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第十卷)
定价:70.00元
作者:周明国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16277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周明国主编的《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0卷)》对从事植物保护和农药学科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和农药开发、生产和经营等科技工作者具有实用和参考价值。《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编辑了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侧重报道了甲氧基酸酯类剂、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剂、苯并咪唑类剂和二甲酰亚胺类等剂的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进展。特别是反映了*近剂化学合成、生物农药和天然物农药的研究动态,大量报道了一些疑难植物病害和经济作物病害的防治中存在的抗药性、植物检疫、药效分析、对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等问题,充分反映了近两年来中国农药和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进展。
目录
协同防控、减量用药,提高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科技水平
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问题和农药减施技术研究应用
微管蛋白靶标类药物的离体筛选
中国主要蔬菜细菌病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剂及其抗性研究进展
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与化学防治
类剂的研究进展
活性氧与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损伤研究概述
The Fung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strllcture,Objectivesand its Contribution to Fungickle Resistance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e
Effect of Azoxystrobin and Kresoxim-Methylon Rice Blast and Rice Grain Yield in China
寡雄腐霉对水稻发芽率的影响与其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及杀灭作用
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敏感基线的建立
施药时期及方式对杀线剂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效果的影响
类与甲氧基酸酯类剂种子处理对小麦白粉病防效与产量的影响
Chemical control of Botryosphaeria dothideacausing canker disease on Chinese hickory
(Carya cathayensis)according the Sporedispersal and cankel development patterns
不同剂对油菜黑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噻枯唑的光解特性:光解产物鉴定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7种剂对安徽省根黑腐病菌的毒力作用
山东链霉菌所产抗生素效价测定研究
黄瓜霜霉病菌对不同药剂敏感性及相应药剂田间防效验证
西瓜蔓枯病菌对啶酰菌胺敏感基线的建立及抗性监测
4种药剂对尖孢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问防效
灰葡萄孢菌对咯菌腈的抗药性监测及抗药性机制研究
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对啶菌嗯唑的敏感性基线及啶菌嗯唑防效
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抗药性研究
Oxathiapiprolincan Effectively ControlDowny Mildew of Cucumbel,Grape and Chinese Cabbage
氟啶胺与氰霜唑不同混配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增效作用试验研究
8种剂对苦瓜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
几种剂对瓜类土传病害的防治
7种药剂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29%吡唑萘菌胺·嘧菌酯悬浮剂对西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400g/L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防治西瓜蔓枯病药效评价
剂防治石斛炭疽病药物筛选初步试验
苯醚甲环唑与甲基硫菌灵混配对梨黑星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
基于天然活性倍半萜Drimenol的酯类化合物与生物活性探索
19.5%咯菌腈.精甲霜灵·噻菌灵悬浮种衣剂对玉米出苗及产量影响田问试验
抗倒酯在水稻上的施用方法初探
稻清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及其施乐健植物健康功能简介
健攻药效试验综述
氟唑环菌胺.咯菌腈·噻虫嗪种子包衣处理对冬小麦纹枯病防效探索
313g/L咯菌腈·氟唑环菌胺·噻虫嗪种衣剂包衣对小麦散黑穗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欧帕防治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及花生褐斑病效果研究报告
英腾42%悬浮剂(sc)防治白粉病药效试验结果
2-酰氧基乙磺酰胺衍生物合成与活性研究
几种生产上常用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药效的比较研究
新剂烯肟菌酯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上的应用
杧果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抗性及抗性机制初步探讨
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与噻虫嗪混配生物活性研究
剂交替施用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及经济效益评价
N-(2,4,5-三氯苯基)-2-氧代环己烷基磺酰胺(SYAUP108)防治番茄
灰霉病的内吸输导性研究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o TrackPhytopharmaceuticals in Microbes and Plants
嘧菌酯对石榴干腐病菌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6种剂防治苹果褐斑病田间药效比较
剂和硒的复配对梨炭疽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微生物源“吩嗪.1一甲酰胺”对赤霉病菌作用机制研究
The Microtubule End-Binding Protein FgEB1Regulates Polar Growth and Fungicide Sensitity Via Different Interactors inFusarium graminearum
Recent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SDHIFungicidej Resistance
Progress in Studies on Resistance ofCarboxylic Acid Amides in Oomycetes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Phenamacril-resistance Related Gene by cDNA-RAPD Method in Fusarium asiaticum
Current status on SDHI Sensitivity ofCereal Pathogens
禾谷镰孢菌Hsp70蛋白复合体FgSsb-FgZuo1-FgSsz调控β2-tubulin稳定性和液胞完整性
禾谷镰孢菌中ABC转运蛋白组的功能分析
禾谷镰刀菌响应类剂的转录因子鉴定及功能分析
山西省苹果黑腐皮病菌Valsa mali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及交互抗性研究·-
山西省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啶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及生物学
特性研究
黄瓜多主棒孢菌对3种DMIs类剂的敏感性检测
桃褐腐病菌中Mona遗传元件引起DMI剂抗性的功能研究及检测方法
桃褐腐病菌Monilia mumecola种群对常用剂的敏感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辣椒疫霉胞外囊泡形态特点及蛋白组分析
新型剂R031-1的谱测定及其对辣椒疫霉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
辣椒疫霉对氟噻唑吡乙酮的抗性分子机制
噻唑菌胺对辣椒疫霉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
氟吡菌胺对辣椒疫霉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
辣椒平头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对5种常用DMIs剂的敏感性分化及其对咪鲜胺、氟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的抗性分析
湖北省番茄和草莓保护地灰霉病菌的抗药性研究
天津地区黄瓜霜霉病菌对多种剂的抗药性检测
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室内抗性风险评估
抑制树木腐烂病菌金黄壳囊孢的剂筛选研究
双苯菌胺对灰葡萄孢菌代谢组的影响分析
13种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和弯孢霉叶斑病菌的毒力测定
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
黑胫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抗性机制研究
抗腐霉利灰葡萄孢菌代谢组分析
基于灰葡萄孢代谢组的剂作用机制区组研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关注农业科技发展的普通读者,我虽然不直接从事科研工作,但对于《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第十卷)》这样的专业书籍,依然抱有极大的兴趣。我深知农业生产的辛勤和不易,也明白病害防治对保证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研究”二字,这让我联想到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付出和努力。我理解这本书中的内容可能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实验数据,但我更看重的是它所代表的科学进步。我希望通过了解这类书籍,能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也为我如何更好地选择农产品,如何理解食品安全等方面提供更科学的视角。这本书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窗口,虽然我无法完全领略其深邃的学术内涵,但我能感受到它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价值。
评分我是一名刚刚接触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将《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第十卷)》作为我的第一本参考书。虽然某些章节的内容对我来说还有些深奥,需要反复查阅资料才能完全理解,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层层递进,让我能够逐步建立起对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整体认识。书中对各种经典和新型化学药剂的介绍,包括它们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毒理学特性以及在防治不同病害时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都讲解得非常详细。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来自中国各地的真实研究数据,让我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药剂抗性管理章节的论述,这对于我们未来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认为,这本书不仅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士,对于初学者而言,也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入门读物,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掌握核心知识。
评分刚拿到这本《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第十卷)》,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装帧和大致的排版来看,就知道这是一部厚重且严谨的作品。书页的质感很好,纸张略带韧性,印刷清晰,即使是复杂的图表和公式也能一目了然。翻阅了几页,能够感受到编著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的用心,各种文献的引用规范而详尽,这对于希望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周明国教授的名字赫然在列,更增添了我对这本书学术价值的期待。植物病害的化学防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化学防治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最新化学药剂的研究进展、作用机理的解析,以及在不同作物和病害类型上的应用实例。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品味内容,但仅凭这初步的接触,就能预见到这本书将为植物保护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其系统性和前瞻性值得肯定。
评分《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第十卷)》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位长期从事植物病害监测和预警工作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一份及时雨。书中对于当前主要植物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它们对化学防治措施的响应情况的分析,都非常到位。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对症下药、精准施药的探讨,以及如何根据病害的不同发生阶段和环境条件来选择最合适的化学防治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病害,它们对常规药剂的抗性增强,或者对环境变化表现出特殊的敏感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帮助我们应对这些挑战。书中对于新药剂的研发动态和应用前景的介绍,也让我充满了好奇。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指导性都非常强,是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农业生产环境中,科学有效地防治病害的重要参考。
评分这本《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第十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与“前沿”。翻开目录,就看到了许多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比如针对特定病原菌的新型杀菌剂开发,以及在抗性管理方面的策略。作为一名在农业科研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一直渴望能有这样一部集大成的著作,能够系统地梳理当前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书中关于环境友好型化学防治技术的部分,尤其吸引我。在当前越来越注重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又能有效控制病害,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我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关于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协同作用的研究,以及对残留问题和安全性评价的深入探讨。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本指导实践、启迪创新的重要工具书,它的出版无疑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