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汉学中的白居易研究

英美汉学中的白居易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丽芸 著
图书标签:
  • 白居易
  • 英美汉学
  • 比较文学
  • 文化研究
  • 诗歌研究
  • 翻译研究
  • 文学史
  • 中西文化交流
  • 唐诗
  • 海外汉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哈尔滨市学府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2267
商品编码:29355589170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西方汉学界的唐诗研究成果很早就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关注,近几年,随着一股令人瞩目的“宇文所安热潮”,对美国汉学界唐诗研究成果的得失、优劣、洞见与误读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作者莫丽芸选择白居易这个文学命题在英美汉学界的研究成果来进行研究与探索,对英美汉学界的白居易诗译介和研究成果所做的详尽介绍,为唐诗研究中此类中心命题在西方汉学界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探讨做一个尝试,从而为我们自己的唐诗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反思。

关联推荐
本书所用大量材料都是笔者广泛搜罗而来的一手材料,其中相当一部分未被国内学界介绍过。文中对这些材料的诸多翻译也是*次,为国内学界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较为新鲜的资料。书中论述比较了具体问题在中美学界研究的异同,能使我们对西方汉学界在该领域研究的得失获得基本的认知。 
目录
绪 论   DY章 英美两国的白居易译介与研究   DY节 英国的白居易译介与研究   第二节 美国的白居易译介与研究   第三节 英美中国文学史论著中的白居易   第二章 阿瑟·韦利的白诗英译和研究   DY节 国内学界对韦利白诗译介的研究   第二节 韦利白诗英译的诗目选择   第三节 《白居易的生平与时代》   第三章 霍华德·列维的白诗英译和研究   DY节 霍华德·列维的汉学著述   第二节 列维对白居易前期诗的英译与研究   第三节 对白居易中晚年诗的英译与研究   第四节 《长恨歌》英译与研究  绪 论  
DY章 英美两国的白居易译介与研究  
DY节 英国的白居易译介与研究  
第二节 美国的白居易译介与研究  
第三节 英美中国文学史论著中的白居易  
第二章 阿瑟·韦利的白诗英译和研究  
DY节 国内学界对韦利白诗译介的研究  
第二节 韦利白诗英译的诗目选择  
第三节 《白居易的生平与时代》  
第三章 霍华德·列维的白诗英译和研究  
DY节 霍华德·列维的汉学著述  
第二节 列维对白居易前期诗的英译与研究  
第三节 对白居易中晚年诗的英译与研究  
第四节 《长恨歌》英译与研究  
第五节 列维与韦利的白诗英译比较  
第四章 美国汉学界华裔学者的白居易研究  
DY节 何丙郁等:《白居易关于长生的诗歌》  
第二节 刘若愚:《白居易〈读老子〉一诗的评注》  
第三节 厄尼斯汀·王:《白居易其人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第四节 陈照明:《在世界与自我之间:白居易人生与写作的定位》  
第五节 杨晓山的白居易研究  
第六节 姚平:白居易作品中的女性研究  
第五章 英美汉学界其他重要的白居易研究  
DY节 尤金·法菲尔的白居易研究  
第二节 对《论姚文秀打杀妻状》的研究  
第三节 杜希德:《白居易的〈官牛〉》  
第四节 司马德琳:《白居易的名鹤》  
第五节 保罗·高汀:《解读白居易》  
第六节 宇文所安对白居易的解读  
结 语  
参考文献  
西文人名译名英文字母索引  
西文人名译名拼音索引  
表格目录  
后 记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关于白居易的交游与唱酬 韦利这本白居易传记里写到很多相关的人物。在“序言”中,他解释了为何特别关注白居易的密友和同僚的原因:他这样才可以“使一个人鲜活生动”。同时他排除掉了“一大堆个性难以分辨的尤其是七八个杨家的人,即他夫人的亲戚,除了一些掌故会牵涉他们,其余的对我而言实在是难有印象,或乏善可陈”。而对这些密友和同僚,韦利除关注他们与白居易的交往和唱和之外,对他们个人的情况也写得非常详细。元稹的内容就更为详细,可以说,把书中所有关于元稹的内容单独抽出来,足以成为一篇元稹的完整的传记。有时甚至给人枝蔓太过之感。关于这点,程章灿曾在《魏理眼中的中国诗歌史》一文中探讨过,认为韦利有“中国古代诗歌极重友情”的认识。他以《上邪》为例,这首明白无误的爱情诗在韦利读来却是对友情和别离的抒写和表达①。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这本传记里白居易的交游和唱酬就成为一条非常显眼的主线。 书中提到白居易交游和唱酬的友人和同僚有近20 位,内容Z多的是元稹,其次是刘禹锡、崔玄亮、李建、孔戡和元稹堂兄元宗简等密友,再就是与韩愈、张籍等人更多具有文学意味的往来。此外就是和惟宽、广宣、明准、清闲等僧人的往来,以及与吴丹、郭虚舟等道士的交往。 书中元稹部分不但篇幅极多,也叙述得非常详细。比如写到元稹806 年任左拾遗之后草拟的改革朝政的10 条建议《十策》,韦利一一做了翻译和解释。元稹的每一次仕途变迁韦利也都力图交代清楚,甚至连元稹娶妻、生子、丧妻等个人情况也都有所涉及,文中还翻译了元稹的《梦井》以及与白居易酬唱的几首诗。谈到妻子韦丛病逝时元稹写了一系列悼亡诗,韦利舍弃了广为人知的《遣悲怀三首》而选《梦井》来翻译,应该是出于他的个人偏好,因为这首《梦井》早在1919 年的《汉诗增译》里已经翻译过。 对元、白二人人生中的几次短暂相聚,韦利更是一次不落地或详述或提及,书中所译白居易写给元稹或提及元稹的诗歌有近20 首,书信如《与元九书》和《与微之书》也是全文译出。元、白二人的交往唱和虽然分散在白居易人生轨迹的各个时期,但韦利很注意点明在什么情境下,两人的唱和诗表明彼此感情逐渐加深。比如第二章提到804 年元稹要去洛阳很长一段时间时,韦利说“在此之前,元稹只不过是进士考试和策试时许多同年中的一位,但到804 年春天时,他已经开始在白居易的情感世界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并接连翻译了这时期白居易写给元稹的3 首诗《曲江忆元九》《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和《赠元稹》来说明。第七章用了3 页篇幅来详述元、白唱和的《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并序》,翻译和介绍其中7 首的内容,分别是《和〈晨霞〉》、《和〈祝苍华〉》、《和〈寄问刘白〉》、《和〈李势女〉》、《和〈自劝〉》二首和《和〈晨兴,因报问龟儿〉》,目的是为读者呈现元、白二人之间无所不谈和推心置腹的亲密。关于白居易的交游与唱酬
韦利这本白居易传记里写到很多相关的人物。在“序言”中,他解释了为何特别关注白居易的密友和同僚的原因:他这样才可以“使一个人鲜活生动”。同时他排除掉了“一大堆个性难以分辨的尤其是七八个杨家的人,即他夫人的亲戚,除了一些掌故会牵涉他们,其余的对我而言实在是难有印象,或乏善可陈”。而对这些密友和同僚,韦利除关注他们与白居易的交往和唱和之外,对他们个人的情况也写得非常详细。元稹的内容就更为详细,可以说,把书中所有关于元稹的内容单独抽出来,足以成为一篇元稹的完整的传记。有时甚至给人枝蔓太过之感。关于这点,程章灿曾在《魏理眼中的中国诗歌史》一文中探讨过,认为韦利有“中国古代诗歌极重友情”的认识。他以《上邪》为例,这首明白无误的爱情诗在韦利读来却是对友情和别离的抒写和表达①。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这本传记里白居易的交游和唱酬就成为一条非常显眼的主线。
书中提到白居易交游和唱酬的友人和同僚有近20 位,内容Z多的是元稹,其次是刘禹锡、崔玄亮、李建、孔戡和元稹堂兄元宗简等密友,再就是与韩愈、张籍等人更多具有文学意味的往来。此外就是和惟宽、广宣、明准、清闲等僧人的往来,以及与吴丹、郭虚舟等道士的交往。
书中元稹部分不但篇幅极多,也叙述得非常详细。比如写到元稹806 年任左拾遗之后草拟的改革朝政的10 条建议《十策》,韦利一一做了翻译和解释。元稹的每一次仕途变迁韦利也都力图交代清楚,甚至连元稹娶妻、生子、丧妻等个人情况也都有所涉及,文中还翻译了元稹的《梦井》以及与白居易酬唱的几首诗。谈到妻子韦丛病逝时元稹写了一系列悼亡诗,韦利舍弃了广为人知的《遣悲怀三首》而选《梦井》来翻译,应该是出于他的个人偏好,因为这首《梦井》早在1919 年的《汉诗增译》里已经翻译过。
对元、白二人人生中的几次短暂相聚,韦利更是一次不落地或详述或提及,书中所译白居易写给元稹或提及元稹的诗歌有近20 首,书信如《与元九书》和《与微之书》也是全文译出。元、白二人的交往唱和虽然分散在白居易人生轨迹的各个时期,但韦利很注意点明在什么情境下,两人的唱和诗表明彼此感情逐渐加深。比如第二章提到804 年元稹要去洛阳很长一段时间时,韦利说“在此之前,元稹只不过是进士考试和策试时许多同年中的一位,但到804 年春天时,他已经开始在白居易的情感世界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并接连翻译了这时期白居易写给元稹的3 首诗《曲江忆元九》《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和《赠元稹》来说明。第七章用了3 页篇幅来详述元、白唱和的《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并序》,翻译和介绍其中7 首的内容,分别是《和〈晨霞〉》、《和〈祝苍华〉》、《和〈寄问刘白〉》、《和〈李势女〉》、《和〈自劝〉》二首和《和〈晨兴,因报问龟儿〉》,目的是为读者呈现元、白二人之间无所不谈和推心置腹的亲密。
831 年元稹辞世,韦利详述了白居易的悲痛,强调其应元稹家人请求撰写墓志而屡屡拒绝接受作为润笔费用的珍宝,Z后无法再拒,便将这笔财产用于香山寺的修缮,并让他们共同的朋友清闲和尚操办务令修缮之功归于元稹之名,以此来纪念元稹。
韦利对元、白二人之间的深厚友情是颇有感慨的,他说,“想到这两个有着如此著名友情的朋友实际在一起共度的时间是那么少,这是很让人奇怪的。802 年到806 年间的某些年,810 年的几天,815 年的几个星期,819 年又是几天,仅此而已。821 年至822 年他们都在长安,但元稹专注于朝政,他们很少碰面。接着是829 年在洛阳的聚首。然而他们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一直萦绕着彼此的人生,因此在写白居易的生平时不可能不或多或少地涉及元稹的生平,他们之间的情感互动是这本书的一个构成要素。从今以后(指元稹逝世后———笔者按)故事就变得简单多了,因为它不再是两个人的共同记录”。这就点出了本书中涉及元稹内容为何如此之多、之详的原因:在写到元稹去世之前,所述内容其实是元、白二人生平的共同记录。

显示全部信息
英美汉学中的白居易研究 引言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而白居易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巨星之一。他的诗歌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诗魔”、“诗王”的美誉,流传千古。然而,白居易的魅力绝不仅限于中国本土。自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白居易也因此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书《英美汉学中的白居易研究》正是聚焦于此,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英美汉学界在白居易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采用的方法、提出的观点以及发展出的独特视角。 第一章:早期西方汉学与白居易的“发现” 早期西方汉学,以传教士和外交官的记录为主,尽管对中国文化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对白居易的关注相对零散。例如,在19世纪,一些西方学者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偶然接触到白居易的诗歌,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介绍。这些早期的介绍往往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将白居易的诗歌置于西方文学的比较框架下进行解读,有时会忽略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汉学的专业化发展,特别是学术研究方法的引入,白居易的研究开始展现出更系统化的迹象。一些早期的汉学家,如赫伯特·艾伦·吉尔斯(Herbert Allen Giles)等,在他们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对白居易的生平、创作和风格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他们开始关注白居易诗歌的社会现实意义,并试图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这一时期的研究,在理论深度和文本解读上仍有局限,主要依赖于有限的文本和二手资料。 第二章:20世纪上半叶:西方视域下的白居易形象重塑 进入20世纪,随着西方汉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入挖掘,白居易的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一些西方汉学家开始运用更严谨的学术方法,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系统性的翻译和研究。 以亚瑟·韦利(Arthur Waley)的《唐诗选》(170 Chinese Poems)为代表,其对白居易《长恨歌》的翻译和解读,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极大地提升了白居易在西方文学界的知名度。韦利以其精湛的文学翻译技巧和深刻的文化洞察力,成功地将《长恨歌》中蕴含的东方情感和美学意境传达给西方读者,使其成为西方读者了解白居易的重要窗口。他的研究不仅关注文本的字面意义,更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语境和情感张力。 此外,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如《新乐府》系列。他们看到了白居易诗歌中对社会不公、民生疾苦的深刻批判,并将其与同时期西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思潮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了白居易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的形象。 第三章:20世纪下半叶:多元理论视角下的白居易研究 20世纪下半叶,西方学术界迎来了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多元理论思潮的冲击,这些新的理论框架也深刻地影响了汉学研究,包括对白居易的研究。 3.1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分析 一些学者开始运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理论,分析白居易诗歌的内在结构、语言符号系统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他们不再仅仅关注诗歌的内容,而是深入到诗歌的语言、形式、叙事技巧等层面,试图揭示白居易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例如,对《长恨歌》中叙事结构、意象符号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其超越简单爱情故事的丰富内涵。 3.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解读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使得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白居易诗歌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特别是《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重要研究对象。学者们从性别权力、女性主体性、男性凝视等角度,对杨贵妃的命运和形象进行了多元解读,挑战了传统解读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同时,他们也关注白居易诗歌中其他女性形象,如《琵琶行》中的歌女,探讨她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 3.3 后殖民主义与文化翻译 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普及,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白居易诗歌在西方语境下的“殖民化”或“他者化”现象。他们探讨白居易诗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接受和诠释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张力,以及西方汉学在构建白居易形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权力关系。文化翻译理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学者们关注白居易诗歌的“不可译性”问题,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意义的有效传递。 3.4 社会学与历史学视角的深化 除了文学理论的引入,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方法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学者们深入考察白居易所处的唐代社会背景,分析其诗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互动关系。例如,对白居易“讽喻诗”的研究,将其置于唐代社会变革的宏观视野下,考察其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的深刻性。同时,对白居易晚年隐居生活的研究,也从社会史的角度展现了他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精神追求。 第四章:当代英美汉学:新议题与新方法 进入21世纪,英美汉学界对白居易的研究呈现出更加精细化、跨学科和个性化的特点。 4.1 身体、情感与感官研究 当代学者开始关注白居易诗歌中对身体、情感和感官体验的描绘。他们运用身体哲学、情感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分析白居易诗歌中人物的身体感受、情绪波动以及感官世界的营造。例如,对白居易描绘自然景物、饮食、音乐等感官细节的研究,揭示了其诗歌的感性魅力和写实性。 4.2 数字人文与计算语言学 数字人文的兴起,为白居易研究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学者们运用计算语言学、文本分析软件等技术,对白居易庞大的诗歌文本进行大规模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从而发现传统研究难以触及的模式和规律。例如,通过对白居易诗歌词汇使用频率、意象分布、情感倾向等的量化分析,可以更客观地评估其创作特征和风格演变。 4.3 跨媒介与跨文化比较研究 当代研究更加注重白居易诗歌在不同媒介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演变。学者们将白居易诗歌与戏剧、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其在不同媒介中的改编和再创作。同时,跨文化比较研究也更加深入,不仅关注英美汉学对白居易的研究,还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全球汉学研究视野中,比较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对白居易的理解和诠释。 4.4 细节化文本解读与微观史研究 在宏观理论框架之外,对白居易诗歌文本的细节化解读和微观史研究也成为重要趋势。学者们深入挖掘白居易诗歌中的典故、语词、意象,进行细致入微的文本考证和阐释,力图还原其最原始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效果。同时,通过对白居易生平文献和相关史料的深入研究,展开“微观史”式的个案分析,展现其人生经历与创作之间的复杂联系。 结论 《英美汉学中的白居易研究》一书,汇集了长期以来英美汉学界对白居易研究的精华。本书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研究成果,展现了白居易形象在西方世界的不断演变和丰富。从早期的初步介绍,到20世纪多元理论框架下的深入解读,再到当代跨学科、新方法的研究趋势,英美汉学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宝贵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位伟大的中国诗人。本书不仅是对白居易研究的回顾,更是对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作用的一次深入探讨。它证明了,优秀的作品能够超越时空和文化的界限,在不同的文明土壤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不断激发新的思想和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唐诗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白居易的诗歌,其语言通俗易懂,意境深远,总能触动人心。最近,我偶然得知了《英美汉学中的白居易研究》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丰富信息。一直以来,我对外国学者如何理解和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充满了好奇。他们的文化背景、研究视角、理论工具,都可能为我们提供全新的解读维度。特别是白居易这样一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诗人,他的诗歌在异域的传播和接受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白居易的诗歌在西方世界是如何被翻译、被理解、被评价的。例如,早期翻译家们在面对白居易的叙事诗、讽喻诗时,是如何处理其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英美学者对白居易的解读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变迁?是将其视为“通俗诗人”、“社会批判者”,还是“情感诗人”?这本书或许能填补我在这些方面的认知空白,让我从更宏观、更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这位伟大的诗人。我期待能从中了解到,白居易的诗歌在跨文化交流中,是如何展现其普适性和独特性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它在不同文化间的流传和解读。白居易的诗歌,以其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当他的作品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进入英美学者的视野时,又会激荡出怎样的学术火花呢?《英美汉学中的白居易研究》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我充满了期待。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对白居易研究的一个简单的梳理,而是会对英美学界围绕白居易作品进行的深入探讨进行细致的剖析。书中是否会重点介绍那些对白居易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英美学者及其代表性观点?他们是如何理解白居易诗歌中的政治寓意、社会批判,以及个人情感的?是否会探讨不同时期英美汉学研究的侧重点有何变化?比如,是否存在某种独特的“英美式”白居易解读范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白居易的诗歌是如何在异域文化中被“再创造”的,以及这种再创造又反过来如何影响了我们对白居易的认知。

评分

我对“英美汉学”这个概念本身就颇感兴趣。它代表着一种外部视角,一种跨文化的对话。白居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接受,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英美汉学中的白居易研究》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深入探究这一过程的详尽报告。我猜测,书中可能不仅仅是罗列英美学者的研究成果,更会深入分析他们的研究方法论,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学术思潮影响下,对白居易进行阐释的。比如,早期欧美的汉学研究是否更侧重于文本的翻译和考据,而后来的研究是否更加注重文化解读和社会语境的分析?书中是否会对比不同英美学者的研究观点,指出他们之间的异同,甚至是一些学术争鸣?我也很好奇,白居易的某些方面,比如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的讽刺艺术,或者他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在英美学者的解读下,是否会呈现出与我们传统认知不同的侧重点。这本书无疑能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位我熟悉的诗人,并了解他在世界学术界的声誉和影响力。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作家,就必须了解他的作品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生命力。《英美汉学中的白居易研究》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们熟悉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但外国学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千古名篇的呢?他们的研究方法是否会引入一些我们国内研究中较少使用的理论框架,比如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或者符号学?我非常想知道,在英美学术界,白居易的“知白”精神、“畅达”人生观,又或是他诗歌中的民间叙事传统,是如何被解读和评价的。或许,这本书会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学术脉络,展示自20世纪以来,英美汉学家们在白居易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他们各自的学术特色。我也好奇,这本书是否会聚焦于某个具体的白居易作品,或者某一类诗歌,来展开深入的分析,并通过英美学者的视角,揭示出我们可能忽略的细节和深层含义。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白居易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地位的窗口。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典诗歌情有独钟,而白居易的作品更是我反复品读的对象。但最近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对白居易的理解,是否受到我们自身文化背景和学术传统的限制?《英美汉学中的白居易研究》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个疑问。我非常好奇,在英美国家,白居易的形象又是怎样的?那些有着不同文化基因和思维方式的学者,又是如何解读白居易的诗歌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重要的英美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例如,他们是如何处理白居易诗歌中那些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意象和典故的?他们是否会从新的角度,比如文学的社会功能、诗人的身份认同等方面,来审视白居易的创作?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出乎意料的解读,一些能够拓宽我视野的观点。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白居易在世界文学版图上的另一番景象,并理解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