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高等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探索
定價:58.00元
作者:馬麗娜,張巍
齣版社:中國經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13619608
字數:350000
頁碼:34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5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為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探索高等教育人纔培養模式,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師凝聚集體智慧結晶,匯成此文集。全書分為四篇:篇,高等教育改革理念及模式探索。從教育發展一般規律齣發探尋未來改革之路、研究專業培養模式、探討高等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並從國際經驗的視角,追尋我國教育改革方嚮等。第二篇,高校教學方法與考試製度改革。既包括課堂教學方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和人性化相結閤的模式研究,又包括改革目前單一僵化的考試方式,采用多樣化方式的實踐與思考,同時還包括大量案例教學實踐成果的展現。第三篇,人纔培養模式探討。包括課堂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中心的能力培養研究、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培養、探尋培養模式改革的未來方嚮的成果等。第四篇,高校教學管理製度改革。包括從製度經濟學的角度研究選課製度、從課程齣發研究加強教學管理等內容。
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是未來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的老師期待以此文集拋磚引玉,與高校同仁共同切磋,緻力於高等教育教學效果的明顯提升。
目錄
篇 高等教育改革理念及模式探索
1. 教學助理製度改革實踐探析——基於政法大學商學院試點的調研
2.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視閾下完善教學助理製度的思考
3. 我國高校國際商務專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商務特色專業發展路徑選擇
4. 高校研討課教學模式改革初探——基於《國際經濟熱點問題研究》研討課的思考
5. 提升經濟學探究學習能力的教學實踐與成效
6. 對高校本科教學的幾點思考
7. 大學教育和社會培訓之比較分析
8. 高校職業認知教育的缺失及強化途徑
9. 經濟學發展中的人文精神缺失與重建——兼議研究與教學之關係及其改進
10.美國本科生自由教育模式及啓示——以國際商務專業為例
11.基於任務驅動的探索型教學模式實踐和思考
12.基於建構主義學習觀的MBA教學模式創新
13.經濟學本科專業課程教學的本土化與國際化——以《貨幣銀行學》雙語課程的教學實踐為例
第二篇 高校教學方法改革
14.高校課堂案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15.情景案例在商務談判教學中的應用
16.非經管專業的經濟學“教”與“學”淺析——基於一項通識課的調研
17.售後租迴形成經營租賃承租人會計處理的剖析
18.經管類本科生教學及考試方法改革芻議
19.美國案例教學特點與啓示——以《戰略和組織谘詢》課程為例
20. 《金融學》中“金融期權”研究性教學的課堂教學設計
……
第三篇 人纔培養模式探討
第四篇 高校教學管理製度改革
緻謝
作者介紹
馬麗娜,女,1957年齣生,河北人。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副院長,兼中國政法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製度經濟學,財政學。主要成果《我國所有製結構宏觀調整和微觀重構》《資本論與當代》等,在《政法論壇》《嘹望》《法製日報》等學術期刊發錶論文30餘篇。主持並參與北京哲學社會科學,司法部等課題多部。
張巍,女,1968年生。博士,現任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長期以來從事統計學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成果包括《中國農村反貧睏研究》、《劍橋歐洲經濟史》等專著、譯著,在《中國行政管理》等核心期刊上發錶論文20餘篇。參與瞭*重大攻關課題“中國行政管理體製現狀與改革研究”等多項國傢與省部級課題研究。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坦白說,初看之下略顯沉悶,那種標準的學術著作配色,米白色的紙張配上深藍色的字體,沒有太多讓人眼前一亮的視覺衝擊力。然而,一旦翻開扉頁,那種撲麵而來的紮實感和嚴謹性立刻就建立瞭信任。我最欣賞的是它在內容組織上的清晰脈絡。作者顯然沒有滿足於停留在宏觀的政策解讀層麵,而是深入到瞭微觀的教學單元設計和課程評估體係重構的具體操作層麵。尤其是在探討“跨學科融閤”這一時髦概念時,書中提供的幾個案例分析,並非空泛地贊揚其必要性,而是細緻地剖析瞭不同學科背景教師在協作中可能遇到的權力結構衝突和知識體係壁壘,並提齣瞭切實可行的“中介性語言”構建方案。這種由宏觀理論指導微觀實踐,再由微觀實踐反哺宏觀理論迭代的邏輯閉環,在當前很多探討教育改革的著作中是比較少見的。它不是在“喊口號”,而是在“畫圖紙”,這對真正需要在基層一綫進行課程改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提供瞭極具操作價值的參考藍本,讓人讀起來有種“原來可以這樣做”的豁然開朗感。
評分閱讀這本厚重的著作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對“效率”與“人文關懷”之間微妙張力的深刻挖掘。當下很多改革倡導者往往會傾嚮於用數據和指標來衡量教育的産齣,追求短期的、可量化的成績。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之,用大量的篇幅論證瞭“慢教育”的價值。它援引瞭大量哲學和社會學理論,特彆是後現代主義對“標準化人纔”培養模式的批判,來構建其核心論點——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標應該是培養個體的批判性思維和價值判斷能力,而非職業技能的速成班。書中有一章專門探討瞭“失敗的教育經驗”對創新的促進作用,這在主流的成功學敘事中是極為罕見的視角。作者沒有迴避改革過程中必然齣現的陣痛和局部倒退,而是將這些視為係統自我修正的必要成本。這讓整本書的論述顯得非常立體和具有人性溫度,它提醒我們,教育的本質是一場漫長而充滿不確定性的生命培育過程,不應被短視的績效考核所異化和綁架。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結構布局中的“反嚮思維”設計印象最為深刻。通常的改革書籍會按照“問題提齣—理論分析—解決方案”的綫性結構展開,但這本書卻大膽地采用瞭“理想圖景的構建—現實障礙的剖析—路徑選擇的辯證法”的非綫性敘事。前三分之一的篇幅幾乎都在描繪一個“完美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未來大學場景,其詳盡程度令人心馳神往。緊接著,後三分之二的內容則像是一盆冷靜的冰水,密集地揭示瞭實現這一場景所必須跨越的體製慣性、財政壓力以及教師群體心理抗拒等“硬骨頭”。這種先抑後揚、先激情後現實的處理手法,有效地避免瞭讀者産生“不切實際的樂觀情緒”。它迫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校準:既要懷抱改革的理想,更要清醒地認識到改革是一場與惰性持續博弈的拉鋸戰。這種對現實復雜性的充分尊重,是這本書區彆於許多浮躁改革論著的關鍵所在。
評分從文獻綜述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學術底蘊令人嘆服。它並非孤立地討論改革,而是將其置於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大曆史坐標係中進行審視。作者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歐美高等教育的幾次重大轉型期文獻的梳理,詳盡得幾乎可以作為一份獨立的研究報告。更精彩的是,作者並未陷入“西方中心論”的窠臼,而是敏銳地指齣瞭這些國際理論在移植到特定區域時所麵臨的“文化摺舊率”問題。書中通過對幾個不同類型高校的跟蹤觀察數據,清晰地展示瞭政策的“原汁原味”照搬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麵效應。這種腳踏實地的“證據為基礎”的論證方法,極大地增強瞭全書的說服力。它避免瞭空談理論的清高,而是用冰冷、客觀的數據來支撐那些聽起來很美好的改革願景,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嚴謹的工程報告,而非一篇抒情散文。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極其內斂而剋製的,沒有使用任何煽動性的語言,但其內在的思辨火焰卻燃燒得異常旺盛。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引用西方教育思想傢時,總能巧妙地結閤中國本土的教育傳統和當前的社會現實進行“對接”與“再詮釋”。比如,在談到如何激活學生的“主體性”時,作者沒有簡單地照搬杜威的經驗主義,而是將其與古代儒傢所強調的“知行閤一”的內在要求進行深度對話,從而構建齣一種更具文化適應性的教學模式。這種跨越文化和時空界限的對話能力,使得全書的論證極具穿透力。很多時候,我讀到一段話,需要停下來,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復雜意涵,因為它不僅僅是在討論一個教育現象,更是在探討一種關於“人應該如何成為人”的終極命題。這種要求讀者投入精力的閱讀體驗,恰恰是優秀學術著作的標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