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礼记》研究四题
定价:58.00元
作者:吕友仁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1011013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礼记研究四题》主要研究了围绕《礼记》的四个重要问题。个问题《礼记成书管窥》,通过考察西汉宣帝以前《记》的实际存在状况和西汉末年以前《礼记》的实际存在状况,利用扎实的十多篇调查报告,分析出了比求之于目录学途径的泛泛而论者更有说服力、更有新意的结论。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是对应的两个问题:《“刑不上大夫”旧解发覆》和《“礼不下庶人”旧解发覆》,通过与前人不同的两个研究切入点“刑”与“礼”的分析论证,得出了非常具有新意的结论。第四个问题,《“疏不破注”——一个亟待重新认识的概念》,用“以孔证孔”的方法,论证了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的三条体例。
目录
序一(彭林)
序二(乔秀岩)
序三(王锷)
《礼记》成书管窥
 叙例
 郭店简、上博简与今本《礼记》
 《记》在西汉宣帝以前只称为《礼》
 石渠礼议和小戴《礼记》
 向歆父子征引《礼记》考
 试说河间献王献书以及诸儒莫得而见
 《礼记·王制》作于《孟子》之前说补证
 有关《礼记》人经的两个问题
 建议编纂《先秦书录》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孟子》征引《记》文考
  《荀子》征引《记》文补考
  《新语》征引《记》文考
  《新书》征引《记》文考
  《春秋繁露》征引《记》文考
  《盐铁论》征引《记》文考
  《石渠礼论》征引《礼记》考
  《淮南子》征引《记》文考
  《史记》征引《记》文考
  《汉书》宣帝以前史料征引《记》文考
  《说苑》征引《礼记》考
  《新序》征引《礼记》考
  《列女传》征引《礼记》考
  《汉书》征引《记》与《礼记》考
  十种西汉宣帝以前古书征引《礼记》篇次一览表
  十三种西汉以前古书征引《记》和《礼记》篇次一览表
《礼记》“刑不上大夫”旧解发覆
 必须调整解读的切入点
 “刑不上大夫”中的“刑”字是什么意思?
 “刑不上大夫”的精神基础是“士可杀而不可辱”
 《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坓不隶于君子”
 传统的旧解是怎样形成的?
 传统旧解引发的法制混乱及学术混乱
《礼记》“礼不下庶人”旧解发覆
 我的发覆思路
 “礼不下庶人”是一个伪命题
 对“礼不下庶人”这个伪命题的论证
 对东汉学者解读“礼不下庶人”的平议
 对魏晋以后诸家解读的平议
 何谓“酬酢之礼”
 为什么“酬酢之礼”不下庶人?
“疏不破注”——一个亟待重新认识的概念
 解题
 孔疏直言破注例
 孔疏不露声色破注例
 孔颖达独立思考对郑注质疑例
 孔疏微言破注之一——旁及异闻之后,附加“未知孰是,故两存焉”一类字眼
 孔疏微言破注之二——旁及异闻之后,附加“与郑异也”一类字眼
 孔疏微言破注之三——旁及异闻之后,附加“非郑义也”一类字眼
 孔疏微言破注之四——旁及异闻之后,附加为郑开脱的理由
 皇侃“既遵郑氏乃时乖郑义”的调查报告
 从陆德明《礼记音义》看皇侃《义疏》对郑注的补正
 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的三项主要原则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礼记》研究四题,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厚重感,让我对其中涉及的“四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我还未得一窥书中究竟,但从书名我可以大胆猜测,这一定是一部深入挖掘《礼记》精髓之作。想象一下,作者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撷取那最闪耀的四颗明珠,并加以精细打磨的。或许,其中一题是对《礼记》作为儒家经典地位的再审视,探讨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理解、被传承,又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另一题,则可能聚焦于《礼记》中那些具体而微的礼仪规范,作者或许会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剖析这些礼仪背后蕴含的社会结构、人伦关系和价值观念,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景,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这些仪式来维系社会秩序和群体认同。我还期待,作者会就《礼记》在思想史上的贡献进行深度解读,比如它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制度、教育思想,甚至是个人品德的塑造。最后,那“第四题”又会是什么呢?是关于《礼记》文本本身的考证辨析,还是对它在当今社会是否仍有借鉴意义的探讨?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作者的智慧引领我进入《礼记》那博大精深的殿堂。
评分《礼记》研究四题,单是听名字,我就觉得一股学术的清流扑面而来。这显然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书,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选题、深入研究的结晶。我推测,这“四题”必然是《礼记》研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关键议题。也许,其中一个重点便是《礼记》作为“礼”的载体,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的构建所起到的核心作用。作者是否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礼记》如何通过规范人际关系、社会等级,从而维护了王朝的稳定与和谐?我对此深感好奇。再者,关于《礼记》中那些细致入微的“细节”——从饮食起居到朝聘祭祀,这些礼仪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作者对古代中国人生存智慧、情感表达方式的独到见解?书中是否会揭示,这些看似繁琐的礼仪,实则是古人情感寄托、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我也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否会就《礼记》与其他儒家经典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其与《论语》、《孟子》等著作在思想上的呼应与补充,进行深入的辨析。最后,对于“第四题”,我充满猜测,或许是作者对《礼记》的某些经典篇章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或者探讨了《礼记》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价值与困境。
评分《礼记》研究四题,单看这个书名,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一本硬核的学术著作,绝非是那种轻松读物。它暗示着作者对《礼记》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并且聚焦在了四个核心问题上。我猜测,其中一个研究方向,可能会是对《礼记》在古代社会“礼制”建设中的地位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它如何为王朝的建立、维系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作者是否会从政治史、制度史的角度,来审视《礼记》的作用?这一点让我非常好奇。另一题,或许会侧重于《礼记》所体现的“人伦之道”,比如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礼记》的规范下得到界定的,以及这些规范背后所蕴含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观念。我期待作者能够揭示《礼记》是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构建起一套完整而富有生命力的伦理体系。我还想到,书中是否会探讨《礼记》的“哲学意涵”,比如其对“道”、“德”、“仁”、“礼”等概念的阐释,以及这些概念如何构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至于“第四题”,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或许是作者对《礼记》文本的某个特殊解读,又或者是对《礼记》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遭遇与影响的探讨,总之,这将是一个充满未知但又引人入胜的领域。
评分“《礼记》研究四题”,这书名一下子勾起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也让我对作者的治学严谨性充满期待。我可以想象,这本书绝非是简单的“读《礼记》”的流水账,而是作者在对《礼记》这部博大精深的经典进行反复咀嚼、深入思考后,提炼出的四个具有代表性、能够引起共鸣的研究视角。或许,其中一题会着眼于《礼记》的“教育”功能,探讨其在古代社会如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化工具,塑造了士人的品格与才能,又如何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我对作者如何从《礼记》的条文中挖掘出这些教育理念,并分析其在历史上的实践效果,充满了探求的欲望。另一题,我大胆猜测,可能与《礼记》中关于“人生哲学”的论述有关,比如它如何探讨人生的意义、道德的修养,以及面对生老病死等人生常态时的态度。作者是否会从现代人的视角,审视这些古老的智慧,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此外,我也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礼记》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比如历代王朝如何借鉴《礼记》来制定礼仪制度,以巩固统治、安抚民心。而那“第四题”的设置,更是让我好奇,是否是作者对《礼记》中某些被忽视的、或者存在争议的议题,进行了一次大胆而深入的探索,抑或是对《礼记》的现代解读,试图让这部古籍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评分读了《礼记》研究四题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饱学之士,端坐书斋,对着古籍一丝不苟地钻研的情景。我猜想,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礼记》的“研究”二字。这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礼记》的内容,而是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系统的梳理,甚至是颠覆性的解读。或许,其中一个研究方向,是关于《礼记》的成书过程与版本流变,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去追溯这部经典的源头,去辨别不同版本间的差异,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学术工作。又或者,书中会着重探讨《礼记》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比如其关于天道、人道的论述,以及这些论述如何与孔孟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儒家思想相融相通,又如何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我还在想,作者会不会对《礼记》中关于人生各个阶段的礼仪,如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进行细致的解构,从其形式到其精神,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和社会功能,从而揭示古代社会对人生不同阶段的理解和规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部古老经典的现代意义,它是否能为我们当下的社会提供一些启示,抑或仅仅是作为一种历史的陈迹,供我们凭吊和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