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三部六病》是山西有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创立的医学理论。该理论是刘绍武先生研究《伤寒论》《内经》等中医理论和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对于临床工作及探索中医现代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三部六病》学说以《伤寒论》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参阅《内经》和有关著述,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将人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表部、枢部(半表半里部)、里部,简称“三部”;每部存在的病症,根据其阳(实、热)和阴(虚、寒)的不同病性,划分为六类症候群,简称“六病”。《三部六病中级教程》从三部六病的诊疗法、常用秘方验方以及临床应用入手进行详细阐述,适合进一步探讨三部六病学术的理法方药体系的中西医学生和临床工作者。 马文辉 主编 马文辉,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刘绍武老先生。现任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风湿科主任。曾获第二批中医临床很好人才、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首届名医”、山西省科技厅授予的“山西省很好青年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的“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社会兼职:山西省卫生厅不错职称评审专家中医组成员、山西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常委、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山西医学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专业委常委、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心身医学专业委常委、山西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等第一段: 拿到《三部六病中级教程》这本书,我内心其实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毕竟“中级”二字就意味着不能再像初学者那样浅尝辄止,而是要深入骨髓地理解。翻开目录,扑面而来的中医术语和理论体系,瞬间就让我想起了当年刚接触中医时那种懵懂又兴奋的感觉。我是一名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医生,日常工作中,虽然接触的病症不少,但总觉得理论与实践之间似乎隔着一层纱,很多时候是凭经验和老师傅的指导来处理,总归是有些欠缺系统性的。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块短板。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三部”和“六病”的内在联系上所下的功夫,不再是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分析,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比如,在讲“相火”的部分,作者结合几个实际病例,详细阐述了相火亢盛如何影响不同的脏腑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症状。这种“由表及里,由病及证”的分析思路,让我豁然开朗,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诊疗过程,是不是在辨证上还可以更进一步。当然,作为一本中级教程,它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一些我可能遗忘或模糊的概念,还需要时不时地翻阅基础教材来辅助理解。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更能激发我的学习热情,让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评分第四段: 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从入门到进阶的优质读物,《三部六病中级教程》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理论体系清晰而富有条理。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六病”时,那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出病名和证型,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一种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及相应的治法和方药。这一点对于我这样非科班出身、但又真心热爱中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经在阅读其他中医书籍时,常常因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特别懂得如何与读者沟通,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概念。比如,在讲解“少阳病”的辨证时,他将少阳病比作“半表半里”,形象地描绘了其病变的复杂性和治疗的微妙性,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当然,这本书的“中级”定位也意味着它对读者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要求,有些篇章我可能需要反复阅读,甚至需要对照其他相关书籍来加深理解。但这恰恰说明了这本书的深度和价值,它值得我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
评分第三段: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打通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任督二脉”的书籍,《三部六病中级教程》可以说是我近期最大的收获。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三部”和“六病”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二者融为一体,进行全面深入的阐述。在我看来,很多中医著作在讲解病证的时候,往往更侧重于某个具体的疾病,而忽略了背后更宏观的理论框架。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从“三部”的宏观视角出发,解析“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使得我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讲解“阳明病”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阳明病症候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阳明病与“三部”中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以及其在整体病机演变中的位置。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写作方式,让我能够跳出具体病症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疾病的本质。这本书的学习过程,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我开始能够用更宏观、更系统的方式去分析病情,也更能理解为什么同一个症状,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其治疗方案会有所不同。
评分第二段: 说实话,我购买《三部六病中级教程》更多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因为市面上关于中医的进阶书籍很多,但真正能做到既严谨又不失可读性的,实在凤毛麟角。然而,这本书给了我惊喜。我最看重的是它在“六病”的辨证论治方面所展现出的深度。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出“六病”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病证在不同阶段、不同体质人群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复杂关系。这一点对于我这个已经工作了几年的医生来说,是尤为珍贵的。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病人病情复杂,既有表证又有里证,或者同时存在几种病机,这时候如何准确地抓住病机核心,进行有效的治法选择,就显得尤为关键。书中关于“湿病”和“热病”辨证的章节,我就反复阅读了几遍。作者通过对不同湿证、热证的细致区分,并结合相应的方剂配伍原则,为我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思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强调了“治病求本”,即使面对错综复杂的表象,也要追溯到最根本的病因病机,这一点与我个人的临床理念不谋而合。虽然某些地方的论述可能略显晦涩,需要静下心来反复琢磨,但我相信,通过这部书的学习,我的临床辨证能力一定能得到显著提升。
评分第五段: 最近在研读《三部六病中级教程》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医认识的边界。我之前一直认为“三部”和“六病”是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但这本书巧妙地将二者整合,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动态的中医认识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析“三部”与“六病”之间相互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三部”作为“六病”发生的背景,而是深入剖析了“三部”在“六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六病”对“三部”功能状态的影响。这一点让我对很多临床上遇到的疑难杂症有了新的理解。比如,在治疗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时,我常常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而这本书提醒了我,要从更宏观的层面去审视病情,关注“三部”的整体功能失调。书中对“阳病”和“阴病”在“三部”中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根据“三部”的盛衰来调整治疗方案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有些章节的论述相当深入,需要我反复推敲,但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感觉自己的临床视野正在不断被拓宽。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中医理论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