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13611169 爱孩子,是父母的修行:一个智慧母亲的15年育子心得 中国经济

9787513611169 爱孩子,是父母的修行:一个智慧母亲的15年育子心得 中国经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夜深 著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学
  • 父母成长
  • 教育方法
  • 育儿心得
  • 自我提升
  • 情绪管理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13611169
商品编码:294938911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爱孩子,是父母的修行:一个智慧母亲的15年育子心得

定价:32.00元

作者:夜深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136111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1.本书首谈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却一直被忽视的——父母的自我教育,积极倡导“学会爱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成长,是父母必需的修行”的家教理念。

  2.本书以孩子年龄段为序,分享了从准备怀孕到青春期教育的育子心得。当读者在家教中遇到难题和困惑,可以有的放矢地通过目录,在书中找到答案,作者的智慧心得和独立思考,可以陪伴每个父母与孩子一起度过十几年成长岁月,并从中受益。

  3.每章的“话题”单元,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如“狼爸”“鹰爸”教育模式的反思,孩子择校、课外班的探讨,青春期早恋问题分析等,专门讨论孩子成长各年龄段,父母与孩子面临的*关键问题。作者的透彻思考和犀利解读,篇篇好文都是一次家教话题头脑风暴,从更开阔的社会视角,为日常的亲子关系打开思路。

  4.书中展现温馨的小生活,凝聚闪光的大智慧。文笔优美,内容感人至深,为每个读者、每个家庭传递温暖向上的正能量。

  5.作者既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智慧母亲,也是一位快乐美丽的单亲妈妈,她和儿子的美好生活,为每一个单亲家庭带来*有力的鼓舞。

内容提要


  面对孩子出类拔萃的天赋,她拒绝培养“神童”;
  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世界,她要做“狠心”的妈妈。
  当孩子感受到生活中的痛苦,她认为这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当孩子偶尔撒谎,她说,撒谎未必是消极的,而父母的信任肯定是积极的。
  用共情与欣赏的心,呵护和发扬孩子天性中自有的优美,是她给孩子好的爱;
  从厨房到书房、琴房,从20、30到40,她一步步走入丰美、从容、舒展的生活,是她为孩子、为自己所做的好的事。
  她笃信,学会爱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成长,是父母必需的修行。
  她期待,有一天孩子展翅高飞,成为一个精神自由、内心快乐、灵魂幸福的人。
  本书作者与全天下的父母真诚分享——
  60条育子心得:从怀孕准备到青春期教育,从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增强孩子的独立和抗挫折能力,到如何使孩子发挥自己的天赋,形成优良的品格。既有温馨的小生活,更有闪光的大智慧。
  17个热点教育话题:从“狼爸、鹰爸”教育模式的反思,到孩子择校、课外班的探讨,对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自我教育提出了独立、鲜明的见解。
  15年与儿子的共同成长:她笃信,学会爱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成长,是父母必需的修行;她期待,有一天孩子展翅高飞,成为一个精神自由、内心快乐、灵魂幸福的人。

目录


章 女性一生中重大的事情——可能不是嫁人,而是做妈妈
 1.做好准备再怀孕——母亲的责任从怀孕前就已开始
 2.孕早期——那一半慵懒一半性感
 3.孕中期——美丽孕妇那段桃红色回忆
 4.孕晚期——胎教,宁信其有用
 5.男孩,还是女孩——爱它如它所是
 6.血腥的艰难时刻——挺过去,做母亲就是要强悍起来
 7.为什么没人说他漂亮——妈妈眼中有特殊的爱 
 话题1:选择顺产还是剖宫产
 话题2:妻子是否应该要求丈夫陪同生产
 话题3:关于孩子的性别与堕胎问题
 
第2章 出生~6个月——感谢孩子带我们回归爱与美
 1.哺乳之难——月子产妇需要家人同心同力
 2.产假里的负疚日记——我要做更懂孩子的母亲
 3.为幸福而画——留下与孩子的共同纪念
 4.姥姥家的绿色食品——幼儿餐要兼具营养和美味
 5.养儿方知父母恩——孩子成了我与父母的情感新纽带
 6.幸福是一只小翠鸟——我陪孩子在大千世界里找幸福 
 话题4:母乳喂养,毁掉身材?
 
第3章 6个月~2岁——保持心的警醒与柔软,体察孩子的真实需求
 1.断奶,别断掉情感抚慰——给孩子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2.牙牙学语,一步准确到位——不要低估孩子的学习能力
 3.学会跟玩具相处——引导孩子投入和专注,才能开发智力;
 体察孩子真实情感,才能保护他的心灵
 话题5:断奶之后,妈妈应该努力恢复身材
 
第4章 2岁~3岁——培养规则意识,真理也需要重复一千遍
 1.活学活用“口红的口”——随时随地在生活中识字
 2.千变万化“妹妹等我”——娱乐玩耍要有创意
 3.“妈妈给我讲个道理吧”——真理也需要重复一千遍
 4.变“求孩子吃饭”为“孩子求吃饭”——读懂孩子,坚持原则,不被要挟
 5.培养清晰明确、长期遵循的生活规则——现在适当约束,未来才真自由
 草莓一次只吃8颗/雪糕只能天热的时候吃/拒绝垃圾食品的诱惑/摔倒了,怪天怪地就不怪自己?/躺下打滚?妈妈坚决不买账!  
 话题6:从16岁博士张炘炀的成长看早教——“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暧昧而阴险的洗脑广告
 
第5章 3岁~4岁:妈妈考研,北北监督——让孩子积极参与家中大事
 1.同上幼儿园,为什么北北高兴、乐乐哭闹——提前做足功课,积极暗示很管用
 2.次输液没有哭——了解和接受了真相,孩子才能战胜恐惧
 3.北北学会了赞美别人——父母的肯定与赞美,培育孩子的宽容与体谅
 4.我要考研——作为母亲,依然可以有梦,并去实现它
 5.“妈妈你真棒,蹲下来让我亲亲你”——追梦的路上,孩子是妈妈好的见证者,妈妈是孩子无形的榜样 
 话题7:育省心的孩子,做轻松的母亲
 
第6章 4岁~6岁——拒绝打造“神童”,培育一个心中有爱的孩子
 1.“想妈北北,祝妈妈好好学习!”——远隔千里,手写的书信连着母子心
 2.北北的数学天分:“8-10=-2”——面对孩子的天赋,我拒绝培养“神童”
 3.小年夜路遇拾荒老人——给孩子创造机会,感受同情与爱
 4.“妈妈也不会玩这个,一起学吧”——用积极的暗示,消除孩子的自卑与焦虑 
 话题8:作为母亲,尽量不要与尚幼小的孩子分开
 话题9:“鹰爸”:造神有风险,下手须谨慎
 
第7章 6岁~10岁:在普通的小学,在单亲家庭,北北健康成长——快乐和幸福是重要的能力
 1.三个小孩一台戏——引导孩子照顾弱小者,但尊重他的天性
 2.姥姥坐过站,我在原地等——6岁的淡定,来自妈理性教育
 3.带5条红领巾的理由,妈妈相信你——孩子的撒谎未必是消极的,父母的信任肯定是积极的
 4.从重点小学转学到普通小学——从容面对巨大落差
 5.告别“西班牙楼梯”——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好的家
 6.小黄帽丢了怎么办——孩子不必被修剪成没有任何毛边的标准版好儿童
 7.在北京郊区当一把野孩子——快乐地学,疯狂地玩
 8.关于“单亲家庭”和“离婚”的对话——不隐瞒不欺,直面孩子的担忧 
 话题10: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话题11:小学阶段疯狂择校真的有必要吗?
 
第8章 青春前期:从拧巴冲突到幽默和解——共情与欣赏,让孩子成为优美的自己
 1.做作业到半夜,妈妈心疼又愤怒——放下偏执,为孩子的坚韧与执著而喝彩
 2.妈妈次动手打孩子——父母的暴力是丑陋与无能的表现
 3.拒绝背“新概念”课文——改变策略,“曲线救国”,殊途同归
 4.母子之间“近似朋友关系”——共情与欣赏,调侃与幽默
 5.作文写不好,何必急功近利——多看课外书,只要孩子乐在其中就会有收获
 6.对身高的忧虑——是追求,还是爱慕虚荣 
 话题12:共情与欣赏,让孩子成为优美的自己
 
第9章 课外班和小升初的那些事儿——量力而行,将效率提到高,将焦虑降到低
 1.只上两个课外班:奥数和英语——增加学习的挑战性,但不能成为负担
 2.次参加数学竞赛,意外获得“走美”一等奖——歪打正着,带来了信心与激励
 3.北北和乐乐的寒假快乐奥数——这样的学习不但是乐趣,而且是珍贵的记忆
 4.娘儿俩的春天,每个周末都是那么刺激——北北参加竞赛,妈妈在咖啡屋写小说
 5.获奖“专业户”遭遇不愉快的三件事——超脱对待,保护孩子心灵,让不愉快随风而去
 6.卡着鱼刺去考试——如鲠在喉,祸不单行,苦中作乐
 7.签约附中,谢绝理工大附中,放弃东城区推优——其实不管哪一种选择,我们都高兴
 
0章 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世界——做个“狠心”的妈妈,孩子才能健康长大
 1.“无人陪伴儿童”次乘飞机——初尝独自出行的乐趣
 2.孩子独自去ZY教育上夜课——锻炼自立能力,也要顾及安全
 3.独自坐火车硬座回姥姥家——是为了“赚”100元,还是为了自我磨炼
 4.首都机场被困8小时,写下意识流随笔——见证孩子应对突况的能力
 5.与妈妈在地铁上走散——父母的崩溃是因为低估了孩子的能力 
 话题13:母爱中有价值、值得赞美的部分——是本能的爱,还是理性的、建设性的爱?
 
1章 附中:NB哥的寄宿生活——给他沃土,他就会茁壮成长
 1.坚定地选择中学寄宿——为了北北独立,也为了妈妈自由
 2.妈妈帮忙写检查——有时候,妈妈比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3.逐渐适应寄宿生活——要独立,要自由,也要情感链接
 4.看武侠小说惹来横祸——变堵为疏,培养孩子真正的自律
 5.NB哥的个性与思想——全面成长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
 6.看淡物质虚荣——真正的自信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富足 
 话题14: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
 
2章 青春期:我和北北一起经历——理智,情感呵护,心灵链接
 1.让北北独自去找父亲——父亲不在身边,父爱仍可以不缺失
 2.三更半夜的母子谈话——触到孩子心灵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交流
 3.北北的“国王早餐”——宠爱不是溺爱,不用担心爱太多会宠坏孩子
 4.邀请北北“提供服务”——学会给予,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幸福
 5.母子“同学”——相互探讨,共同提高,生命永远新鲜 
 话题15为什么单亲妈妈养育的男孩会遭受“歧视”
 话题16不怕恋得早,就怕恋得糟——面对孩子早恋,父母应该怎么做
 
3章 单亲妈“花样”幸福生活——美好人生不设限,自我完善无止境
 1.要做好妈妈,更要做好的自己——不但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
 2.网络改变生活,改变人生——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吸引什么样的人
 3.婚姻可以无,真爱必须有——我对自己有信心,对人生本身有信心
 4.从厨房到书房、琴房——做个心灵有力量的母亲,孩子受益终生
 
后记 做父母是一种修行
  

作者介绍


夜深,文学硕士,报社编辑,独立书评人,森梵文化机构首席评论员。翻译过多部经管图书,在《文艺报》《北京青年周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报道》《北京文学》等报刊发表多篇评论和小说。
  致力于文学评论写作、身心灵修行与女性教育研究,有志成为中国女性主义研究者、传播者与实践者。
  追求健全人格、自由心灵,传播真善美爱,做独立、优美、慈悲、温暖的女性。

文摘


序言



岁月如歌,育儿如诗——一位母亲的生命沉淀与智慧闪光 这本书,并非一本刻板的育儿手册,更像是一位母亲穿越十五载育儿岁月,精心雕琢的心灵日记。它没有宏大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冰冷的条条框框,而是以最真挚的情感,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下一段段鲜活的生活片段,一系列触及灵魂的感悟。作者,一位普通的母亲,用她近乎虔诚的笔触,将养育子女的过程,升华为一场深刻的“修行”,一次与自我、与孩子、与生活共同成长的美丽旅程。 十五年,在漫长的人生中或许只是白驹过隙,但对于一个母亲而言,这十五年却是一部浓缩的史诗,是无数个日夜的陪伴,是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勇气,是无数次欢笑与泪水的交织。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她曾经迷茫,曾经焦虑,曾经怀疑,也曾经欣喜若狂,满心骄傲。她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节点一同呼吸,一同跳动,用最细微的观察,捕捉着他们生命中最细微的变化,用最深沉的爱,回应着他们最真挚的需求。 本书的开篇,便以一种近乎呢喃的自述,拉开了这场“修行”的序幕。作者并没有急于讲述育儿的“秘诀”,而是先将自己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爱孩子,是父母的修行”。这个“修行”二字,便是本书的核心灵魂。它不是强制的任务,不是功利的投资,而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完善,一种人格的升华。父母在爱孩子、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修行”的视角,为整本书奠定了一种温厚而充满智慧的基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超越了简单的亲子关系的深邃。 书中,作者并没有回避育儿过程中的艰难与挑战。她坦诚地讲述了自己曾经面对过的叛逆期,曾经在孩子的分歧面前的无助,曾经在学业压力下的焦虑。但她没有沉溺于抱怨,而是将这些困难视为成长的契机。她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孩子,而是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思考沟通的艺术,探索理解的深度。比如,在描述孩子第一次顶嘴时的场景,她没有立刻采取严厉的惩罚,而是选择了暂停,然后以一种平和但坚定的态度,与孩子一起探讨规则的意义。她相信,惩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教育的重心仅仅放在孩子的学业或品德上,而是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她花了大量篇幅描写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理解他们的情绪,如何在他们感到失落时给予恰当的安慰。她提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父母的责任并非是塑造一个理想中的“模板”,而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她分享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进行深度交流的技巧,比如,在睡前故事的时间,她会引导孩子分享一天中最开心和最不开心的事,然后用鼓励和理解来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接纳的温暖。 书中,作者还强调了父母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她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榜样。如果父母自身充满焦虑、抱怨和消极,那么这种负面情绪很容易传递给孩子,影响他们的成长。因此,她鼓励父母也要像孩子一样,保持学习的热情,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认知。她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阅读、旅行、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她相信,一个拥有丰富内心世界的父母,才能给予孩子更广阔的精神滋养。 在描述具体的育儿方法时,作者也没有刻意追求“新奇”或“独特”,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最根本的亲子关系。她认为,任何教育方法的有效性,都建立在深厚的亲子连接之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尊重和爱,是所有教育的基石。因此,她提倡“高质量的陪伴”,即父母在陪伴孩子时,能够全心投入,放下手机,放下杂念,全身心地关注孩子,与孩子进行眼神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她分享了许多利用碎片化时间与孩子互动的经验,比如,在接送的路上,她会与孩子聊聊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在做家务时,她会邀请孩子一起参与,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趣的对话。 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回避“犯错”这个话题。她认为,犯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学习和进步的重要途径。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她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处理孩子犯错的案例,比如,当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而沮丧时,她不会一味地指责,而是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她强调,父母的态度和回应,能够极大地影响孩子面对挫折的态度。 贯穿全书的,是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作者的文字,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严厉的训诫,而是像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地渗透进读者的心中。她用自己十五年的育儿实践,证明了“爱”才是最强大的教育力量。她所倡导的“修行”,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回归本真的态度。她鼓励父母们放下外界的喧嚣和功利,回归家庭,回归亲子关系的本质,用耐心、智慧和爱,去陪伴孩子,去成就自己。 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资深“修行者”,将自己一路走来的足迹,用最真挚的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仅仅是写给父母的,也同样适合每一个渴望理解“爱”与“成长”的人。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父母的角色,重新思考与孩子相处的意义,并在一次次的阅读与感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充满爱与智慧的育儿之路。它是一种静默的引导,一种温柔的启迪,让我们在日常的琐碎中,发现生命中最宝贵的意义,并在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中,抵达心灵更深邃的彼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传统的育儿指南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更好自己”的深度自省录。作者在分享育儿经验的同时,其实一直在探讨一个更宏大的议题:父母的自我成长与孩子成长的相互作用。读到一些关于面对孩子负面情绪或自身失控瞬间的描写时,那种真实感让人震撼。她没有美化为人父母的艰辛,反而把那些挫败感、自我怀疑都摊开来讨论,并将其视为成长的契机。这种坦诚,极大地缓解了许多新手父母那种“我必须完美”的内在压力。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纠正’孩子,而是如何‘校准’自己的内心频道,让自己的情绪基线稳定下来,从而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可靠的参照系。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比任何技巧性的指导都来得更深远、更持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温馨的色调搭配,初次上手就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感觉。我尤其喜欢封面设计上字体选择的考究,既有文化底蕴,又不会显得过于刻板说教。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容易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和思考的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从排版布局来看,作者显然是花了不少心思的,段落之间的留白处理得当,使得信息密度适中,阅读起来节奏感很舒服,不会让人感到压迫。而且,细看之下,书中的一些插图或装饰性的小元素,虽然不占主要篇幅,却巧妙地烘托了主题的意境,让人在阅读文字的间隙,能有一个短暂的心灵休憩。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呈现,已经为接下来的精神滋养做了一个非常高水准的铺垫,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值得珍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读时略显平实,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朴实,才更显出作者分享的真诚与生活的厚度。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术语,也没有浮夸的成功学口号,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摸爬滚打中学到的真理。我发现自己很容易就代入了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那些育儿路上的迷茫、焦虑、小小的胜利,都像是曾经亲身经历过的片段被重新拾起。这种“浸入式”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叙事上的细腻和克制,她懂得什么时候该娓娓道来,什么时候该一语中的。不同于那些只会提供标准答案的育儿手册,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方法论的容器”,它展示的不是固定公式,而是思考的路径和灵活应变的智慧,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被灌输,而是在被引导着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育儿哲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递进关系,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不是简单地按照孩子年龄阶段来划分,而是似乎围绕着几个核心的“修行”主题在螺旋上升。我注意到,每当谈到一个具体的育儿场景时,作者总会巧妙地回溯到她自己早期的观念冲突,这种对比,极大地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更妙的是,它没有停留在“做了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为什么这样做”的内在驱动力分析。这种由表及里的探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爱”和“管教”的定义。特别是那些关于如何平衡自我需求与孩子成长的章节,处理得尤为精彩,它没有回避为人父母的挣扎和牺牲,反而将这些复杂性纳入了“修行”的范畴,使得整本书的立意境界一下子拔高了,不再局限于琐碎的日常技巧,而是上升到了对生命意义的体悟。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之一,是它所蕴含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那种经过时间沉淀、在无数次实践中打磨出来的“生活哲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看似无解的亲子矛盾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从容不迫的智慧。她似乎总能穿透表象的争吵或任性,直达孩子深层的需求和自己内心的恐惧。这种洞察力是需要长时间沉淀才能获得的,而作者把这个沉淀的过程毫无保留地记录了下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孩子的方式产生了一种微妙但坚定的转变——从“管理者”的角色,逐渐向“陪伴者”和“观察者”靠拢。这使得亲子关系中的对抗性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流畅、更具弹性的互动模式。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指导手册,不如说是一面映照父母内心、引导我们走向更成熟心智的镜子,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