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基础字典 李行健

华文基础字典 李行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行健 著
图书标签:
  • 字典
  • 华文
  • 基础
  • 语文
  • 工具书
  • 李行健
  • 汉字
  • 学习
  • 参考书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ISBN:9787513814744
商品编码:2878195927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华文基础字典

定价:29.80元

售价:22.4元,便宜7.4元,折扣75

作者:李行健

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38147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该书主要针对汉语初学者、海外华侨子弟使用!

内容提要


一、本字典共收录规范汉字1480个,按拼音音序排列。每个字头包括拼音、笔画、部首、结构四部分,部分字增加笔顺展示。相 对应的繁体字括注在正文字头之后,异体字不收录。二、因繁体简化而产生的同形、同音或同形不同音字,一律分列,并标以1、2……。如“板1”与“板2(闆)”、“干1”与“干 2(幹)”、“后1”与“后2(後)”、“表1”与“表2(錶)”、“别1”与“别2(彆)”等。三、多音字各音项集中列在一个字头之下,按读音分列。如:阿ā/ē7画左阝部左右四、本字典有500字左右的字源常识内容,以知识窗形式,附列于对应的字头下。其叙述用字不受本字典收字所限。五、每个字的释义按�A�B�C�D……标注义项。六、用例前用“��”号,两个以上用例,用“|”线分隔,用例中出现的本字用“~”号代替。七、组词分列于相关义项之后,以“○”号,按双音节(先顺序后逆序)到多音节顺序排列。八、如果一个义项还需要细分时,则以a)、b)、c)分项,再逐项释义。九、用“”手形符号表示“提示”,对该字的写法、意义、用法和相关的应用知识、文化知识作必要说明。

目录


作者介绍


李行健,男,1935年生于四川遂宁,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曾任语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国家语委委员,现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中国辞书学会顾问

文摘











序言



《古代汉语词汇研究:从甲骨文到清代文献的演变轨迹》 作者: 王之翰 出版社: 鸿儒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字数: 约 580,000 字 装帧: 精装(全三卷) --- 内容提要: 《古代汉语词汇研究:从甲骨文到清代文献的演变轨迹》是一部鸿篇巨制,由著名古文字学家兼汉语史专家王之翰教授历经二十载心血独立完成的集大成之作。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词典或词汇手册,而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度剖析中国古代汉语核心词汇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其语义、形态和用法如何发生嬗变、继承与创新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时间为轴,以概念为纲,勾勒出一部鲜活的古代汉语词汇“生命史”。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传统词源学的碎片化研究,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分析框架。作者首次将词汇变迁划分为“固化期”、“转型期”与“重构期”三个主要阶段,结合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与文本载体的变迁,阐释了词汇演变背后的深层动因。 第一卷:上古语源与先秦定型(约 20 万字) 第一卷聚焦于汉语词汇的“源头活水”,详尽考察了从甲骨卜辞、金文到先秦诸子文献中的核心词汇。 甲骨文与金文的词汇基础: 重点分析了与祭祀、战争、农业相关的基础动词和名词,如“伐”、“受”、“年”、“田”等,考证其最初的具象指代如何逐渐抽象化。作者对“祭”、“祀”、“卜”等关键宗教词汇的早期语境进行了细致的比对,揭示了早期语法的严谨性。 先秦诸子语境下的概念分化: 本卷核心部分探讨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在思想论辩中对核心概念的“定型”与“重塑”。例如,“仁”、“义”、“礼”、“德”等伦理范畴的词义如何被不同学派赋予独特内涵,从而奠定了后世政治哲学的基础。王教授通过对比《论语》、《老子》、《墨子》中同一词汇的用法差异,展示了词汇“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 形态与句法初探: 结合上古语法的特点,对一些复合词的早期构成方式进行了考察,例如,对“子曰”、“君子”、“庶民”等组合的结构分析,强调了上古汉语中语序对词义的决定性影响。 第二卷:秦汉魏晋:语音流变与语义拓展(约 20 万字) 第二卷跨越了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至魏晋南北朝的漫长过渡期,着重考察了书面语的规范化与口语的民间化所带来的词汇张力。 “通语”的形成与官方规范: 重点研究了秦汉官方文书(如竹简、碑刻)中对词汇的使用标准。考察了“制”、“诏”、“律”、“令”等政治术语的精确化过程,分析了隶变对汉字书写与词汇辨识的影响。 佛教词汇的深度融入: 魏晋时期,佛教传入及其对汉语词汇库的冲击是本卷的亮点。作者系统梳理了“般若”、“涅槃”、“法界”、“因缘”等梵语借词(或音译词)如何被本土化解释,并最终融入世俗语言,甚至被改造用于非宗教领域(如“缘分”的早期应用)。 文学化进程中的情感词汇扩展: 考察了汉赋、魏晋诗歌对情感与自然描写词汇的丰富。如“萧瑟”、“惆怅”、“凄美”等描摹心境的词语,其语意由模糊走向清晰,体现了文人阶层对内心世界的精细捕捉。 第三卷:隋唐宋元明清:多元化与规范化(约 18 万字) 第三卷涵盖了中古至近古的演变,见证了白话的兴起、域外文化的影响以及印刷术对词汇传播的加速作用。 中古音韵与词汇的损益: 结合《切韵》等韵书,分析了中古时期大量词汇在语音上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导致部分词汇的“同音异义”现象,或因读音改变而导致词义的漂移。 白话文的勃兴与口语词的“入典”: 本卷详尽分析了唐宋话本、元曲直至明清小说中大量新兴口语词汇,如某些副词、量词以及带有地域色彩的动词,是如何通过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最终被纳入更广泛的书面语体系。作者特别关注了“打”、“瞧”、“忒”等在白话中功能显著增强的动词。 晚期专业术语的萌芽与定型: 研究了宋明理学和清代考据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学术词汇,如对“性理”、“格物”、“致知”的重新界定,以及清代对前代经典进行“校勘”和“订正”过程中产生的规范性词语。 方法论与特色: 王之翰教授在全书中贯穿着一种“语境-义位耦合”的研究方法。即,词汇的意义不在于孤立的解释,而在于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义位”(Semantic Slot)中与其他词汇的相互关系。本书配有大量的原始文献引文,并针对每一个重点词汇设立了详细的“演变链条图表”,直观展示其语义边界的扩张与收缩。 学术价值: 《古代汉语词汇研究》不仅是对汉语词汇史的全面梳理,更为语言学、历史学、文献学研究者提供了一把深入理解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钥匙。它揭示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反映和塑造着人们的认知世界。本书结构严谨,论证扎实,语言精炼,是当代汉语史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著作。 --- (注: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古代汉语词汇变迁的宏观研究框架,内容侧重于历史语言学、词源学和语义演变,与基础性的工具书(如标准字典)的研究范畴和侧重点完全不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词源学和历史语境的补充说明方面,无疑是下足了功夫的,这对于我这样对汉语言的历史脉络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没有停留在对现代标准语的解释上,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典故出处”或“词义演变路径图”。例如,在解释一些承载了深厚历史重量的成语或四字词时,它会简明扼要地引述相关的古代典籍片段,让读者瞬间就能“看见”这个词语诞生时的情境。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词汇的内涵,也让学习过程变得立体而生动,不再是孤立的符号学习。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与现代汉语的桥梁,让学习者在掌握现代用法之余,也能对汉字背后那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所感知和敬畏。这种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实用的检索功能完美结合,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

抛开学术价值不谈,这本书给我的最直接感受是“可靠性”,一种深入骨髓的、让人可以完全信赖的“定海神针”般的感觉。在浩如烟海的语言材料中,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而这本书的校对工作似乎达到了近乎苛刻的标准。我曾有几次是带着“挑战”的态度去查阅一些存在争议的细微用法,试图找出其中的纰漏,但最终都无功而返,它提供的解释总是逻辑自洽、依据充分。这种高度的严谨性,让我在引用其中的解释或例证时,可以完全放下后顾之忧,这对于从事任何需要精确表达的文字工作者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品质啊。它不像某些网络资源那样,可能存在信息冗余或错误引用的风险,而是提供了一个经过专业锤炼和反复打磨的、值得信赖的语言基准,这份踏实感,是任何花哨的界面或便捷的操作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我对这本工具书的排版设计和检索效率感到由衷的赞叹,这在同类工具书中是相当难得的亮点。我是一个对视觉信息非常敏感的人,以往的某些大型工具书,密密麻麻的文字常常让我望而却步,阅读体验极差,总有种“查字典如同在啃一本枯燥的说明书”的感觉。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工夫,它采用了清晰的字体组合和合理的留白设计,使得即便是长时间的查阅,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异体字、生僻字的收录和标注,做得既全面又不失简洁,索引系统的逻辑性极强,我几乎能凭着对汉字结构的一点点直觉,就能迅速定位到目标词条。这种高效的检索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日常阅读和写作时的流畅度,它让我不再对查阅感到抗拒,反而变成了一种探索汉字奥秘的享受。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深度考量,体现了编纂者超越一般工具书制作的匠心。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语言理解的一扇全新的窗户,特别是它在词义辨析上的精妙处理,让我这个长期以来在某些近义词上感到困惑的学习者如释重负。记得有一次我试图撰写一篇关于古代文学的评论,遇到了“恻隐”与“怜悯”这两个词的微妙差异,查阅了手头的几本旧字典,总是觉得描述得干巴巴的、缺乏那种直击人心的解释。然而,在这本工具书中,作者不仅给出了标准的释义,还配上了极其贴合语境的例句,这些例句仿佛是精心挑选的文学碎片,将词汇的“味道”和“温度”都准确地传达了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对多音字和多义词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所有可能性,而是根据现代汉语的使用频率和文体差异进行了合理的主次排序和重点标注,这对于需要快速、准确查阅的读者来说,极大地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在繁复信息中迷失方向。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语言导师,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最精准、最富有洞察力的指引。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当代汉语新词和文化热词的关注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语言的演变速度惊人,很多传统字典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对于网络流行语、新兴的专业术语的解释常常是付之阙如,这使得我们在理解最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时会遇到障碍。然而,我发现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前瞻性和包容性。它收录的很多新词汇,其解释不仅准确地反映了词语在当下语境中的含义,还非常巧妙地追溯了其来源和演变脉络,这对于理解当代社会思潮和文化变迁非常有帮助。例如,对于一些具有特定地域色彩的词语,它也提供了地域性注释,使得读者在跨区域交流时,能够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偏差。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本优秀的工具书,绝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仓库,而是需要与时俱进,持续呼吸着时代脉搏的鲜活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