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7歲決定孩子一生
定價:29.00元
作者:呂利萍著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564053383
字數: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科學、*、*實用的關鍵期教育理論
**一綫教育專傢、育兒10年教育精華
3大理論8大絕招,教好7歲關鍵期的孩子
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金寶貝首席顧問王濤傾情推薦
內容提要
7歲時孩子可以發清語音,記憶力大大增長社交能力大跨越,能夠控製調節自己的行為。7歲看老,是邏輯分析、歸納和綜閤能力大爆發的關鍵期。
本書以務實嚴謹的態度,為傢長朋友提供更科學更可靠更實用更先進的教育方法,讓您把握住7歲孩子的關鍵期。
目錄
作者介紹
呂利萍,朝陽醫院婦産科主治醫師,大型早教機構首席顧問,大型傢教育兒類圖書品牌愛立方專傢顧問。呂利萍主張孩子的關鍵期教育,把研究重點放在7歲前嬰幼兒發展關鍵期理論研究和關鍵期全素質優勢教育領域。
文摘
序言
老實講,我一開始對這類主題的書是抱持著一絲懷疑態度的,總覺得要用一個“黃金期”的概念來框定一個人的成長,未免有些過於武斷。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高明,它巧妙地避開瞭絕對化的論斷,轉而采用瞭一種類似於“構建主義”的敘事框架。它通過對不同教育理念的對比和剖析,讓你清晰地認識到,我們今天給予的每一個微小的支持和引導,都像是為孩子未來搭建的腳手架的不同部分。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非正式學習”的章節,它詳細闡述瞭環境、氛圍和榜樣的力量,遠超齣瞭我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教育”。這本書的論證過程邏輯嚴密,但錶達卻極其生動,引用瞭很多生動的案例,讓人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能感受到背後深厚的學理支撐。它真正做到瞭將復雜的教育哲學,轉化為父母可以立即實踐的直覺和判斷力。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那一定是“啓示”。它並非一本關於“育兒技巧”的指南,而更像是一部關於“生命哲學”的闡述。作者的文筆老練而富有洞察力,他擅長從宏大的曆史和心理學背景中,抽取齣對當下傢庭教育最具有穿透力的見解。尤其是在探討“自由與規訓的平衡點”時,論述得極為精妙,既承認瞭外部約束的必要性,又堅決捍衛瞭孩子探索的權利。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捷徑,它坦誠地告訴你,高質量的陪伴需要極大的心力投入,但這種投入,是你能給予孩子的,最穩固的財富。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輕鬆,因為我不再恐懼“錯過”任何一個“決定性瞬間”,而是相信,隻要遵循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一切都會水到渠成。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並在不同人生階段都能讀齣新意的作品。
評分我是一個非常注重實操性的讀者,過去買瞭不少工具書,但用起來總覺得隔靴搔癢。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提供瞭極強的“共情性工具”,而不是僵硬的指令。它沒有告訴你“你應該在周二下午三點教孩子寫字”,而是引導你去理解,在孩子對世界産生好奇的那一刻,你的迴應方式決定瞭他對學習這件事的終極態度。書中對“好奇心衰退麯綫”的分析尤其精彩,它詳細描繪瞭興趣是如何被扼殺的,這種描述的畫麵感極強,讓我不禁迴想起自己童年的一些被忽視的瞬間。這種迴顧,促使我立刻反思當下的行為模式。閱讀過程如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讓我意識到,我們焦慮的根源,往往是我們自身對“完美童年”的投射,而這本書,恰恰教我們如何放下這種不切實際的包袱,迴歸到真實、有機的成長軌道上來。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衝擊是結構性的,它顛覆瞭我過去對“成功”和“教育”之間綫性關係的理解。我過去總覺得,隻有在特定的年齡段完成特定的技能訓練,纔能確保未來的成功。但這本書卻像是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這種焦慮的錶象,直達核心:真正的“決定性因素”,其實是內在的驅動力、韌性和自我認知。作者沒有販賣任何“速成秘籍”,反而花瞭大量篇幅去探討如何培養孩子的“心流體驗”和“內在秩序感”。文字的排版和設計也很有品味,讀起來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我體會到,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人性培育”的教科書,它關注的不是孩子能做什麼,而是孩子將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種由“術”到“道”的升華,是市麵上其他強調技巧的書籍所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部作品真的讓我耳目一新,它並沒有像市麵上很多同類書籍那樣,一上來就給你一堆生硬的理論或者讓人焦慮的口號。相反,它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朋友,用非常溫和且充滿智慧的口吻,引導你去思考“童年”這個概念的真正重量。作者似乎深諳兒童心理的微妙之處,他沒有急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巧妙地設置瞭一係列引人深思的場景和提問,讓你自己去體會那些看似日常的瞬間,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孩子未來的心智結構。我特彆欣賞它在描述親子互動時的細膩筆觸,那種對孩子每一個微小反應的捕捉和解讀,充滿瞭人文關懷,讓人感到非常踏實。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是被說教瞭,而是被賦予瞭一種全新的觀察世界的視角,那種由內而外的轉變,遠比書本上的具體建議更寶貴。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你如何去“看見”你的孩子,而不是僅僅“管理”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