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男孩女孩学习大不同:给教师和家长的教导指南
定价:69.90元
作者:迈克尔·古里安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2130846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结构清晰明了,理论基础部分内容详实,实操部分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4个学习阶段,为教育工作者及3~18岁孩子家长提供基于性别科学的实践指南。
● 10周年纪念版特别附赠《教师&家长研读指导》,为教师和家长对书中方法的具体应用提供方向性的指引。
● 2张拉页彩色图表从结构视角和年龄视角详尽解析男女大脑的不同之处
● 章末专栏为读者提供针对男孩女孩的教养建议
●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启智计划”初创人之一爱德华·齐格勒,《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作者约翰·格雷,美国密苏里州圣约瑟夫学区主管丹·科尔根,以及《出版人周刊》《书单》《教育研究》《芝加哥论坛报》《非洲太阳时报》等众多媒体鼎力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提要
● 世界性别科学领域的先驱及男孩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根据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就性别差异对学习的影响,以及男孩女孩学习特点、方法的不同进行了详细阐释。
● 古里安研究所在过去20年来将性别科学研究成果大规模应用于教育领域,全美各地教师通过培训理解了男孩女孩的差异,在实践过程中改进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成绩,缩小了男女生分数的差距,对学生的处罚也相应减少,打架事件降低了35%,食堂捣乱现象降低了25%。
● 为教育工作者及3~18岁孩子家长提供了针对男孩女孩的详尽教导指南。
目录
10周年纪念版序 了解大脑差异,打造美好课堂
PART 1 男孩女孩的学习方式如何不同
孩子的大脑从来就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方式,但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却对此知之甚少。
01 大脑是如何学习的:男孩女孩的天生不同
大脑的性别差异是一个宽泛的范畴
大脑怎样运作
男孩女孩的大脑有哪些不同
为何会有如此不同
02 大脑差异给男孩女孩带来的不同影响
学习方式上的差异
智力能力上的差异
学校环境下的男孩女孩
创建美好课堂
PART 2 创建男孩女孩都能受益的美好课堂
每一位老师所不断追寻的既能教好男孩也能教好女孩的方法策略,都在美好课堂里。
03 创建美好的幼儿园和学前班课堂
情感纽带与依恋关系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基础
为幼儿园和学前班营建良好的社区环境
把好营养关,让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
男孩的攻击,如何应对才适度
幼儿园和学前班的纪律管束技巧
室外课堂是学前教育的核心部分
如何引导男孩女孩有效地学习知识
请关注那些“特殊”的孩子
☆ 男孩女孩科学教养小窍门
04 创建美好的小学课堂
教学体制上的革新建议
如何与小学生缔结情感纽带
小学生的纪律管束技巧
激励男孩女孩积极上进的好办法
为孩子打下良好品德的基础
暴力欺凌行为的终结策略
有效提高学业成绩的创新举措
学习障碍、行为障碍与特殊教育
合作式学习与竞争式学习
☆ 男孩女孩科学教养小窍门
05 创建美好的初中课堂
教学体制上的革新建议
如何与步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缔结情感纽带
初中生的纪律管束技巧
将关键品德的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让男孩学好文科,让女孩学好理科
帮帮那些在障碍症里挣扎的男孩
☆ 男孩女孩科学教养小窍门
06 创建美好的高中课堂
教学体制上的革新建议
情感纽带与依恋关系对高中生依然重要
有效提高成绩的创新举措
让“问题学生”拥有光明未来
高中生担心的事儿:听听孩子怎么说
☆ 男孩女孩科学教养小窍门
后 记
致 谢
注 释
译者后记
作者介绍
迈克尔·古里安(Michael Gurian)
● 美国社会哲学家,家庭咨询师,企业顾问,《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 美国性别科学领域先驱人物,从事大脑生物学和性别差异领域研究三十多年,学术活动遍布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深受美国主流媒体青睐。
● 被誉为“人民的哲学家”。他积极倡导将神经生物学、脑科学的研究引入人们的教育、生活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中。
● 古里安研究所创始人。用性别科学解读领导力的人。曾为谷歌、波音、百事、NASA等大型企业和机构提供咨询及培训服务。
文摘
序言
我必须得说,作为一位有着十几年教龄的资深教师,我阅览过的教育理论著作不下百本,很多都停留在高屋建瓴的理论层面,读起来晦涩难懂,仿佛在啃一块没有调味的干面包。然而,这本指南的行文风格却如同与一位经验丰富、说话风趣幽默的资深教育家面对面交流。它的语言极其生活化,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便是初为人师的年轻教师也能轻松理解。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对“刻板印象”的解构非常到位。它没有一味地否定所有观察到的性别差异,而是巧妙地区分了“自然倾向”与“社会建构”。书中花了很大篇幅讨论如何避免将暂时的行为模式固化为对孩子一生的标签,这一点做得极其到位和谨慎。我记得有段描述关于“空间感知能力”的讨论,作者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说“男孩擅长”,而是解释了环境刺激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调整教具和活动来弥补差异,而不是直接判定谁优谁劣。这种细腻的观察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厚热爱。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也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纸张的选择适中,既不会反光刺眼,也不会过于粗糙影响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书中的信息组织结构非常清晰,大量使用图表、对比框和“行动清单”来辅助理解。对于时间紧张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种结构是无比友好的。我不需要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完,就可以快速定位到我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比如,我最近在筹备一个关于“如何鼓励女孩参与STEM领域学习”的研讨会,我直接翻到了倒数第二部分,里面关于如何通过角色榜样和任务设定来激发内在动力的建议,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这些建议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具有跨学科的普适性。它成功地将理论框架和实际操作指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了理论过于漂浮,操作过于零碎的问题。这种整体性和实用性的平衡,是很多教育类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最近我因为要给家长做关于“如何支持孩子不同学习风格”的讲座,所以特地找了不少相关书籍。这本书里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形成合力的部分,给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很多家长来问我,为什么我家女儿在家里做事慢条斯理,但在学校和闺蜜玩起来就风风火火?这本书里似乎找到了答案的线索。它没有指责家长教育不当,而是从神经科学的初步发现出发,解释了不同性别在信息处理速度和信息整合方式上的细微差别。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绪表达差异”的章节,它不仅仅告诉我们男孩和女孩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它指导家长和老师如何“翻译”这些非语言信号。比如,一个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只是他表达“无助”或“需要关注”的一种笨拙方式。这样的深入解析,远比那些只教你“要多鼓励”的书籍要有价值得多。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高倍显微镜,让你能清晰地看到教育中的每一个微小但关键的互动点。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封面设计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温暖的色调和简洁的布局,一下子就让人感到亲切和专业。我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因为市面上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容易陷入千篇一律的套路中。但翻开扉页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泛泛而谈地谈论“爱与平等”,而是深入到了性别差异对学习方式、兴趣发展乃至情绪管理上的实际影响。比如,书中对男孩和女孩在处理冲突时的不同倾向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并且给出了非常实用的课堂干预策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案例时那种不带偏见的客观态度,他们似乎在说:“看,这就是事实,我们如何更好地去适应和引导,才是关键。” 这对于正在为如何平衡班级内不同需求而头疼的老师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及时雨。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热血沸腾但回家不知如何下手的书,而是那种可以随时翻阅、立刻就能找到对应策略的工具手册。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下周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其中的一些小技巧,特别是关于如何设计更有利于不同性别学生参与度的分组活动。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避开了当前教育界流行的那些标签化、简化处理问题的倾向,它提供了一种更具层次感和人文关怀的教育哲学。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在于理解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不是将他们套入预设的性别模具中。我发现,这本书不仅能帮助我更好地教导“男孩”和“女孩”,更能让我反思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无意中可能产生的那些预设和偏见。读完之后,我对待班上某个总是沉默寡言的小女生,以及那个精力旺盛的小男孩的态度都有了微妙而积极的转变。我不再急于纠正他们的“不符合期望”的行为,而是开始去探究行为背后的需求和驱动力。这本书不是提供一个万能公式,而是提供了一套高阶的思维工具,教会我们如何带着更敏锐的洞察力和更宽广的胸襟,去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儿童早期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专业人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