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
定价:58.00元
作者:马丽娜,张巍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13619608
字数:350000
页码:3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师凝聚集体智慧结晶,汇成此文集。全书分为四篇:篇,高等教育改革理念及模式探索。从教育发展一般规律出发探寻未来改革之路、研究专业培养模式、探讨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并从国际经验的视角,追寻我国教育改革方向等。第二篇,高校教学方法与考试制度改革。既包括课堂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模式研究,又包括改革目前单一僵化的考试方式,采用多样化方式的实践与思考,同时还包括大量案例教学实践成果的展现。第三篇,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包括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探寻培养模式改革的未来方向的成果等。第四篇,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包括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选课制度、从课程出发研究加强教学管理等内容。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未来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的老师期待以此文集抛砖引玉,与高校同仁共同切磋,致力于高等教育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
目录
篇 高等教育改革理念及模式探索
1. 教学助理制度改革实践探析——基于政法大学商学院试点的调研
2.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视阈下完善教学助理制度的思考
3. 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商务特色专业发展路径选择
4. 高校研讨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基于《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研讨课的思考
5. 提升经济学探究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与成效
6. 对高校本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7. 大学教育和社会培训之比较分析
8. 高校职业认知教育的缺失及强化途径
9. 经济学发展中的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兼议研究与教学之关系及其改进
10.美国本科生自由教育模式及启示——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
11.基于任务驱动的探索型教学模式实践和思考
1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MBA教学模式创新
13.经济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以《货币银行学》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
第二篇 高校教学方法改革
14.高校课堂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5.情景案例在商务谈判教学中的应用
16.非经管专业的经济学“教”与“学”浅析——基于一项通识课的调研
17.售后租回形成经营租赁承租人会计处理的剖析
18.经管类本科生教学及考试方法改革刍议
19.美国案例教学特点与启示——以《战略和组织咨询》课程为例
20. 《金融学》中“金融期权”研究性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
第三篇 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第四篇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致谢
作者介绍
马丽娜,女,1957年出生,河北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兼中国政法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财政学。主要成果《我国所有制结构宏观调整和微观重构》《资本论与当代》等,在《政法论坛》《嘹望》《法制日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并参与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司法部等课题多部。
张巍,女,1968年生。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长期以来从事统计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成果包括《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剑桥欧洲经济史》等专著、译著,在《中国行政管理》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了*重大攻关课题“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与改革研究”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课题研究。
文摘
序言
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底蕴令人叹服。它并非孤立地讨论改革,而是将其置于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历史坐标系中进行审视。作者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高等教育的几次重大转型期文献的梳理,详尽得几乎可以作为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更精彩的是,作者并未陷入“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而是敏锐地指出了这些国际理论在移植到特定区域时所面临的“文化折旧率”问题。书中通过对几个不同类型高校的跟踪观察数据,清晰地展示了政策的“原汁原味”照搬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这种脚踏实地的“证据为基础”的论证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说服力。它避免了空谈理论的清高,而是用冰冷、客观的数据来支撑那些听起来很美好的改革愿景,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工程报告,而非一篇抒情散文。
评分阅读这本厚重的著作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效率”与“人文关怀”之间微妙张力的深刻挖掘。当下很多改革倡导者往往会倾向于用数据和指标来衡量教育的产出,追求短期的、可量化的成绩。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慢教育”的价值。它援引了大量哲学和社会学理论,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对“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批判,来构建其核心论点——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而非职业技能的速成班。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失败的教育经验”对创新的促进作用,这在主流的成功学叙事中是极为罕见的视角。作者没有回避改革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阵痛和局部倒退,而是将这些视为系统自我修正的必要成本。这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非常立体和具有人性温度,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一场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生命培育过程,不应被短视的绩效考核所异化和绑架。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中的“反向思维”设计印象最为深刻。通常的改革书籍会按照“问题提出—理论分析—解决方案”的线性结构展开,但这本书却大胆地采用了“理想图景的构建—现实障碍的剖析—路径选择的辩证法”的非线性叙事。前三分之一的篇幅几乎都在描绘一个“完美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未来大学场景,其详尽程度令人心驰神往。紧接着,后三分之二的内容则像是一盆冷静的冰水,密集地揭示了实现这一场景所必须跨越的体制惯性、财政压力以及教师群体心理抗拒等“硬骨头”。这种先抑后扬、先激情后现实的处理手法,有效地避免了读者产生“不切实际的乐观情绪”。它迫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校准:既要怀抱改革的理想,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是一场与惰性持续博弈的拉锯战。这种对现实复杂性的充分尊重,是这本书区别于许多浮躁改革论著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极其内敛而克制的,没有使用任何煽动性的语言,但其内在的思辨火焰却燃烧得异常旺盛。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用西方教育思想家时,总能巧妙地结合中国本土的教育传统和当前的社会现实进行“对接”与“再诠释”。比如,在谈到如何激活学生的“主体性”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照搬杜威的经验主义,而是将其与古代儒家所强调的“知行合一”的内在要求进行深度对话,从而构建出一种更具文化适应性的教学模式。这种跨越文化和时空界限的对话能力,使得全书的论证极具穿透力。很多时候,我读到一段话,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复杂意涵,因为它不仅仅是在讨论一个教育现象,更是在探讨一种关于“人应该如何成为人”的终极命题。这种要求读者投入精力的阅读体验,恰恰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白说,初看之下略显沉闷,那种标准的学术著作配色,米白色的纸张配上深蓝色的字体,没有太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力。然而,一旦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扎实感和严谨性立刻就建立了信任。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内容组织上的清晰脉络。作者显然没有满足于停留在宏观的政策解读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微观的教学单元设计和课程评估体系重构的具体操作层面。尤其是在探讨“跨学科融合”这一时髦概念时,书中提供的几个案例分析,并非空泛地赞扬其必要性,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不同学科背景教师在协作中可能遇到的权力结构冲突和知识体系壁垒,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中介性语言”构建方案。这种由宏观理论指导微观实践,再由微观实践反哺宏观理论迭代的逻辑闭环,在当前很多探讨教育改革的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它不是在“喊口号”,而是在“画图纸”,这对真正需要在基层一线进行课程改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提供了极具操作价值的参考蓝本,让人读起来有种“原来可以这样做”的豁然开朗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