种变化规律与展望
第三节文种的选用
一、文种的作用
二、文种的选用标准
第四节现行文种辨析
一、命令(令)的适用范围
二、议案的适用范围
三、决定与决议的联系和区别
四、会议纪要与会议决议的联系和区别
五、公报与公告的联系和区别
六、公告与通告的联系和区别
七、通告与通知的联系和区别
八、通知与通报的联系和区别
九、批复的适用范围
十、请示与报告的联系和区别
十一、意见的适用范围
十二、报告与简报的联系和区别
第五章行文规则和稿本
第一节行文规则
一、严格按照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行文
二、行文方式要根据工作需要灵活掌握
三、越权行文无效
四、会商、会签与联合行文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五、公文文种、形式要与内容、行文方向相一致
六、尽量减少行文层次
七、公文一般不得报送领导人个人
八、分清主送与抄送(禁用“抄报”)
九、经发文机关批准,公文可以公开发布
第二节公文稿本
一、草稿
二、定稿
三、正本
四、副本
五、存本
六、试行本
七、暂行本
八、不同文字的文本
第六章公文制发程序
第一节文稿交拟与领导人意图
一、领导交拟的三种方式
二、弄清发文意图
三、准确把握领导人的真实意图
四、把握领导人意图中的几个技术性问题
第二节文稿审核
一、文稿审核的作用
二、审核人及其组织形式
三、审核的重点
四、审核的步骤与方法
五、审核过程中的几个技术性问题
第三节签发发文登记版面设计复核
一、签发
二、发文登记
三、版面设计
四、复核
第七章法定公文的撰写
第一节命令(令)、决定、决议
一、命令(令)
二、决定
三、决议
第二节通告、公告
一、通告
二、公告
第三节通知、通报
一、通知
二、通报
第四节报告、请示
一、报告
二、请示
第五节批复、意见
一、批复
二、意见
第六节议案、纪要、函
一、议案
二、纪要
三、函
第八章常用公文的撰写
第一节工作计划
一、工作计划的定义
二、工作计划的作用
三、工作计划的种类
四、工作计划的拟写步骤
五、工作计划应该这样写
六、工作计划不能这样写
第二节信息(简报)的写作
一、信息工作的渊源
二、信息(简报)的格式
三、信息(简报)应该这样写
四、信息(简报)不能这样写
第三节工作总结
一、总结与调查报告的区别
二、总结的分类
三、总结的写作格式
四、总结应该这样写
五、总结不能这样写
第四节述职报告
一、述职报告的作用
二、述职报告应该这样写
三、述职报告不能这样写
第五节规章制度
一、规章的定义
二、规章的种类
三、规章应该这样写
四、规章不能这样写
第九章收文办理程序
第一节签收与登记
一、收文的范围
二、签收
三、拆封
四、收文登记
第二节收文分发
一、阅文
二、填写收文处理笺
三、分发
第三节收文初审拟办批办分送
一、收文初审
二、拟办
三、批办
四、分送
第四节传阅承办催办查办答复注复
一、传阅
二、承办
三、催办
四、查办
五、答复
六、注复
第十章公文归档
第一节立卷准备
一、编制立卷类目表
二、平时归卷
三、归档范围
四、不归档文件材料的范围
第二节案卷归档的步骤与方法
一、组合案卷
二、编目定卷
三、填写案卷卷皮(盒)
四、案卷归档
第三节按“件”归档的步骤与方法
一、“件”的含义
二、按“件”归档的原则和质量要求
三、按“件”归档的方法
附录一中共中央关于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不要一切由秘书代劳的指示(1981)
附录二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2012)
附录三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1996)
附录四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试行)(1989)
附录五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000)
附录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涉及的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2001)
附录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1993)
附录八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1987)
附录九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1981)
附录十公文处理暂行办法(1951)
附录十一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1999)
附录十二民办非企业单位印章管理规定(2000)
附录十三关于规范村民委员会印章制发使用和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2001)
文摘
版权页:
以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通知”为例:
按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5月3日印发,发布之日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办发(1996)14号)的规定:“通知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者周知的事项。”
按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的规定:“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文种同样是“通知”,其适用范围却不尽相同,在执行中就难免因人因时因机关而异。
《12·条例》统一了“通知”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统一文种的适用范围,是公文处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调整了部分文种的适用范围
以“命令(令)”为例:
《01·办法》规定:“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12·条例》规定:“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公文写作与处理(全新修订版)》 概述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党政机关公文写作与处理理论和实务的著作。在深入研究《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等国家最新法规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公文写作与处理的最新实践,对公文的种类、结构、语言、格式、办理程序以及电子公文的特点等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解读和论述。本书旨在帮助广大公文工作者掌握科学、规范的公文处理技能,提升公文写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党政机关的有效运转和依法行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公文的本质与规范 公文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阐释党政机关公文作为一种法定文书的特殊性,强调其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和规范性。分析公文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传达指示、报告情况、请示批准、发布规定、提出建议等,是联系、指挥、协调、规范机关工作的关键载体。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解读: 深入解读《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原则,包括公文的制发、管理、效力、办理等方面的规定。强调条例对于规范公文处理、提高公文质量、保障政令畅通的重要意义。详细分析条例中关于公文的定义、基本要求(如准确、简洁、规范、及时)、公文的种类、公文的格式、公文的办理流程(如收文、分文、阅批、拟办、承办、发文、归档)等关键条款,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公文的规范化要求: 剖析公文写作和处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性原则,包括但不限于: 政治性原则: 确保公文内容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安全。 准确性原则: 要求公文内容真实、数据准确、信息可靠,不得弄虚作假,不得歪曲事实。 简洁性原则: 力求语言精练,文字简明,避免冗余和套话,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信息。 规范性原则: 严格遵守公文格式、体例、用语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确保公文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及时性原则: 强调公文处理的时效性,确保信息传递和指令执行的及时到位,避免因延误而影响工作。 保密性原则: 强调公文内容的保密要求,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公文,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管理和传阅。 第二部分:党政机关公文的种类与写作 公文的分类体系: 系统介绍党政机关公文的常见种类,并对其各自的特点、用途和写作要点进行详细阐述。主要包括: 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问题作出规定,要求下级机关或有关方面执行。重点在于明确决定的事项、依据、执行要求和生效时间。 命令: 适用于发布最高领导机关的命令,具有强制性。强调命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及明确的指令性。 公告: 适用于向国内外公布重要事项或向特定对象告知重要信息,具有广泛的告知性。重点在于公布内容的明确、准确和广泛传播。 通告: 适用于公布政府规章、制度或特定事项,要求有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遵守。强调其告知和要求遵守的属性。 意见: 适用于向下级机关、有关部门提出贯彻某项工作或解决某一问题的建议、看法。重点在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具体的指导。 通知: 适用于转发、传达、发布、批转公文,发布工作事项,批转、印发简报等。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公文,强调传达信息、布置工作的目的。 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宣传经验、发布重要情况。重点在于褒贬分明,事理清楚,具有教育和警示作用。 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强调实事求是、重点突出、结论明确。 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批准或指示。重点在于情况清楚、理由充分、请求明确、意见一致。 批复: 适用于答复上级机关的请示或对下级机关的请示作出批复。重点在于针对性强,明确表示同意、不同意或提出指导意见。 函: 适用于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情况、请求批准或答复问题。强调其沟通、商洽的性质,以及非强制性。 纪要: 适用于记录会议情况、讨论的问题、形成的决议。重点在于真实、准确、全面地记录会议内容。 其他公文: 如法规、规定、办法、条例、议定事项、备忘录、摘要、公报等,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类和阐述。 公文的结构要素: 详细分析党政机关公文的通用结构,包括: 公文份数序号: 规范的排序标识。 发文机关标识: 准确、规范地标示发文单位。 密级和保密期限: 依据保密规定进行标注。 发文字号: 构成要素、编排规则及重要性。 主送机关: 准确、完整地列出收文单位。 发文线: 标示公文正文开始的位置。 标题: 要求简洁、概括、准确,包括事由、机关名称、文种。 主送机关: 再次强调其重要性,以及规范填写要求。 正文: 分层、分段,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语言严谨。 发文机关署名: 规范的落款。 成文日期: 准确、规范地标注公文生效日期。 印章: 规范、清晰的印章要求,及其法律效力。 附件: 规范的标注和说明。 备注: 用于补充说明。 公文语言特点与写作技巧: 语言的严肃性与客观性: 强调公文语言必须庄重、严谨,避免口语化、随意化,做到客观公正,不带个人感情色彩。 语言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强调使用规范的术语、概念,词语使用精准,语法结构严谨,避免歧义和误解。 语言的简洁性与条理性: 倡导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核心的信息,善用短句、段落,使公文脉络清晰,易于理解。 逻辑思维在公文写作中的运用: 强调公文写作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包括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确保公文内容的连贯性和说服力。 写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从起草、修改、审定到定稿,详细介绍公文写作的各个环节,以及在每个环节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例如调研、构思、遣词造句、反复推敲等。 第三部分:党政机关公文的处理流程与管理 收文处理: 详细讲解收文的登记、分类、传递、分发、拟办等流程,强调及时、准确、安全的重要性。 发文处理: 深入阐述公文的起草、拟稿、审核、签发、打印、盖章、登记、发出的全过程,以及发文的质量控制。 公文的传阅与批示: 分析公文在机关内部的流转、阅批过程,以及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批示要求和作用。 公文的催办与答复: 讲解如何对超期公文进行催办,以及如何及时、准确地进行答复。 公文的归档与保管: 强调公文的整理、分类、立卷、归档程序,以及公文档案的保管要求,确保公文信息的安全和可追溯性。 电子公文处理: 介绍电子公文的特点、优势,以及电子公文在制作、传输、存储、处理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探讨电子公文与传统纸质公文的衔接与发展。 第四部分:公文处理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公文写作常见错误剖析: 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公文写作错误,如表述不清、逻辑混乱、格式不规范、信息失实等,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公文处理效率提升: 探讨如何优化公文处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公文办理时限,解决“推、拖、压”等现象。 公文保密与安全: 强调公文保密的重要性,以及在公文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保密事项和安全防护措施。 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选取典型案例,从公文的起草、审核、处理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分析,为读者提供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导。 本书特色 体系全面: 覆盖党政机关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各个方面,内容系统性强。 理论联系实际: 深入解读国家最新法规,并结合大量鲜活的实践案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性强: 紧密围绕党政机关公文工作者的实际需求,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语言通俗易懂: 尽管涉及专业知识,但语言力求清晰、简洁,便于广大读者理解和掌握。 注重实践: 强调“学以致用”,通过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南,帮助读者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适用对象 本书适合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从事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工作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的参考教材。对于从事行政管理、办公室工作以及需要掌握公文规范的各类从业人员,本书都将是宝贵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