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万钫育儿课堂
定价:32.80元
作者:万钫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5041458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4kg
编辑推荐
18年儿科大夫的一线经验,18年学前教育的专业研究,12年育儿科普文章的写作。
新生宝宝睁眼了,怎么一眼向左,另一眼向右,“左顾右盼”正常吗?怎么断母乳才不伤宝宝的感情?有治疗“偏食”的处方吗?带出胖宝宝是有本事吗?如何提升宝宝的免疫力?宝宝挺聪明,但是不合群,怎么办?
内容提要
从医和从教的经历,使作者深知家长在育儿中常会遇到的困惑是什么,也深知哪些育儿细节马虎不得,需要给予提醒;有些看似“不疼不痒”的异常,却不能“不当回事”,要早查、早治。
多年从事科普文章的写作,使作者的“答疑”中看、中用。
家里添了宝宝,有这本书相伴,心里会踏实不少。
目录
部分 新生儿期,当好新父母
1. 宝宝是带着“天性”出世的,这么说有道理吗?
2. 不同的气质类型有哪些“典型”表现?
3. 育儿艺术如何与不同的气质类型相匹配?
4. 宝宝的视觉灵敏吗?
5. 宝宝的听觉灵敏吗?
6. 如何“读懂”宝宝的表情和哭声?
7. 能通过哭声辨病吗?
8. 怎么让“小瞌睡虫”学“本事”?
9. “抚触”确有好处吗?
10. 怎么操作“抚触”才能有效?
11. 宝宝“黑白颠倒”睡反觉,怎么办?用不用硬扳?
12. 新生儿居室白天也暗暗的,是否合适?
13. 什么是“皮下坏疽”?
14. 什么是“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15. 宝宝头沉、腰软,怎么抱才能使宝宝有安全感?
16. 宝宝小腿有些弯. 用不用打“蜡烛包”?
17. 如何早发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18. 给宝宝做清洁护理,要关注哪些细节?
19. 如何除掉“脑门泥”?
20. 如何护理脐部?
21. 如何预防“病从脐入”?
22. 如何帮助新生儿适应新环境,渡过“温度关”?
23. 宝宝头发稀疏,用不用剃剃头,顺便把眉毛剃剃、眼睫毛剪剪?
24. 为什么要观察胎便排出、排净的时间?
25. 生后三四天,怎么体重没增反降了?
26. 怎么区分嘴里的白色斑块是奶瓣还是“鹅口疮”?
27. 什么是“先天性喉喘鸣”?有这种病是不是特别怕风,应该少出屋?
28. 如何预防“新生儿肺炎”?
29. 新生宝宝有些“怪现象”,该如何处理?
30. 刚出生就有牙,怎么办?
……
第二部分 婴儿喂养,关系身心
第三部分 幼儿膳食,收获佳“营养结局”
第四部分 婴幼儿保健,细节维系健康
第五部分 关注心理健康,宝宝愉快成长
作者介绍
万钫,女,1937年生。 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个18年,从医。西安医学院3-9,天津市儿童医院15年。 第二个18年,从教。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直至退休。专著5本,教授职称。 第三个18年,从文(至今仅12年,希望能再写6年)。把从医、从教的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育儿领域的“黑科技”,我本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没想到里面居然藏着一套完整的儿童心理发展路线图。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空洞的口号堆砌,而是非常扎实地从婴幼儿的感官发展到青春期的自我认同,给出了极其详尽的观察指标和干预方法。特别是关于“情绪引导”那一章,作者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而是用一系列生活中的小场景来举例,比如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哭,书里就提供了三种不同年龄段可以立刻使用的应对策略,每一种都详细说明了背后的神经科学原理。我试了其中一个方法,效果立竿见影,孩子的情绪波动明显减弱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帮你“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深层次的洞察力,让育儿从一种煎熬的应对,变成了一种有章可循的科学探索。它对我最大的帮助是建立了一种更具弹性的育儿观,让我不再那么焦虑于“完美”的执行,而是更关注孩子当下的真实需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很有品味,拿到手里就觉得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籍,而不是那种快消品。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对于“家庭规则建立”那一块的论述,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认为“规则越严格,孩子越乖”的传统观念。作者提出了“协商式规则制定”的概念,强调规则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协商的结果。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如何处理“规则的灵活变通性”,这在处理青春期孩子的社交问题时尤其关键。比如,当孩子提出一个我们觉得不太合理的请求时,书里教我们如何用“三步对等谈判法”来引导孩子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拒绝。这种处理冲突的方式,极大地改善了我们家以往那种“僵持不下”的对抗局面。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孩子的“管教者”,而更像是他们的“规则设计师”和“人生教练”,这种角色的转变,带来的育儿成就感是空前的。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市面上的育儿书籍有点审美疲劳了,感觉都差不多,无非是鼓励多和孩子玩,少用电子产品。但是翻开《[此处应为书名,此处代入]》的某几个章节,我发现作者对“独立性培养”有着一套近乎哲学的思考深度。它探讨的不是“如何让孩子听话”,而是“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能为自己负责的成年人”。书中有一段关于“适度的挫败感教育”的论述,让我醍醐灌顶——我们常常因为爱孩子而替他们扫清一切障碍,却剥夺了他们建立内在韧性的机会。作者通过分析几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早期经历,反向论证了适当的“放手”对人格塑造的决定性作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沉稳内敛,充满了一种学者的严谨性,但又不会让人觉得高高在上。它更像一本引导家长进行深度自我反思的工具,每次读完,我的育儿焦虑都会少一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未来更清晰的规划感。
评分我是一个特别注重实用性的家长,买书最怕就是那种“大而无当”的理论,看完了一堆却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此处应为书名,此处代入]》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的结构设计得极其精妙,我把它戏称为“育儿工具箱”。书里有大量的图表和清单,比如“0-3岁家庭环境安全自检清单”、“高效亲子沟通五步法卡片”,这些内容可以直接剪下来贴在冰箱上或者收纳箱里。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时间管理”的理解,他把大量的育儿任务细分到了不同的时间段,并且强调了“碎片化高质量陪伴”的重要性,这对我这种双职工家庭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书中的案例大多来源于真实的一线反馈,而不是什么理想化的家庭模型,读起来特别亲切,仿佛作者就在我身边给我实时指导一样。我最近正头疼孩子挑食的问题,书里关于“食物探索游戏”的一系列建议,让我成功地让孩子尝试了三种以前坚决不碰的蔬菜,这在以前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抽象的理念具体化,真正做到了“拿来即用”。
评分我主要对儿童的早期阅读和语言发展比较感兴趣,所以关注了很多相关的书籍,但这一本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停留在“多读书”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支持性语言环境”。作者花了大篇幅来分析不同类型的亲子对话对孩子词汇量和逻辑思维的影响,尤其对“提问的艺术”进行了拆解。我发现自己以前问孩子问题,很多都是封闭式的,比如“今天开心吗?”这种,孩子只能回答“是”或“否”。书里提供了一套“开放式引导句式库”,我开始刻意练习,结果孩子的描述能力明显提升了,他能完整地复述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并且加入了许多细节和情感描述。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讨论了“沉默的力量”,教育我们如何在孩子表达困难时,给予必要的空间和安静的等待,而不是急于填补空白。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细腻的烟火气,充满了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