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無聊的意義
定價:39.80元
售價:29.1元,便宜10.7元,摺扣73
作者: 桑迪·曼恩(Sandi Mann);瀋夢已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11580652
字數:
頁碼:28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無聊的意義》全麵探討瞭無聊的原因,應對無聊的方法以及無聊的一些益處。《無聊的意義》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不僅不否定無聊,而且試圖讓無所事事的無聊時光迴到我們的生活中,通過管控它、擺脫它,發揮它的作用。我們需要擁抱無聊,而不是害怕無聊。
目錄
作者介紹
桑迪·曼恩博士,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的一名高級心理學講師。她針對“無聊”做瞭廣泛的研究,並在一係列的學術研究中提齣瞭自己的發現。她是研究“無聊”的,經常齣現在媒體,談論無聊這個話題。
她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職場顧問,擁有自己的私人診所。齣版過十多本受歡迎的心理學書籍。
文摘
《無聊的意義》:
“當我無聊的時候,我感到很沮喪,那種感覺就像我本應該在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但我就是沒能讓自己動起來。”
“我無聊的時候什麼都懶得做。”
“疲勞的時候特彆容易感到無聊,而無聊讓我覺得更疲勞。”
“無聊意味著我的大腦開始神遊。我對什麼都無法集中注意力——至少是我對什麼都不想上心。這一切都太費神瞭。”
“無聊的時候我隻想睡覺。”
“外界對我的大腦刺激不夠的時候我就會覺得無聊,比如排隊的時候,或者翻來覆去給我的孩子朗讀同一《無聊的意義》的時候。我感覺我的腦細胞昏昏欲睡。”
“我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就會覺得無聊。”
“無聊的時候就是在浪費時間。”
“無所事事的感覺就是無聊。”
以上的話摘錄自參與我研究的人。相信大多數人或多或少能對這些話感同身受,我們都曾體會過無聊的滋味。有些研究者認為,超過一半的人經常感到無聊;另有一個研究稱,我們通常每周會有6小時的時間對生活感到全然的徹底的無聊和厭倦。(對此,一位評論員冷冰冰地評價道“隻有6小時?”)顯而易見,大部分人對無聊有親身體驗。它自始至終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傢、科學傢、新聞記者和宗教學傢都曾思考過無聊及其存在的意義,大部分人把它視作徹底的負能量。研究者們曾經探索過自1900年以來無聊的一天(1954年4月11日,周日,當天幾乎什麼大事都沒發生),一年中無聊的月份(1月,根據一項以學生為主體的調查,以及我自己做的一項非正式調查。在我的調查中,44%的人認為1月是一年中平淡無奇的月份)和世界上無趣的博物館(詳見框1-1)。
框1-1世界上無趣的博物館
·英國割草機博物館,英國,默西塞德郡,南港鎮
·狗項圈博物館,英國,肯特郡,利茲城堡
·鉛筆博物館,英國,坎布裏亞郡,凱西剋
·鎖匠的傢,英國,西米德蘭茲郡,沃爾薩爾
·約剋被子博物館,英國,約剋
·電木博物館,英國,薩默塞特郡,威靈頓
·英國光學協會博物館,英國,倫敦
·午餐肉博物館,美國,明尼蘇達州,奧斯汀
·軟木博物館,西班牙,赫羅納,帕拉弗魯赫爾
·水泥博物館,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
·鹽和鬍椒瓶博物館,美國,田納西州,蓋特林堡
·壁紙博物館,法國,裏剋塞姆
·阿瓦利斯的頭發博物館,土耳其,卡帕多奇亞
·巴黎下水道博物館,法國,巴黎,凱多塞
·肥皂博物館,黎巴嫩,塞達
·日本刀博物館,日本,東京
·民俗博物館,土耳其,安卡拉
·印度貝殼博物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
在很多人的心中,工作是很乏味的;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工作中的某些事務著實讓人生厭,比如書麵工作或者參加會議。很多人在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時間依舊處於無聊的狀態——上下班擠地鐵,在傢聽另一半絮絮叨叨,參加沉悶的周末聚會。孩子們也經常抱怨好無聊——學校無趣,全傢齣行沒勁(尤其十幾歲的孩子),傢庭作業枯燥……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男男女女們齣軌是因為厭倦瞭他們的另一半;人們沉迷於購物網站和網站是為瞭對抗空虛;青少年偷車、砸公交車站、吸毒,甚至可能參與有組織的暴亂(比如發生在2011年夏天英國的暴亂)都是為瞭釋放生活中的乏味。不過,雖然我們確切地知道無聊是什麼感受,當我們要去解釋這種狀態的時候,卻沒有人能給齣一個確切的定義。
……
序言
這本書我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的,總覺得“無聊”這個詞似乎與“意義”背道而馳,所以充滿瞭好奇。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希望從中找到一種新的視角來理解我們生活中那些看似毫無價值、甚至令人厭煩的“無聊”時刻。我一直覺得,我們現代社會太過於強調效率和成就,仿佛每一分每一秒都應該被充分利用,否則就是一種浪費。但這種觀念,反而讓我們錯過瞭許多美好的東西。這本書的開篇,就仿佛一股清泉,緩緩流淌進我被快節奏生活擠壓得有些乾涸的心靈。作者用一種非常平實卻又引人深思的語言,描述瞭那些我們常常忽略的“無聊”場景:發呆時的思緒飄移,漫長通勤路上的百無聊賴,甚至是排隊等待的焦躁不安。他並沒有試圖給這些時刻貼上“積極”的標簽,而是邀請讀者去感受它們本身,去挖掘它們潛在的價值。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無聊”時所使用的意象,比如“時間的河流”、“空白的畫布”等等,這些比喻讓我對“無聊”有瞭更直觀的感受,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無聊”的固有認知。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探討“無聊”,更是在探討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自我和解的方式。
評分這是一本非常獨特的書,它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激昂的口號,卻能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悄悄地改變你的認知。我一直是一個對“無聊”感到非常焦慮的人,總覺得如果一天沒有做完多少事情,就是一種失敗。這本書讓我明白,這種焦慮是多麼的“無聊”和不必要。作者用非常具象的例子,解釋瞭“無聊”並非全然的虛無,而是一種孕育創意的土壤,一種自我發現的契機。他並沒有教你“如何變得不無聊”,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和接納無聊”。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心猿意馬”的描述,作者並沒有把它當作一個貶義詞,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思維的自由流動,一種不受限製的聯想。這讓我開始反思,我總是試圖控製自己的思緒,壓製那些“不閤時宜”的想法,反而讓我的思維變得僵化。這本書鼓勵我們,在適當的時候,放任自己的思緒去漫遊,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領域。它讓我開始重新定義“有價值”的時間,不再僅僅是那些完成瞭多少任務的時間,而是那些我能夠真正沉浸其中,與自我對話的時間。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之前對“無聊”的理解太過於片麵和狹隘瞭。這本書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為我們揭示瞭“無聊”背後蘊含的豐富意義。作者並沒有試圖賦予“無聊”一種過於積極的色彩,而是以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去剖析“無聊”産生的根源,以及它對我們個體和社會可能産生的影響。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無聊”的分類,它區分瞭不同類型的“無聊”,並探討瞭它們各自的特徵和應對方式。這讓我意識到,原來我一直以來所經曆的“無聊”,並非都是同一種性質的,有些是由於缺乏刺激,有些則可能是由於過度刺激後的疲憊。這本書讓我開始學會區分和辨識,從而更有效地處理“無聊”帶來的情緒。它讓我明白,對抗“無聊”並非唯一的選擇,學會與“無聊”共處,甚至從中汲取養分,纔是更智慧的生活方式。書中關於“無聊”與“專注”之間辯證關係的闡述,也讓我豁然開朗,原來真正的專注,往往建立在對“無聊”的深刻理解之上。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像是完成瞭一次心靈的漫步,不是那種馬不停蹄的觀光,而是那種悠閑自在的閑逛,允許自己放慢腳步,去觀察路邊的野花,去聆聽風的聲音。書中關於“無聊”的論述,並沒有像很多勵誌書籍那樣,告訴你如何“戰勝”無聊,而是引導你去“擁抱”無聊,去理解它,甚至去“享受”它。這一點讓我耳目一新。我記得書中有提到,很多偉大的想法和創造力,往往誕生於那些看似“無事可做”的時刻。那些時候,我們的思緒可以自由地馳騁,沒有外界的乾擾,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反而更容易産生意想不到的連接和靈感。這讓我聯想到自己的創作瓶頸期,我總是急於尋找“解決方案”,卻忽略瞭也許隻需要給自己一些“無聊”的時間,讓大腦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放鬆。書中對“無聊”的定義也很有意思,它不是簡單的“什麼都沒做”,而是一種“意識的遊離”,一種“專注的缺席”。這種微妙的區分,讓我開始意識到,原來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各種不同程度的“無聊”,而很多時候,我們對它的抵抗,反而加劇瞭它的負麵影響。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瞭“無聊”背後的無限可能。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比我最初預期的要大。我一直認為,“無聊”是一種需要被消除的負麵情緒,是效率低下的錶現,是浪費生命的象徵。然而,這本書卻顛覆瞭我長久以來的觀念。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瞭“無聊”在人類精神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齣,恰恰是那些看似“無聊”的時光,纔讓我們有機會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探索那些隱藏在日常瑣碎下的真正渴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沉浸式無聊”的論述,作者將其比喻為一種“精神的深潛”,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暫時脫離瞭外界的紛擾和評判,迴歸到最真實的自我。這讓我迴想起小時候,那些獨自一人度過的漫長下午,我可以在院子裏玩一下午的泥巴,或者對著天空發呆,那種純粹的快樂和滿足感,是現在很難再找迴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效率”的過分追求,反而剝奪瞭我們體驗這種“深潛”的機會。它不是讓你變得懶惰,而是讓你學會如何有意識地“慢下來”,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個當下,去發掘那些被忽略的細節中所蘊含的美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