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再神秘:英国中学留学生活纪实
定价:58.00元
作者:李济芃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039487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本《不再神秘——英国中学留学生活纪实》由李济芃著,周为群译。作者是一位历尽英国的小学、中学后进入剑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作者以她在英国寄宿公学的成长经历为主线,用轻松流畅的英文将英国寄宿公学的日常学习、生活、社交和大学竞考过程详细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书中全景展现了学生日常起居、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教学组织、教师授课,以及与老师、同学、恋人的相处,读来饶有兴味,引人思考。从中折射出英国高端私立中等教育的内容,英国传统教育方式以及英国青少年的思想状态。书中还特别介绍了她回国到北大的一段有趣生活。从书中的涓涓叙事中,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英中学教育的不同之处。
目录
一、 少小离家 My Childhood Journey二、 英国的中学课程 EngLish Secondary Education三、 选择理想中学 Selection and Entry to Your Ideal School四、 准备行装 Preparation and Packing五、 课堂文化 Classroom Culture六、 课外活动 Extra Curricular Activities七、 校园内的宗教 Religion in School八、 聚会,聚会,还是聚会 Party, Party and More Parties九、 星期一:一周忙碌的开始 Monday: The Start of a Hectic Week十、 星期二:浪漫的网球 Tuesday: Tennis and a Little Romance十一、 星期三:军训和诗 Wednesday: Cadet Training and a Poem十二、 星期四:游泳池里的宿舍精神 Thursday: House Spirit at the Swimming Pool十三、 星期五:早礼拜和野外生物探寻 Friday: Early Morning Chapel and Biology Trip十四、 星期六:化学考试、曲棍球赛和社交 Saturday: Chemistry Test, Hockey Match and Social十五、 星期日:祈祷者、放松和音乐 Sunday: Prayers, ChiHing and Some Music十六、 财富与自由的消极一面 The Darker Side of Wealth and Freedom十七、 步入大学的关键 Key to Entering the Best Universities十八、 增加进入牛津、剑桥的机会 Boost Your Oxbridge Chances十九、 间隔年的诱惑 The Allures of a Gap Year二十、 为母校募捐 Fundraising for My School二十一、 永远的北大 Memories of Peking University二十二、 剑桥——新起点 Cambridge——A New Beginning
作者介绍
李济芄 ● 8岁赴英国。 ● 12岁进入英国公学瑞普顿中学。 ●16岁被剑桥大学录取。间隔年赴北大旁听,完成《不再神秘》,并入镜电视报道剧《英伦天空》的《姐妹花》集。 ●21岁获剑桥医学学士。曾任剑桥学生华年协会主席。是英国华年基金会理事。 ●再次间隔进入英国铁道集团公司。经企业经理管理培训后,任及公关总裁助理。 ●22岁在帝国理工学院附属医院开始临床学习,毕业获该届“医学综合成绩*奖”。 ● 曾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纽约康奈尔医学院交流实习。● 25岁成为英国注册医生。是英国全民健康服务系统改革项目伦敦地区的青年医生委员。 ● 同年创立了“JPClinics”——JP医疗转诊中心,一个可以为中国病人提供英国高端私立医院和*医生的医疗服务的机构。
文摘
序言
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反思之旅,而非单纯的信息接收。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校园里的社交图谱时,那种对“圈子文化”的细腻剖析,简直是洞若观火。她没有简单地将同学分为“好”与“坏”,而是像生物学家观察生态系统一样,冷静地分析了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学生是如何自然形成那种微妙的等级和互动模式的。比如,她对本地学生那种“保持距离的礼貌”和中国学生那种“迅速建立亲密关系”的文化差异的观察,非常精辟。读到这部分时,我忍不住会对照自己过去在不同环境中的经历,去思考:我是那个主动融入的,还是那个被动观察的旁观者?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棱镜”,让你从一个他者的经历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处世哲学。它不仅是给准备留学的年轻人看的,更是给所有经历过身份转换、文化碰撞的“局外人”提供的一份珍贵的心灵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简直像是在品尝一杯年份久远的单一麦芽威士忌,每一口都有层次感,回味悠长。它最迷人的一点在于,作者对“日常琐碎”的描写达到了近乎诗意的地步。很多留学题材的书会避开那些枯燥的行政流程或者应对气候不适的挣扎,但这本书偏偏抓住了这些“泥土气”的部分。我记得有段描写他们第一次在学校食堂排队,面对那些名字拗口、样子奇特的英式菜肴时的那种集体性的迷茫与窘迫,写得既幽默又真实,让我这个从未踏足英国的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身处异乡,连吃饭都得重新学习”的无力感。语言的运用非常精妙,它避免了过度煽情,而是用一种冷静甚至略带自嘲的笔调,勾勒出异文化冲击下华人留学生群体的集体画像。这种克制的美学,恰恰是它区别于市面上那些“鸡血”式成功的记录的最大魅力所在。它记录的不是光鲜亮丽的成功,而是那些在角落里默默生长的、带着露水的真实。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并非线性地讲述时间顺序的故事,而是采用了许多散点式的、主题明确的篇章来构建整体。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自由和放松。你可以随时停下来,沉浸在一个关于“周六下午的图书馆昏暗灯光”的片段里,体会那种特有的宁静和压抑感;也可以迅速跳到关于“如何与导师进行有效沟通”的实用性探讨,立刻获得启发。这种松散却又紧密的结构,非常符合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但高明之处在于,即便片段独立,它们最终汇聚成的意象却是完整的,那就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英国中学生活全景。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乡愁”时的态度——没有过度的悲情,而是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味觉和气味记忆中去,比如作者如何努力复刻一道家乡菜的味道,那种挣扎和坚持,比直接哭诉思乡之情要有力百倍。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和版式设计也值得单独称赞,它们绝不是画蛇添足的装饰,而是叙事语言的有机延伸。那些手绘的速写,寥寥数笔,却精准地捕捉到了雨后青石板路的反光、或者老式英式校服的版型细节,与文字的冷峻叙事形成了完美的互补。这种图文之间的呼应,使得整本书的阅读质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报告文学,而是一本被精心整理和珍藏的个人日记。它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对这段经历投入了巨大的情感和时间去梳理和提炼,每一个字、每一张图,都像是经过了时间的滤镜打磨,去除了所有不必要的杂质。读完后,我非但没有感到信息过载的疲惫,反而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满足感,仿佛自己也悄悄地在那个遥远的国度里,度过了充实而又意义深远的一段时光。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留学纪实文学中的一股清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禁欲系”,那种沉稳的墨蓝色调,配上烫金的纤细字体,透着一股老派的英伦气息,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不是那种浮躁的快餐读物,而是货真价实的沉淀之作。我本来只是随便翻翻,想着留学纪实无非就是那几套“高大上”的模板,无非是展示一下寄宿家庭的温馨、课堂的严谨,或者考试的压力云云。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却出乎意料地松弛有度,它没有急于抛出爆炸性的“内幕”,而是像一位老友在壁炉旁慢慢为你展开一幅手绘的地图,每一个细节都像是用钢笔仔细描摹过的。比如,作者对当地俚语的捕捉,那些教科书上永远找不到的“blimey”和“cheers, mate”,读起来简直能让人瞬间穿越到阴雨连绵的足球场边,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远胜过任何官方宣传册上的精美照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捕捉到了那种微妙的“格差”,不是物质上的,而是文化和精神层面的那种小心翼翼的适应过程,读完第一章,我就决定要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因为它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种氛围的邀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