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关注孩子的需要-0-3岁.关键期实用育儿法
定价:38.00元
作者:费里芳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27153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生命的头3年里,孩子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n这些变化将如何发生?
n他们需要哪些帮助?
n……
n这些问题与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当下的父母随着认知的提升,面对育儿问题时,不再局限于解决表面问题,而渐渐将关注点深入至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作者根据自己在中国、加拿大两地日常育儿生活持续6年的观察、实践和记录,结合自己多年的育儿理论储备,总结出孩子0~3岁各阶段生理、心理的发展任务,帮助父母了解孩子,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n目录
PART 01出生至8月龄 新奇惶惑
n新生儿:出生至4周002
n吃吃睡睡君003
n小眼睛和大泪蛋缓慢亮相006
n视听觉的发展008
n新生儿的“本事”011
n抚触:及早开始014
n5~14周018
n亦哭亦歌019
n一逗就乐022
n小宝宝,睡大觉024
n小手和小脚027
n了不起的“阿锅”——言语的早期反应030
n3.5~8月龄033
n嗅觉和味觉的发展034
n添加辅食啦036
n眼手协调和手的发展039
n翻身进化史042
n学爬:次远行044
n发现小脚丫047
n亲子互动游戏049
n宝宝认生了051
n有趣的记忆反应054
nn
n
PART 028~24月龄 应对挑战
n8~14月龄060
n辅食添加:顺序要注意,过敏要预防061
n“香喷喷”的大拇指——触觉发展与问题065
n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068
n辨识大小和形状——空间知觉的发展071
n言语的发展073
n好奇宝宝077
n认物先锋080
n注意力的发展082
n模仿标兵085
n“请关注我”088
n婴儿的恐惧091
n对新事物的戒备094
n控制大便096
n开始学走啦099
nn
14~24月龄105
n小小夜哭郎106
n找回快乐的洗澡时光——克服对水的恐惧108
n动作大发展111
n循序渐进说句子114
n记忆的发展117
n表达情感120
n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123
n艰难的时刻:面对执拗126
n“这是我的东西”131
n小宝宝需要的尊重133
n发展中的观察力136
n认识丰富的颜色139
n按部就班,戒掉纸尿裤141
nn
作者介绍
费里芳
n◆ 南开大学信息学和汉语言文学双学士,北京大学传播学硕士
n◆ 南开北京校友会理事
n◆ 从事儿童心理发展和语言习得研究,微信公众号“孩子加”创办人
n◆ 社区儿童图书馆项目发起人
n文摘
吃吃睡睡君
n新生儿的一天主要在吃吃睡睡中度过,这亦是新生儿强的两项本领,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占据着生活的重要位置。无论是中国还是加拿大,医生都十分关注对新生儿体重的监测,包括出生体重和新生儿期体重的变化。
n在宝宝满百天前,顺其自然并让他感到舒适是好的养护方式。需要及早提醒一点:家人的担心有时会主导育儿生活的内容甚至走向,尽管焦虑于事无补,影响却很实在,妈妈只有放松愉快又敏感积极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佳伙伴。
n睡眠与觉醒
n新生儿大多遵循着睡眠—觉醒和活动—啼哭的周期变化。妈妈应对此做好观察和记录,新生儿睡眠不规律也可能是某个异常问题的征兆。
n睡眠是宝宝一天中重要的部分。新生儿大脑皮质功能发育得不够成熟,易疲劳,每天有超过70%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一个睡眠周期45~60分钟,由安静睡眠、活跃睡眠和不确定睡眠三部分组成,一般每个睡眠段会经历1~2个周期。新生儿睡眠与成人睡眠的不同之处是入睡时直接进入活跃睡眠,会出现吸吮、微笑、皱眉、不规则呼吸、肌肉抽搐、四肢活动等;转入安静睡眠期后,呼吸逐渐规律,活动大幅减少。
n新生儿在睡眠和觉醒状态方面个体差异较大。大多数新生儿初每天仅有2~3小时处于觉醒状态,此时他们会安静地观察周围事物和妈妈,仿佛在等着妈妈和自己亲密接触。此外,他们也在记忆和“学习”。有的新生儿觉醒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如果这一状态发生在白天,就会引起妈妈更多的关注,从而增加了亲子互动的机会。在初3周里,女儿兰兰睡眠和醒着的时间比较稳定,进入第4周后,如果白天清醒的时间很长,到了第2天她几乎会呼呼大睡一整天,然后在接下来的白天里又会清醒八九个小时。小男孩聪聪是同学家的二宝,从出生后第2周开始白天清醒时间就比较长,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满月,可谓精力旺盛。
n新生儿的夜间睡眠顺其自然就好,头3个月都应如此。妈妈不必因为担心宝宝吃不饱而叫醒他们——宝宝如果饥饿就会哭闹,家人很容易就能得到信号。如果妈妈平时夜觉很沉,应尽快调整一下自己,如果不放心,可以增加一个夜间陪伴者。新生儿夜哭的主要原因是饥饿和由于大小便造成的不舒服,通常很快就能被排除。总之,这个阶段要让宝宝随时都能体会到舒适感,无论白天还是夜里。
n开奶小助手
n早开奶对母婴双方大有益处。初乳有导泻作用,能帮宝宝尽快排胎便,还能缓解其生理性黄疸和生理性体重下降等症状。对于妈妈来说,早开奶除能刺激乳房尽早分汁,还能加速收缩。催乳师告诉我,母乳喂养是生殖过程的重要部分,可降低癌和癌等疾病的发生概率。
n影响开奶时间的因素很多。妈妊娠周数、产时并发症及婴儿出生体重等对其都有影响,如果宝宝体重偏轻或舌系带过短,吸吮就会较为吃力。成功开奶和实现母乳喂养重要的是宝宝的吸吮、医院的护理以及妈妈坚持母乳喂养的信心。
n在开奶一事上我们的吃吃睡睡君是一位能手和得力助手,工作态度非常积极。对此君既要保护好也要用好:保持母婴同室;产后30分钟开始哺乳,产后一周内每1~3小时哺乳1次,逐步延长吸吮时间至半小时;开奶前不要给宝宝喂糖水和吸奶嘴,在其排完胎便前家人不必担心宝宝会挨饿。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后观察时间一过,医护人员会立即要求妈妈开始哺乳,每隔两小时就让宝宝吸吮近半小时,以帮助产妇早开奶。新生儿的食量很小,一点儿的初乳已经足够。此时如果哺喂配方奶,一次20毫升~30毫升就足够,并要用勺子哺喂以防宝宝出现乳头错觉。
n序言
这本书在处理“父母自我关怀”这块做得非常到位,这一点在很多育儿书籍中常常被忽略。作者非常理解新手父母,尤其是母亲们,在面对24小时待命的责任时所经历的自我迷失和疲惫。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说“一个能量枯竭的父母,无法给予孩子高质量的爱”,这让我感到被理解和被支持。它并没有要求我们必须牺牲一切,而是鼓励我们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为自己的“电量”负责。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五分钟自我充电法”,比如在孩子小睡时,与其去做家务,不如静坐十分钟听听音乐。这种鼓励“偷懒”和“喘息”的建议,在这个普遍推崇“完美父母”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真诚。它让我明白了,爱孩子的前提是先要学会好好爱自己。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指导手册,更像是一个温柔的心理支持系统。
评分从一个更侧重于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基础的喂养和睡眠层面,而是非常深入地探讨了亲子依恋关系对孩子未来社交能力和情绪稳定性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如何回应负面情绪”的章节。过去,当孩子发脾气时,我常常会下意识地用“不许哭”或者“有什么好哭的”来制止,现在我明白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扼杀他的情感表达。书中提供的那些“共情式回应”的句式,虽然一开始说起来有点别扭,但一旦应用起来,效果惊人——孩子的情绪反而能更快地平复下来,因为他感受到了被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际关系与情感沟通”的入门教材,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我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更稳定、更有同理心的看护者。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偏爱实用操作指南的人,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我常常看两页就想打瞌睡。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把复杂的育儿理念融入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可操作的“小实验”中。举个例子,它在谈到建立良好睡眠习惯时,不是简单地说“定时作息”,而是详细描述了不同月龄宝宝的生理特点,并给出了一套可以灵活调整的“作息搭建框架”。我试着按照书里建议的那个“睡前仪式”操作了一周,效果立竿见影!宝宝入睡的时间缩短了,而且睡得更安稳。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非常坦诚地分享了自己育儿过程中遇到的“翻车”经历,这让整本书充满了真实感和人情味,让我这个追求效率的“工具人”妈妈也感到一丝慰藉——原来,优秀如作者也会有手忙脚乱的时候。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很好,重点内容加粗或用色块突出,即使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也能迅速找到需要的那个关键点。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能让你“上手”的书,而不是放在书架上积灰的摆设。
评分天呐,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新手妈妈量身定制的!我得说,我以前对育儿总是有种莫名的恐慌,总觉得书上说的那些理论太高深,遥不可及。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亲切,就像邻居家那位经验丰富、又超级温柔的阿姨在跟你拉家常一样。它没有给我那种“你必须做到完美”的压力,反而让我觉得育儿是一件可以享受、可以慢慢摸索的过程。比如,书中对“安抚”那一章的描述,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步骤分解,而是深入探讨了宝宝哭闹背后的心理需求,让我瞬间明白了,原来我家的那个小不点儿不是在“无理取闹”,他只是在用他有限的方式向我求助。而且,它特别强调“观察”,教我们如何读懂宝宝的眼神、肢体语言,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感觉打开了我认识孩子的一扇全新的窗户。以前我总是在外面听各种“育儿秘籍”,但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倾听我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盲目地套用别人的经验。那份踏实感,真不是随便一本育儿书能给到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育儿有点不知所措的家长们,它会成为你最可靠的“育儿伙伴”。
评分我之前阅读过几本偏向“精英教育”的育儿书,读完后总觉得压力山大,仿佛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关乎他未来能否上哈佛。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透露着一种极其珍视“当下”的哲学。作者似乎在不断提醒我们,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复制的奇迹,重点不是“培养”出什么了不起的人才,而是如何“陪伴”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特别是关于早期认知发展的部分,它提供的活动不是那些昂贵复杂的益智玩具,而是鼓励我们利用家里的日常物品,比如勺子、毛巾、甚至光影,来进行创造性的互动。这极大地解放了我的思维,也省去了不少开支。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玩耍”的意义——玩耍不是消磨时间,而是孩子学习和建立安全感的核心途径。这本书像是一股清流,它让我把目光从遥远的未来拉回到此刻,专注于享受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