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水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战略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定价:31.00元
作者:李波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3030947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水资源既是基础的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之一。《水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战略研究》通过考察平谷区生态环境现状特点、评价平谷区水资源现状及趋势、分析生态系统特征、定量评估生态环境,根据平谷区在北京市市域内的功能定位,在生态用水、水资源供需分析基础上,深入剖析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水资源需求和协调对策,详细探究有关水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生态环境,产业布局等各方面的影响,依据生态系统管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战略理念,采用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为北京市平谷区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目录
章 绪论
1.1 外背景
1.1.1 全球性的水资源短缺
1.1.2 我国的水资源短缺
1.2 北京市郊区发展的约束因子
1.2.1 水资源约束
1.2.2 生态环境约束
1.3 平谷区战略定位
1.4 平谷区发展的战略理念
1.4.1 生态系统管理理念
1.4.2 可持续发展理念
1.4.3 循环经济理念
1.4.4 “建设节约型社会”理念
1.4.5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
参考文献
第2章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1 水资源现状评价与趋势
2.1.1 平谷区自然现状
2.1.2 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主要问题
2.2 水资源供需平衡研究
2.2.1 平谷区水资源需求趋势分析
2.2.2 平谷区供水趋势预测
2.2.3 平谷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趋势分析
2.3 生态环境需水量
2.3.1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现状及意义
2.3.2 生态需水量的内涵
2.3.3 生态环境需水的分类
2.3.4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主要计算方法
2.3.5 平谷区生态系统识别及生态环境需水的类型划分
2.3.6 平谷区生态环境需水
2.4 水环境质量、演变趋势及保护
2.4.1 水环境质量评价
2.4.2 水污染状况
2.4.3 污水资源化——中水回用产业化
参考文献
第3章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3.1 地下水资源现状和趋势
3.1.1 水资源的总体情况
3.1.2 地下水资源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
3.1.3 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3.1.4 应急调水的情况
3.1.5 应急调水对地下水影响的情景模拟
3.2 地下水污染现状和趋势
3.2.1 地下水污染现状
3.2.2 应急调水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的情景模拟
3.2.3 污染控制的必要性
3.3 地下水综合分析
3.3.1 产业发展与“虚拟水”战略
3.3.2 生态环境问题
3.3.3 “应急调水”的压力和契机
3.4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3.4.1 规划的指导思想
3.4.2 生态涵养规划
3.4.3 污染控制规划
3.4.4 节水规划
……
第4章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5章 生态环境的定量评估
第6章 平谷区水资源保护规划纲要
第7章 平谷区生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第8章 平谷区生态建设战略研究
附录
作者介绍
李波,1965-,男,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资源管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副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有土地资源管理、生态系统管理、资源开发与规划和流域生态环境系统工程等。主持或参与完成30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核心期刊及以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处理,让人一上手就感觉分量十足。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体验很舒服,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有明显的疲劳感。而且,从目录的排布来看,这本书的逻辑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显示出作者在结构化梳理复杂问题方面的深厚功力。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引言部分所展现出的宏大气魄和对研究背景的深入剖析,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种需要严肃对待的学术氛围中。随便翻开几页,那些详实的数据图表和精美的插图,无不体现出编著者在资料收集和整理上的耐心与细致,绝非一般坊间读物可比。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让我对后续阅读中可能出现的专业论述充满了期待,相信它在学术价值上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心策划的展示。那种字体选择的考究,行距与字距的精确拿捏,都体现了出版社在图书制作上的高标准和对读者的尊重。更不用说,书中大量的图表设计,那些色彩搭配和数据可视化做得极其出色,让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统计数据瞬间变得直观易懂,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传达效率。很多地方,我甚至觉得这些图表本身就可以作为独立的学术海报来展示。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愿意反复摩挲和品味其中的每一个设计元素。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感到非常好奇,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研究内容分块,而是构建了一个环环相扣的论证体系。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建立,到具体问题的切入点选取,再到最后可能提出的解决方案或政策建议,每一步都像是精密齿轮一样咬合在一起,推动着整体论点的深入发展。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说明作者在动笔之前,已经对研究的边界和深度进行了极其审慎的规划。对于我这种喜欢从整体把握事物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种清晰的逻辑骨架,是理解和吸收复杂信息的最有力支撑,它极大地减少了阅读过程中的迷失感,让人可以沿着作者搭建好的阶梯,稳健地攀登至知识的高峰。
评分这本书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匠人精神”的味道,从纸张的触感到油墨的气味,无不透露出一种对出版质量的执着。我特别注意到书中一些细微的装订处理,比如扉页和封底的过渡处理,都非常讲究,显示出这不是一本匆忙赶工的作品。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传递了知识,更传递了一种对知识载体本身的敬畏感。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书房里伏案疾书时的专注与投入,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冰冷的数据屏幕所无法给予的深度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之间展现出一种老派学者的严谨与细腻。它不像某些当代著作那样追求短句和口号式的表达,而是用了一种非常沉静、富有层次感的叙述方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娓娓道来,不急不躁,步步为营。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其他学者观点时,处理得非常得体,既尊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巧妙地嵌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使得整本书的论证过程显得既有根有据,又不失批判性思维的闪光点。尤其是一些对复杂理论的阐释部分,作者能够用相对简洁却不失深度的语言进行转述,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人士理解这些高深概念的门槛,这种可读性与学术性的完美平衡,着实令人称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