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草原文化
定价:38.00元
作者:哈萨,马永真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304065027
字数:
页码:3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草原文化》充分吸收、采纳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组织编撰的《草原文化研究丛书》的研究成果和近年来有关草原文化研究的其他新成果,并尽量用简明通俗的表述方式,把草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草原文化的类型、基本精神、价值取向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等口识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构成了浩淼的草原文化苍穹。希望这本教材能为弘扬草原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目录
绪论
节 文化及其类型
第二节 草原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基本精神
第三节 草原文化的地位、作用及现代意义
章 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节 草原文化的成因
第二节 草原文化的史前形态
第三节 草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草原物质文化
节 草原民族的生产方式
第二节 草原民族的生活方式
第三章 草原制度文化
节 社会组织
第二节 政治法律
第三节 伦理道德
第四节 风俗习惯
第四章 草原精神文化
节 语言文字
第二节 文学艺术
第三节 宗教哲学
第四节 军事思想
第五节 科学技术
第五章 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
节 贵壮尚勇的英雄精神
第二节 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
第三节 孜孜不倦的开拓精神
第四节 简约朴素的务实精神
第五节 豁达奔放的自由精神
第六章 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思维方式
节 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
第二节 草原文化的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第三节 草原文化的思维方式
第七章 草原文化与人类文明
节 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
第二节 草原文化与世界历史
第八章 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
节 全球化与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
第二节 全球化对草原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第三节 草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一本名为《草原文化》的书,我原本的期待是能从中了解到关于草原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以及艺术成就。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跳出了单纯的文化介绍,而将目光聚焦在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上。作者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来审视草原,而是试图去理解草原人民是如何在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塑造出独特的性格和生存智慧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适应”和“韧性”的论述。在广袤而贫瘠的草原上,生存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非凡的毅力。作者描绘了人们如何在恶劣的天气中坚守,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一切,这些细节都让我对草原人民的坚韧不拔充满了敬意。同时,书中也探讨了草原文化中那种朴素的哲学观,比如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社群成员之间互相扶持的重视。这些并非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构成了草原文化最坚实的基础。
评分当我第一次捧读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的便是策马奔腾、金戈铁马的英雄史诗。毕竟,“草原”二字常常与那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和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联系在一起。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最初设想,它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探讨了“草原”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深层含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草原民族的服饰、饮食、歌舞,而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时间”的篇章。在草原上,时间似乎是以季节的更替、草木的枯荣来度量的,这与我们习惯了的线性、钟表式的时间截然不同。这种对时间的感知,深刻地影响着草原人民的生活节奏和人生态度,他们学会了顺应自然,等待花开,也接受生命的循环。书中还涉及了“空间”的观念,广袤的草原赋予了他们开阔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但同时也意味着生存的挑战和对社群的依赖。作者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剖析,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文化”的内涵,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文化元素,而是去理解其背后深刻的精神内核。
评分在翻开这本书之前,“草原文化”对我来说,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可能是一些刻板印象的集合。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那是一种更加深邃、更加丰富、也更加微妙的存在。它不是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时间、环境和人们的思考而不断演变的有机体。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草原文化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和旁征博引,勾勒出一个立体的、有机的文化图景。比如,书中对于“自由”的阐释,就不是简单的无拘无束,而是与责任、与对自然的敬畏紧密相连。又比如,对于“集体”的强调,也不是压制个体,而是强调个体在集体中的价值和贡献。作者以一种极为耐心和细腻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去理解这些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的文化观念。这本书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让读者自己去探索、去感悟,这正是我认为一本优秀的文化读物所应该具备的特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草原文化”几个字,起初吸引我的,是那幅描绘广袤无垠的草原的插画,金色的阳光洒在起伏的绿浪上,远处点缀着零星的毡房和悠闲吃草的牛羊,画面充满了宁静与力量。我本身就对那些远离都市喧嚣,保留着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翻开书页,我并没有立刻被引向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是文化符号,而是被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包裹。作者似乎有意回避了那些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草原上最平凡的人物,比如一位默默耕耘的牧民,一位在夜晚为孩子讲故事的母亲,或者是一位独自守护着羊群的老人。通过他们琐碎的日常,我仿佛看到了草原上生命的脉搏,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关系。那些细腻的描写,无论是风吹过草尖的沙沙声,还是星光洒落在帐篷上的斑驳光影,都让我身临其境。这本书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感染力,它让我开始思考,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或许就隐藏在那些看似简单、却充满智慧的草原生活之中。
评分我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充满了大量的历史考据和民族志研究。然而,它的文字却异常流畅、富有诗意,读起来仿佛是在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讲述他的传奇故事。虽然书中没有出现具体的人物名字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但作者通过对草原上那些无形的“精神”的描绘,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我特别喜欢关于“声音”和“气味”的描写,那些风的呼啸,马蹄的哒哒,篝火燃烧的噼啪声,以及羊毛和泥土混合的特殊气味,都通过文字在我脑海中鲜活地呈现出来。这些感官的体验,比任何干巴巴的史实都更能触动人心,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辽阔的天地之中,与草原上的生灵一同呼吸。这本书更像是一首长长的散文诗,它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也没有固定的主题,而是通过一种意境的营造,慢慢地引导读者进入草原的灵魂深处,去感受那种粗犷、淳朴,又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底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