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小学生谚语词典-D12版 |
| 定价 | 19.90 |
| ISBN | 9787513585163 |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作者 | 朱莉 |
| 编号 | 1201521793 |
| 出版日期 | 2017-04-01 |
| 印刷日期 | 2017-04-01 |
| 版次 | 2 |
| 字数 | 无 |
| 页数 | 726 |
| 使用说明 分类索引 词典正文 语目笔画索引 趣味动物谚语猜猜看 |
| 小学生 |
| '小学生谚语词典'-D12版在靠前版基础上修订而成 新增了700条谚语 使谚语总数达到5200余条 且都为为适合小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全书按8大类、33小类内容编排 每个小类内的谚语均按首字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方便读者查找。除谚语词条外 书中还配有若干则谚语小故事和小贴士 用以揭示相应谚语的由来或扩充相关知识 达到寓学于乐的目的。本次修订还特别加入了小手提示功能 帮助小学生掌握字音、字形 以及科学、辩证地理解谚语含义。 |
这本关于北欧神话的民间故事集《冰霜巨人与世界之树的低语》简直是奇幻爱好者的饕餮盛宴。我之前接触到的北欧神话多半是通过影视改编或简化版本,总觉得少了些原始的野性和魔力。然而,这本书忠实地收集和整理了从冰岛萨迦到维京口头传说中的大量原始文本片段,并以极具画面感的现代白话文进行重述,完美地保留了那种古老、略带悲剧色彩的史诗气质。作者在每篇故事的后面都附有详尽的注释,解释了特定神祇或怪物的原始象征意义以及在不同地域间的版本差异,这对于深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洛基这个复杂角色的多维度解读,不再是单纯的“恶”的化身,而是展现了他作为“混乱”与“创造力”并存的矛盾统一体。阅读时,我仿佛能闻到冰原上呼啸的寒风,感受到奥丁深邃的目光,是一次非常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绝对是市面上同类书籍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我一直想系统学习一下西方哲学中的伦理学分支,但市面上许多入门书籍都过于偏重康德或功利主义的某一方面。这本《美德伦理学与当代困境的对话》则提供了一个非常平衡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它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为起点,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什么是好的生活”,而非仅仅是“什么是对的行动”。书中精彩地将美德伦理学(如诚实、勇气、节制)与当前热议的几个社会议题相结合,比如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权边界,或者人工智能决策中的道德责任归属。作者的论证逻辑极其严密,但语言却非常克制和冷静,很少出现那种为了强调观点而进行的夸张论断。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陷入长时间的沉思,因为它迫使我反思自己日常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基础。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在于教会读者如何进行一场更深刻、更具内在一致性的道德反思。
评分这本精装版的《汉字演变与书法艺术探索》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文化痴迷不已的人量身定制的瑰宝。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典雅的设计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流动的历史长卷,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了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乃至更现代字体的演变轨迹。书中的插图和拓片选择得极为考究,每一幅都配有深入的文字解析,让你能清晰地看到笔画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打磨、重塑,最终定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篆书结构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将抽象的线条演化过程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其中的脉络。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古代文人的轶事和他们对文字美学的独到见解,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文情怀,而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令人称道,墨色浓淡适宜,纸张的韧度很好,翻阅时有一种庄重而舒适的感觉,真是一款值得收藏的案头珍品,让我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又增添了几分。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建筑结构力学”这类学科抱有天然的恐惧,但这本《可视化工程原理:从桁架到框架》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摒弃了大量复杂的数学推导公式,转而大量运用了生动的三维动态图解和实际工程案例来进行教学。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口语化,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你身边耐心讲解。比如,在解释剪力和弯矩图时,书中不是直接甩出一个函数公式,而是用一个悬臂梁在不同荷载下“变形”的动画演示来直观展示力的传递过程。这种“先看效果,再理原理”的路径,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我甚至发现,即便我已经多年不接触相关专业知识,通过这本书的图解,我依然能够清晰地理解结构稳定性背后的基本物理逻辑。它不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成功地将原本高冷的工程学变得触手可及,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感到好奇的人士。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运用,恰好发现了这本《宋词鉴赏与意境营造》。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采用传统上那种按作者或年代划分的枯燥结构,而是以“风”、“月”、“花”、“雪”、“酒”、“梦”等核心意象为纲,串联起不同词人的杰作。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作者对每一个意象的剖析都极其细腻,不仅考证了该意象在唐诗中的基础用法,更是深入挖掘了在宋代特定社会背景下,这一意象如何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哲思与情感重量。比如,书中对比了李清照和苏轼笔下“月”的不同意蕴,前者是清冷孤寂的相思,后者则是旷达超脱的哲理,分析得鞭辟入里。更妙的是,每章的结尾都会附带一些现代诗歌或散文的赏析,探讨这些古典意象如何在当代文学中得到继承与变奏。这对我打开思路,进行自己的创作练习非常有启发性,感觉自己对情感的捕捉和文字的锤炼都有了质的飞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