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札(共2册)/曾国藩全集 9787202111888

书札(共2册)/曾国藩全集 978720211188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国藩 著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书信集
  • 清史
  • 晚清史
  • 历史文献
  • 文化史
  • 思想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传记
  • 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久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111888
商品编码:2926320045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书札(共2册)/曾国藩全集

定价:106.00元

作者:曾国藩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2021118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以书生身份而克平乱世,戎马倥偬间亦为学不倦,并在事业和学问上都取得成功的人屈指可数,而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他解太平军之危,救清廷与累卵之间;有家书传世,著书立说,一改桐城派的枯淡之弊。然而又有晚年对天津教案的处置不力。这一切使其文韬武略、传奇一生始终为人们评说纷纭,也使他成为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号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集中体现就是这套《曾文正公全集》。《曾国潘全集》由曾国藩的35位门人编校而成,收录了曾国藩一生主要的学问精华,包括奏稿、批牍、书札、文集、诗集、日记、杂著、十八家诗钞、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鸣原堂论文、求阙斋读书录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位“千古*完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实践,语言平实易懂,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心得。全集的编辑者在原文的基础之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力图将曾国藩的人格魅力地呈现出来,将曾国藩的学问传于后世。

内容提要


《书札》是曾国藩写给长官、朋友和僚属的私人信函。本册书信按照其写信的对象进行分类,又对每个人的信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以便读者查阅。

目录


目录

与左宗棠

致左宗棠咸丰九年正月十七夜

复左宗棠咸丰九年=月初四日

致左宗棠咸丰九年=月初十日

复左宗棠咸丰九年=月二十四日

..........

16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二月十五日

17加胡林翼咸丰九年二月十七日

18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二月二十二日

19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20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三月初二日

21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三月十五日

22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四月十一日

23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四月十五日

24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五月十四日

25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六月初二日

26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七月十五日

27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28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八月二十六日早

29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30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九月十六日

31致胡林翼咸丰九年九月二十三日

32致胡林翼咸丰九年十月初八日

33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十月初九夜

.........

97加李鸿章片同治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98复李鸿章同治六年七月十五日

99复李鸿章同治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100复李鸿章同治六年八月初七日

101复李鸿章同治六年九月十七日

102复李鸿章同治六年十月初六日

103复李鸿章同治六年十一月十八日

104复李鸿章同治六年十一月初九日

105加李鸿章片同治七年正月初十日

106复李鸿章同治七年正月二十三日

..............

23复李续宜咸丰十年八月初六日

24致李续宜咸丰十年八月=十九日

25复李续宜咸丰十一年九月初五日

26复李续宜咸丰十一年九月初九日

27复李续宜咸丰十年九月=十三日

28复李续宜咸丰十年十月初五日

29复李续宜咸丰十年十月=十=日

30复李续宜咸丰十一年=月=十日

...........

20复郭崑素同治二年五月十八日

21复郭崑素同治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22 复郭崑素同治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23复郭崑素同治二年十月二十日

24复郭崑素同治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25复郭崑素同治三年正月初九日

26复郭崑素同治三年三月十九日

27复郭崑素同治三年四月二十日

28复郭崑素同治三年五月三十日

29复郭崑素同治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30复郭崑素同治三年八月十六日

31复郭崑素同治三年十一月初五日

32复郭崑素同治四年正月十八日

33致郭崑素同治四年闰五月初五日

34复郭崑素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

35复郭崑素同治五年五月初四日

36复郭崑素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37复郭崑素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38复郭崑素同治七年六月二十三日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高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完人”,被梁启超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县),183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辉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高峰,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高谥号。曾国藩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

文摘


序言



《曾国藩全集·书札》:历史深处的脉络与温度 历史的河流,浩瀚而深沉,其中不乏闪耀着智慧之光的独特印记。曾国藩,这位晚清重臣,其一生波澜壮阔,留下了无数值得后人细品咀嚼的史料。而《曾国藩全集·书札》,便是窥探这位伟人内心世界、洞察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一扇至关重要的窗户。本书汇集了曾国藩一生中绝大多数书信往来,涵盖了从朝堂政务到家庭琐事,从战略部署到人生感悟的方方面面,如同一条条鲜活的血脉,勾勒出曾国藩这位叱咤风云人物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以及那个动荡不安的晚清社会真实的肌理。 一、 跨越时空的对话:曾国藩的精神世界 《曾国藩全集·书札》并非简单罗列的文字集合,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阅读这些书信,我们仿佛能听到曾国藩本人在与故旧、亲友、部属、甚至晚辈的低语。他的忧虑,他的决断,他的欣慰,他的痛惜,都在字里行间流淌。 在处理军务国事的信件中,我们能看到曾国藩作为一名儒将的深谋远虑与严谨细致。他不仅关注战局的宏观走向,更对士兵的粮饷、军营的士气、乃至武器的损耗都一丝不苟。字句间透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责任感,以及在内忧外患夹击下,那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他不会回避失败的懊恼,也不会掩饰胜利的喜悦,而是以一种极其真实、坦诚的姿态,记录下每一次决策的考量,每一次行动的得失。这些书信,不仅仅是战略战术的记录,更是他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以及人格魅力的生动写照。 而在涉及个人品德修养的篇章里,曾国藩更是将自己的“修身”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强调“克己”、“慎独”,反复告诫自己和家人要保持勤俭节约,杜绝奢靡。他会因自己一时的懈怠而自责,也会因家人生活上的粗心而批评教育。这些看似琐碎的叮嘱,却折射出他内心深处对儒家传统美德的坚守,以及他作为一位士大夫,对自身道德标杆的严苛要求。这让我们看到,伟人并非生而完美,他们的伟大,恰恰体现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与自我超越之中。 二、 时代变迁的缩影:晚清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 《曾国藩全集·书札》的价值,绝不仅限于了解曾国藩个人。它更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的一幅恢弘画卷。从这些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晚清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存状态,感受到时代变革的阵痛,以及传统与现代交织碰撞的复杂局面。 在与中央朝廷的往来信函中,我们可以窥见官场运作的潜规则,听到不同派系之间的博弈,以及曾国藩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如何周旋与自处。他对朝政的担忧,对改革的思考,以及在保守与革新之间的艰难抉择,都跃然纸上。这些书信,为我们理解晚清政治的走向,以及曾国藩在此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曾国藩的书信也记录了他与各地官员、乡绅、士人的交往。这些往来,让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社会基层的情况,了解民间疾苦,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他对于地方官员的管理、对于民间事务的处理,都反映出他对国家治理的深刻认识。在面对太平天国起义这样的历史巨变时,他的书信中流露出的对百姓生命安全的关切,对社会秩序重建的渴望,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形象。 此外,曾国藩与家人、朋友的书信,则展现了晚清社会更为日常的一面。他关心家人的生活起居,对子女的教育倾注心血,与友人分享人生中的喜怒哀乐。这些温情的文字,消解了历史人物遥不可及的距离感,让我们看到,即使是身居高位、肩负重任的曾国藩,也同样拥有普通人的情感与牵挂。在这些信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了解到他们的人生观念,以及家庭在那个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三、 历史研究的宝藏:挖掘不为人知的细节 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曾国藩全集·书札》无疑是一座亟待发掘的宝藏。它提供的原始史料,其价值甚至超越了官方史书。官方史书往往经过修饰与取舍,而私人书信则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个人的真实想法和时代的面貌。 通过对这些书信的细致梳理与解读,研究者可以: 还原历史事件的细节: 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湘军的组建与发展、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推进等等,在官方史书中可能语焉不详,但在曾国藩的书信中,往往能找到更为详尽的记录,包括决策过程、执行细节、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案。 揭示人物的真实动机: 官方记载可能着重于人物的功绩,而书信则更能展现人物的内心挣扎、权衡利弊以及真实动机。这对于理解曾国藩的政治手腕、人际交往以及人生选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认识社会变迁的动力与阻力: 晚清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曾国藩作为关键人物,他的书信中充满了对这些变革的思考、尝试与反思。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社会转型的复杂性,以及传统势力与新兴力量之间的博弈。 探究晚清的文化与思想: 曾国藩作为一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士大夫,他的书信中不可避免地会流露出其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看法。这为研究晚清的文化思潮和思想演变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曾国藩全集·书札》以其海量的史料、鲜活的细节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晚清历史深处的门。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温度的人生教科书。通过阅读它,我们不仅能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曾国藩这位伟人,更能深刻地理解那个伟大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它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将历史的脉络与温度,娓娓道来,留给每一个阅读者无尽的思考与回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我正在啃的一本关于清末洋务运动的著作,它在梳理技术引进和制度创新的脉络时,对曾国藩这位关键人物的评价是极为复杂的。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采用了大量的西方使节档案和地方海关记录,从一个相对“外部”的视角来审视清朝高层官员的运作效率。其中关于江南制造局的设立与管理过程,书中描述得极为细致,展现了曾国藩在推动工业化过程中所遭遇的来自保守派的阻力和地方士绅的掣肘。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快,像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信息密度极高,迫使我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查阅背景知识,它揭示了在看似铁板一块的统治集团内部,改革是如何步履维艰地向前推进的。

评分

我最近追看的一套关于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书籍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是围绕着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展开的。这本书(指代正在读的另一本)的文字风格极其典雅,充满了古典韵味,读起来仿佛能闻到墨香和旧纸张的味道。它不像那些现代传记那样直白,而是更侧重于一种“气韵”的传达。作者巧妙地将曾国藩的日记、家书与他所处的时代氛围熔铸在一起,让我真切感受到那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为政心态。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远超出了单纯的史实陈述,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乱世中坚守自我、实现价值的哲学探讨,读完后,心境久久不能平复,仿佛被涤荡了一番。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实在令人赞叹,初次上手就感觉到了它的分量和厚重感。纸张的质地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史料的运用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不同于市面上很多通俗的历史读物,这里引用的原始文献和私人信函的比例非常高,使得论证过程逻辑严密,令人信服。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湘军体制构建的部分,作者通过详尽的数据和对比分析,清晰地阐明了这种新型军事组织如何能在短期内崛起并对抗传统八旗绿营。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化早期军事改革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它的学术严谨性,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敬意。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晚清重臣的传记,简直可以说是大开眼界。这本书的叙事非常细腻,作者似乎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刻的洞察。它不仅仅罗列了那些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它将曾国藩置于一个极其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了他如何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既要应对外部的军事压力,又要处理内部的政治权谋,同时还要平衡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曾国藩的几次重大决策失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客观与同情并存的态度。他并没有将曾国藩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完人”,而是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复杂个体。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这位历史巨人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精英阶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在人才培养和自我修养方面,书里提供的见解至今读来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

最近我在钻研关于中国传统家教理念的书籍,发现曾国藩对子孙后代的教诲几乎是贯穿全书的核心主题之一。我正在阅读的那本专注于“家书文化”的专著,简直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作者不厌其烦地摘录和分析了大量家书中体现出的教育哲学,比如强调“慎独”的重要性,反对子侄辈好逸恶劳,以及对他们为人处世的细致入微的规劝。这本书的语言非常亲切,像是长辈在娓娓道来,而不是生硬的说教。它让我认识到,曾国藩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位极其成功的“人生导师”。通过阅读这些家书的精选和解读,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平衡严格要求与温和关怀的教育智慧,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也有了新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