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这样做,宝宝超好带
定价:28.00元
作者:许惠珺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8076388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怎样让宝宝一觉睡到天亮
★安抚奶嘴好还是吸吮手指好
★反复尿布湿疹怎么办
★婴儿保暖、发烧迅速处理法
★什么时候喂辅食好
★一次性为宝宝准备好一周的辅食
★一天内训练宝宝自己上厕所
★拍嗝喂奶如何做合适
目录
【前 言】
让更多家庭享受育儿喜乐
章 六口之家
收养个孩子
收养第二个孩子
收养第三个孩子
收养第四个孩子
先天与后天
第二章 趴睡
趴睡好不好?
趴睡的姿势与必要前提
自己动手做婴儿床包
婴儿床床围:视个人需求
婴儿床床垫:铺在上面的东西才是重点
铺一张可以呼吸的床
喝完奶后可以趴睡吗?
婴儿床上保持空旷
第三章 喂奶和拍嗝
喂奶的诀窍
体重持续增加是正常成长的指标
厌奶怎么办?
第四章 建立固定的作息
宝宝睡眠知多少?
遵守「吃、玩、睡」的循环
训练老四自己入睡
建立固定的作息
我家的作息时间表
第五章 让宝宝一觉到天亮
训练宝宝晚上连续睡八个小时
训练老大一觉到天亮的经验
训练老二一觉到天亮的经验
省略第五餐(晚上连续睡十二个小时)
尝试外出训练
第六章 自己做食物泥
自制食物泥营养又健康
我常用的食物泥食材
如何烹煮单样食材?
打食物泥的步骤(以每餐五百毫升食物泥计算)
多久准备一次食材和打食物泥?
第七章 喂食物泥
宝宝多大可以开始吃食物泥?
什么时段喂食物泥?
连试三天新食物
学会吞咽后加入种蔬菜:胡萝卜
加入第二种蔬菜:高丽菜
加入淀粉类:胚芽米饭、地瓜
加入动物性蛋白质:蛋黄、鸡胸肉
加入植物性蛋白质:米豆
断奶后改吃食物泥
断奶前改成一天吃三餐
训练宝宝吃食物泥和断奶
吃食物泥改善便秘
宝宝为什么不想吃食物泥?
开心喂食物泥
成功训练宝宝吃食物泥的诀窍
每餐要花多少时间喂食物泥?
食物泥如何加热?
食物泥的保存期限
宝宝吃食物泥要吃到多大
练习咀嚼与学习餐桌礼仪
断食物泥
第八章 带食物泥外出
带食物泥出门的基本配备
保温以三个小时为限
带热食物泥出门:放焖烧罐中保温
带冷食物泥出门:用微波炉加热
无微波炉时,隔水加热冷食物泥
用母乳袋装食物泥隔水加热
在外过夜的食物泥保存法
携带食物泥搭飞机
出国时如何携带冷冻食物泥?
出国在外怎么做食物泥?
第九章 其它育儿经验分享
安抚奶嘴 or 吮手指?
尿布疹 bye bye
让宝宝的身体保持干爽
婴儿冬天睡觉如何保暖?
发烧与热别慌张
热是什么?
保温袋的妙用
我们家的营养菜单
一天内训练孩子自己上厕所
孩子,你们都是我的宝贝
比照顾婴儿更费神的事
正视孩子行为背后的态度
附录 如果你想了解收养
致谢
作者介绍
许惠珺,现居台北,4个孩子的母亲。曾翻译出版轰动全美的育儿畅销书《百岁医生教我的育儿宝典》,该书在台湾地区出版后,一直高居亲子育儿类图书畅销榜。本书是许惠珺在全面总结百岁医生育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亚洲宝宝的实际,并加以自己照顾4个孩子的亲身经历写就的。作者认为,只要后天运用恰当的育儿法,便可以克服孩子先天遗传、家庭背景和个性不同等方面的劣势,带领孩子朝正面发展。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穿透力,它没有过多使用“应该”或“必须”,而是大量使用“试试看”、“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您可以观察一下”这类带有建议性和探索性的词汇。这给了读者极大的自由度和自主选择权,让我感觉我不是在被强行灌输某种教条,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起,探索属于我们家庭的最佳育儿路径。它倡导的不是统一的育儿“模板”,而是强调每个宝宝的独特性。例如,在描述宝宝的睡眠信号时,作者特别强调要留意宝宝的“微表情”——眼皮的颤动、手指的轻微蜷曲,这些都是非常细微的个体差异。正是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让我不再拿自家宝宝和别人家的“模范宝宝”做比较。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放慢节奏,真正地去“解码”我的孩子,而不是急于“修复”他似乎出现的任何“问题”。这种观察和理解的视角,让整个育儿过程从焦虑的“管理”变成了有趣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温馨,那一抹柔和的米黄色调,搭配着宝宝天真烂漫的笑脸特写,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个新手妈妈的眼球。我是在宝宝快满月的时候,听朋友力荐后购入的。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育儿书籍,我总有点儿“理论恐慌”,生怕书里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或者是一些脱离实际、难以操作的“圣经式”育儿方法。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松了口气。作者的文笔非常亲切自然,就像是坐在对面的资深邻居大姐在跟你分享她带娃多年的经验总结,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特别是关于“夜醒”的那一章,我记得非常清楚,她没有直接给出“如何让宝宝睡整觉”的万能公式,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宝宝不同月龄下夜醒背后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引导我们去观察、去理解宝宝的信号。那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我感到备受鼓舞,觉得育儿不再是一场需要被征服的战役,而是一段需要用心去陪伴的旅程。那段时间,我们家老二总是莫名其妙地哭闹,我试了很多传统的方法都不奏效,但按照书里建议的,我们调整了睡前仪式,增加了十分钟的“皮肤接触时间”,虽然只是微小的改动,效果却出乎意料地好,那晚他足足睡了五个小时,那种踏实感,真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对“情绪接纳”的深度剖析。在很多育儿指南里,父母的焦虑和疲惫往往是被轻轻带过,仿佛好妈妈就应该是永不疲倦、永远理智的。但这本书坦诚地指出了新手父母面临的巨大心理压力,并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情绪疏导工具箱”。我记得其中有一节专门讨论了“内疚感”——那种因为没有百分之百满足宝宝的需求而产生的自我苛责。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父母的情绪就像是水库的堤坝,如果自己先决堤了,怎么可能稳定地承载孩子的需求?这本书鼓励我们首先要“照顾好自己这个容器”,而不是一味地把标准定得过高。我过去常常因为自己没能及时冲泡好奶粉而懊恼不已,但读完这部分,我开始学着给自己“开绿灯”,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偶尔需要独处半小时。这种心理上的松绑,对我来说远比学会如何拍嗝更有价值。它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保持心理韧性,而不是追求一种虚幻的“完美育儿”状态。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亲子沟通的非语言层面”时,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它没有停留在教你如何用言语安抚,而是深入探讨了声音的“频率”和肢体接触的“温度”对宝宝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性。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奏来影响宝宝的心率,这一点我尝试过,在宝宝哭闹不止、我几乎要失去耐心的时候,我强迫自己深呼吸三次,再轻声低语,效果立竿见影。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边界感”的早期建立提出了非常人性化的建议。它不是教你如何“管住”孩子,而是教你如何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理解“界限”的存在,比如在喂奶时,要让宝宝知道什么时候是吃,什么时候是玩,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远比强硬地制止要有效得多。这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更侧重于构建一个稳定、可预期的家庭环境,让宝宝在安全感的基础上自由探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是我认为它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从排版和结构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效,完全符合现代人快节奏阅读的需求。它不像某些百科全书那样,需要你按部就班地从头读到尾。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极具目的性,它划分了几个核心模块,比如“生理需求满足”、“早期互动游戏”、“常见健康问题应对”,每个模块内部又细分为大量的“情景化问题解答”。我尤其欣赏它大量的图示说明,尤其是在讲解如何正确地进行“俯趴练习”(Tummy Time)时,那些分步骤的插画清晰明了,连力度和角度都标注得非常精确,这比光看文字描述要直观太多了。我记得有一次宝宝突然对某个玩具失去兴趣,我立刻翻到了“兴趣转移与培养”那一章,书里提供了一个“三分钟游戏法”,就是利用宝宝注意力短暂的特点,快速切换刺激源。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在午后哄睡前的小闹腾期特别管用。这种“即翻即用”、“直击痛点”的设计,让它在众多育儿书中脱颖而出,真正做到了工具书的实用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