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禮記》研究四題
定價:58.00元
作者:呂友仁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10110133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禮記研究四題》主要研究瞭圍繞《禮記》的四個重要問題。個問題《禮記成書管窺》,通過考察西漢宣帝以前《記》的實際存在狀況和西漢末年以前《禮記》的實際存在狀況,利用紮實的十多篇調查報告,分析齣瞭比求之於目錄學途徑的泛泛而論者更有說服力、更有新意的結論。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是對應的兩個問題:《“刑不上大夫”舊解發覆》和《“禮不下庶人”舊解發覆》,通過與前人不同的兩個研究切入點“刑”與“禮”的分析論證,得齣瞭非常具有新意的結論。第四個問題,《“疏不破注”——一個亟待重新認識的概念》,用“以孔證孔”的方法,論證瞭孔穎達編撰《五經正義》的三條體例。
目錄
序一(彭林)
序二(喬秀岩)
序三(王鍔)
《禮記》成書管窺
 敘例
 郭店簡、上博簡與今本《禮記》
 《記》在西漢宣帝以前隻稱為《禮》
 石渠禮議和小戴《禮記》
 嚮歆父子徵引《禮記》考
 試說河間獻王獻書以及諸儒莫得而見
 《禮記·王製》作於《孟子》之前說補證
 有關《禮記》人經的兩個問題
 建議編纂《先秦書錄》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孟子》徵引《記》文考
  《荀子》徵引《記》文補考
  《新語》徵引《記》文考
  《新書》徵引《記》文考
  《春鞦繁露》徵引《記》文考
  《鹽鐵論》徵引《記》文考
  《石渠禮論》徵引《禮記》考
  《淮南子》徵引《記》文考
  《史記》徵引《記》文考
  《漢書》宣帝以前史料徵引《記》文考
  《說苑》徵引《禮記》考
  《新序》徵引《禮記》考
  《列女傳》徵引《禮記》考
  《漢書》徵引《記》與《禮記》考
  十種西漢宣帝以前古書徵引《禮記》篇次一覽錶
  十三種西漢以前古書徵引《記》和《禮記》篇次一覽錶
《禮記》“刑不上大夫”舊解發覆
 必須調整解讀的切入點
 “刑不上大夫”中的“刑”字是什麼意思?
 “刑不上大夫”的精神基礎是“士可殺而不可辱”
 《郭店楚墓竹簡》中的“坓不隸於君子”
 傳統的舊解是怎樣形成的?
 傳統舊解引發的法製混亂及學術混亂
《禮記》“禮不下庶人”舊解發覆
 我的發覆思路
 “禮不下庶人”是一個僞命題
 對“禮不下庶人”這個僞命題的論證
 對東漢學者解讀“禮不下庶人”的平議
 對魏晉以後諸傢解讀的平議
 何謂“酬酢之禮”
 為什麼“酬酢之禮”不下庶人?
“疏不破注”——一個亟待重新認識的概念
 解題
 孔疏直言破注例
 孔疏不露聲色破注例
 孔穎達獨立思考對鄭注質疑例
 孔疏微言破注之一——旁及異聞之後,附加“未知孰是,故兩存焉”一類字眼
 孔疏微言破注之二——旁及異聞之後,附加“與鄭異也”一類字眼
 孔疏微言破注之三——旁及異聞之後,附加“非鄭義也”一類字眼
 孔疏微言破注之四——旁及異聞之後,附加為鄭開脫的理由
 皇侃“既遵鄭氏乃時乖鄭義”的調查報告
 從陸德明《禮記音義》看皇侃《義疏》對鄭注的補正
 孔穎達編撰《五經正義》的三項主要原則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禮記》研究四題,光是書名就透著一股厚重感,讓我對其中涉及的“四題”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雖然我還未得一窺書中究竟,但從書名我可以大膽猜測,這一定是一部深入挖掘《禮記》精髓之作。想象一下,作者是如何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擷取那最閃耀的四顆明珠,並加以精細打磨的。或許,其中一題是對《禮記》作為儒傢經典地位的再審視,探討其在曆史長河中是如何被理解、被傳承,又如何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煥發齣新的生命力。另一題,則可能聚焦於《禮記》中那些具體而微的禮儀規範,作者或許會從社會學、人類學的角度,剖析這些禮儀背後蘊含的社會結構、人倫關係和價值觀念,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景,以及他們如何通過這些儀式來維係社會秩序和群體認同。我還期待,作者會就《禮記》在思想史上的貢獻進行深度解讀,比如它如何影響瞭後世的政治製度、教育思想,甚至是個人品德的塑造。最後,那“第四題”又會是什麼呢?是關於《禮記》文本本身的考證辨析,還是對它在當今社會是否仍有藉鑒意義的探討?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讓作者的智慧引領我進入《禮記》那博大精深的殿堂。
評分“《禮記》研究四題”,這書名一下子勾起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也讓我對作者的治學嚴謹性充滿期待。我可以想象,這本書絕非是簡單的“讀《禮記》”的流水賬,而是作者在對《禮記》這部博大精深的經典進行反復咀嚼、深入思考後,提煉齣的四個具有代錶性、能夠引起共鳴的研究視角。或許,其中一題會著眼於《禮記》的“教育”功能,探討其在古代社會如何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化工具,塑造瞭士人的品格與纔能,又如何影響瞭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嚮。我對作者如何從《禮記》的條文中挖掘齣這些教育理念,並分析其在曆史上的實踐效果,充滿瞭探求的欲望。另一題,我大膽猜測,可能與《禮記》中關於“人生哲學”的論述有關,比如它如何探討人生的意義、道德的修養,以及麵對生老病死等人生常態時的態度。作者是否會從現代人的視角,審視這些古老的智慧,並從中汲取有益的養分?此外,我也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涉及《禮記》在政治實踐中的應用,比如曆代王朝如何藉鑒《禮記》來製定禮儀製度,以鞏固統治、安撫民心。而那“第四題”的設置,更是讓我好奇,是否是作者對《禮記》中某些被忽視的、或者存在爭議的議題,進行瞭一次大膽而深入的探索,抑或是對《禮記》的現代解讀,試圖讓這部古籍在當代煥發新的生機。
評分《禮記》研究四題,單看這個書名,我就知道這絕對是一本硬核的學術著作,絕非是那種輕鬆讀物。它暗示著作者對《禮記》進行瞭深入的、有針對性的研究,並且聚焦在瞭四個核心問題上。我猜測,其中一個研究方嚮,可能會是對《禮記》在古代社會“禮製”建設中的地位進行深入分析,探討它如何為王朝的建立、維係以及社會秩序的穩定提供瞭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南。作者是否會從政治史、製度史的角度,來審視《禮記》的作用?這一點讓我非常好奇。另一題,或許會側重於《禮記》所體現的“人倫之道”,比如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關係,是如何在《禮記》的規範下得到界定的,以及這些規範背後所蘊含的傢庭倫理和社會道德觀念。我期待作者能夠揭示《禮記》是如何通過細緻入微的描繪,構建起一套完整而富有生命力的倫理體係。我還想到,書中是否會探討《禮記》的“哲學意涵”,比如其對“道”、“德”、“仁”、“禮”等概念的闡釋,以及這些概念如何構成瞭儒傢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而至於“第四題”,我充滿瞭無限的遐想,或許是作者對《禮記》文本的某個特殊解讀,又或者是對《禮記》在跨文化傳播中的遭遇與影響的探討,總之,這將是一個充滿未知但又引人入勝的領域。
評分讀瞭《禮記》研究四題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位飽學之士,端坐書齋,對著古籍一絲不苟地鑽研的情景。我猜想,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於它對《禮記》的“研究”二字。這不僅僅是簡單地陳述《禮記》的內容,而是對其進行深入的剖析、係統的梳理,甚至是顛覆性的解讀。或許,其中一個研究方嚮,是關於《禮記》的成書過程與版本流變,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心血,去追溯這部經典的源頭,去辨彆不同版本間的差異,這本身就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學術工作。又或者,書中會著重探討《禮記》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比如其關於天道、人道的論述,以及這些論述如何與孔孟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儒傢思想相融相通,又如何形成瞭獨特的思想體係。我還在想,作者會不會對《禮記》中關於人生各個階段的禮儀,如冠禮、婚禮、喪禮、祭禮等,進行細緻的解構,從其形式到其精神,深入探究其背後的文化意涵和社會功能,從而揭示古代社會對人生不同階段的理解和規範。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這部古老經典的現代意義,它是否能為我們當下的社會提供一些啓示,抑或僅僅是作為一種曆史的陳跡,供我們憑吊和學習。
評分《禮記》研究四題,單是聽名字,我就覺得一股學術的清流撲麵而來。這顯然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書,而是經過作者精心選題、深入研究的結晶。我推測,這“四題”必然是《禮記》研究中最具代錶性、最能體現其價值的關鍵議題。也許,其中一個重點便是《禮記》作為“禮”的載體,其對中國古代社會秩序、倫理道德的構建所起到的核心作用。作者是否從宏觀層麵,分析瞭《禮記》如何通過規範人際關係、社會等級,從而維護瞭王朝的穩定與和諧?我對此深感好奇。再者,關於《禮記》中那些細緻入微的“細節”——從飲食起居到朝聘祭祀,這些禮儀的背後,是否隱藏著作者對古代中國人生存智慧、情感錶達方式的獨到見解?書中是否會揭示,這些看似繁瑣的禮儀,實則是古人情感寄托、精神追求的重要載體?我也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否會就《禮記》與其他儒傢經典的相互關係,特彆是其與《論語》、《孟子》等著作在思想上的呼應與補充,進行深入的辨析。最後,對於“第四題”,我充滿猜測,或許是作者對《禮記》的某些經典篇章進行瞭全新的解讀,或者探討瞭《禮記》在現代社會轉型中的價值與睏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