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3岁入院期,陪孩子顺利走进幼儿园
定价:38.00元
作者:马利琴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58210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独立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美好礼物。
孩子入园,你准备好了吗?
孩子又哭又闹,不去幼儿园怎么办?孩子入园后不吃饭怎么办?孩子在幼儿园总尿裤子怎么办?孩子不跟别的小朋友玩儿怎么办?……书中将家长关心的与入园有关的热点或难点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并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1.入园心理准备——应该如何说才能让宝宝对幼儿园心驰神往
幼儿园里有长长的滑梯,有可爱的毛绒玩具,有酷酷的小汽车,有温柔的老师、新的小朋友、有趣的儿歌,有各种各样的彩笔,有美味的蛋糕……给孩子描绘幼儿园,帮宝宝在心里建立美好的幼儿园形象,消减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勾起她的好奇心,一步步引导宝宝从不想去幼儿园,到接受幼儿园,再到向往幼儿园。
2.入园技能准备——3岁宝宝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水平
孩子会不会简单阅读,注意力能集中多长时间,会不会清晰表达自己,能不能辨识常见的物体和图画等,书中详细讲述了3岁宝宝应该会做的事。
3.入园习惯培养——走入幼儿园,孩子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自理能力
早早帮助孩子培养一些好习惯:自己穿衣服,大小便自己去、自己洗手,自己吃饭、自己整理书包、学会排队……这些好习惯能帮孩子更好地融入幼儿园,也有助于孩子独立自主性格的养成。
4.入园语言准备——幼儿园也是个小社会,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否达标
看到喜欢的小朋友,会和他打招呼吗?尿裤子了,怎样请老师帮忙?如何跟别的小朋友介绍自己?书中较全面地展示了幼儿园生活的典型场景,告诉宝宝如何跟人交往、寻求帮助。
5.入园行动准备——在孩子的入园后,家长就可以交出接力棒了吗
静等花开不等于撒手不管,父母要做坚定的支持者和积极的参与者。信任老师,重视与老师的沟通;以事实为据,消除孩子对老师的偏见;配合老师工作,积极参加幼儿园活动等,做好家园共育。
内容提要
3岁左右的孩子,将迎来自己的第 一个集体生活——幼儿园。如果说三岁之前的家庭生活重视的是孩子的自然成长,那么上了幼儿园之后,家长就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心理、能力、品格、学习等方面的开发了。只有在幼儿园阶段将孩子的各项素质都培养起来,孩子上小学,乃至将来的人生才会轻松一些。
《3岁入园期,陪孩子顺利走进幼儿园》针对当下很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一去幼儿园就哭、不睡午觉、不和其他孩子玩、总是尿裤子、不会吃饭、胆子小……凡此种种情形,给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引导孩子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目录
章
巧妙应对,让孩子在天就爱上幼儿园
应对1 入园天,告诉孩子“咱们的分离是暂时的!”
应对2 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允许他们带着小玩具入园
应对3 给孩子独立适应的空间,家长离园要果断
应对4 入园路上结伴走,减轻孩子对父母的依恋
应对5 激发孩子入园兴趣,回来后让他讲讲幼儿园的故事
应对6 告诉孩子:“你们老师跟我说,她很喜欢你!”
第2章
走入幼儿园,让孩子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
能力1 教会孩子使用碗筷,引导孩子自己独立吃饭
能力2 幼儿每天都要三杯水,鼓励孩子多喝白开水
能力3 从分床睡开始,教孩子自己独立安静睡午觉
能力4 自己的衣服自己穿,让孩子独立穿戴很简单
能力5 大小便自己去,教会孩子自己如厕提脱裤子
能力6 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不要让可爱的书包乱糟糟
第3章
幼儿园是个小社会,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方法1 教孩子说普通话,帮助孩子融入群体之中
方法2 孩子有想法时,鼓励他勇敢去表达
方法3 告诉孩子,没人喜欢满嘴脏话的小朋友
方法4 学会分享,友谊的小船才不会翻
方法5 乐于助人的孩子,小朋友们都喜欢
方法6 周末时间,给孩子结伴玩耍创造机会
第4章
重视能力培养,抓住孩子佳能力培养期
技巧1 培养注意力,打开孩子心智发展的大门
技巧2 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不要让他的天马行空折翼
技巧3 别小看孩子的观察力,他往往会给你惊喜
技巧4 引导孩子多讲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技巧5 小伙伴们齐心协力,事情完成更容易
技巧6 开发孩子智慧,动手能力不容忽视
第5章
每个孩子都有潜能,关键在于激发
原则1 引导孩子爱上学习,孩子将会一生受益
原则2 阅读习惯早养成,让孩子和书籍交朋友
原则3 别让成人的世俗成见扼杀孩子的奇思妙想
原则4 发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开发孩子的音乐潜能
原则5 鼓励孩子肆意涂鸦,挖掘孩子的绘画天分
原则6 兴趣特长不宜多,家长选班需谨慎
第6章
3岁是个叛逆期,引导孩子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引导1 孩子爱哭闹,掌握止哭的良方更重要
引导2 孩子脾气大,了解方法就能应对自如
引导3 孩子太任性,提高孩子的自制力是上策
引导4 孩子爱耍赖,早定规矩早受益
引导5 孩子脾气倔,巧动脑筋就可轻松搞定
引导6 孩子情绪不稳定,改变环境重要
第7章
不要做个旁观者,主动和老师“家园”共育
途径1 了解为何“老师总是报喜不报忧”
途径2 尊重老师是基本,老师是孩子的引路人
途径3 信任老师,不要让老师对孩子特殊照顾
途径4 重视与老师的沟通,“家园”教育才能无缝衔接
途径5 以事实为据,消除孩子对老师的偏见
途径6 配合老师工作,幼儿园活动应积极参加
后 记
孩子初入幼儿园,家长应持平常心
作者介绍
马利琴 ,从事一线教育工作多年,现致力于家庭教育、儿童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对相关热点问题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在多种期刊杂志发表评论、随笔百余篇。至今已出版多部家庭教育类作品,深受家长的好评。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对书籍排版和视觉呈现比较挑剔的读者,我必须说,这本书在设计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它的版式很清爽,字号和行间距都非常舒服,即使在晚上光线不好的时候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插画,不是那种过度商业化或幼稚的卡通形象,而是非常写实、温馨的手绘风格,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文字的氛围。比如,描绘孩子在角落里偷偷哭泣的场景,插画的笔触就带着一种淡淡的忧郁,但又不失希望。这种视觉语言和文字内容的完美结合,让阅读体验大大提升。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导手册,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情绪陪伴读物”。我发现,每当我感到压力大时,随便翻开其中一页,读上几句,那种被理解的感觉就能立刻回来。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真正做到了“实用”与“疗愈”的平衡,它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帮助孩子“走进去”幼儿园,同时也让我们自己作为父母,成功地“走出来”,找到了面对挑战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比较追求效率的家长,买书前主要看重它是否能提供清晰的步骤和时间表。我一直担心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比如到底要提前多久开始做心理建设,准备哪些物品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孩子的排斥感。这本书在结构上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把入园看作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把它拆解成了若干个小阶段:从最初的“环境熟悉”到“分离练习”,再到“初次入园”和“适应期应对”。这种分段式的指导,让我这个习惯做计划的人非常受用。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分离焦虑”部分时,提供的那套“小脚本”。比如说,当孩子紧紧抱住你,拒绝放手时,你可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既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又坚定地完成分离。这些小脚本不是死板的台词,而是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能根据自己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读完这个部分,我感觉自己手里多了一份“应急工具箱”,至少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不会手忙脚乱,而是能沉着应对。它强调的“预告的力量”,就是提前告知孩子将发生什么,这极大地缓解了我自己对未知的不安。
评分我关注育儿的重点往往在于“技能培养”,比如如何教孩子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这本书虽然也提到了生活自理能力,但它把重点放在了“情感连接”上,这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视角。我以前总觉得,孩子只要生活技能过关,入园就不会太难。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三岁的孩子最核心的需求是“安全感”和“被看见”。它花了大篇幅去讨论如何跟幼儿园老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不是把老师看作是“托管方”。书中建议家长提供一些关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小信息给老师,这简直是一个绝妙的主意!这样老师就能更快地找到切入点来吸引孩子,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个体。我试着按照书里的建议,和我家宝贝玩了一个“我是幼儿园小侦探”的游戏,让他观察并描述幼儿园环境的图片,结果他一下子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不再只是抗拒“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升了我们大人处理问题的“心智成熟度”,让我们不再只盯着孩子的“表现”,而是更关注他们的“内在感受”。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得相当温馨,色彩柔和,让人一看就觉得很安心。我孩子刚满三岁,正经历着入园前的焦虑期,我们俩都非常紧张。市面上的育儿书很多,但大多偏向理论说教,读起来有些枯燥。我拿到这本的时候,翻了几页,感觉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指南,而更像是一个有经验的妈妈在娓娓道来。它的一些小细节,比如如何提前和孩子沟通“幼儿园是什么样子的”,或者面对孩子哭闹时,那种既有原则又充满理解的应对方式,都写得特别具体。我特别喜欢它强调“过渡期”的重要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循序渐进。书中提到的那种“仪式感”的建立,比如一起挑选书包、练习自己穿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其实是为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基石。我感觉作者非常理解父母在送孩子入园时的那种复杂心情——既希望孩子独立,又忍不住心疼他们受委屈。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温度,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位知心朋友聊天,让人在焦虑中找到了一丝踏实的慰藉。它没有提供什么立竿见影的“魔法”,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做好“陪伴者”的角色,这对我来说,比任何速效方法都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贴近生活,一点也不说教,读起来非常轻松,甚至有点像在听一个长辈分享经验。我记得有段描述说,入园第一天,孩子可能会突然变得粘人,甚至出现暂时的“退化行为”,比如突然需要你喂饭或者重新开始说叠词。我当时看到这里差点笑出声,因为我家孩子最近就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我正为此烦恼,担心他是不是“没救了”。这本书立马给我吃了颗定心丸,解释说这是一种“情绪回流”,是身体在适应巨大变化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告诉我们,面对这种退化,最好的策略是“温和地接纳,不强化,不批评”。这种接地气的解释,远比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术语更能抚慰人心。这本书的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阐述最深刻的育儿道理。它没有卖弄深奥的理论,而是聚焦于那些每天都在我们身边真实发生的、让我们束手无策的小瞬间,并且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充满人情味的解决方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