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定价:46.00元
作者:刘海波,郭丽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47706367
字数:
页码:2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隶属于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是一座特色鲜明的电信专业博物馆。始建于1994年,初馆址位于北黄城根北街皇城根电话局内(A馆),馆舍为北平电话北局旧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注册登记,展陈面积四百多平方米,展陈内容以北京市内电话历史为主。
2008年在骡马市大街北京联通综合楼内新建B馆,展陈面积三千多平方米,使北京地区电信事业的历史得到全面展示。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集通信历史文化、电信科普和新通信业务体验于一身,融合现代科技手段,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北京电信事业一百三十年来的发展演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电话是比电报更为方便更实用的通信工具,电话不但具有实时沟通的优势,还避免了电报需要撰写电报稿、翻译电文等专业知识,所以一经问世,就迅速普及开来。然而,清的高权力中心——紫禁城,却迟迟不愿向电话敞开大门。
慈禧太后晚年,常住颐和园,这里成了慈禧太后日常办工、休息娱乐和会见外国公使的地点,成了中国真正的权力中心。主管洋务和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成了外务部,也在颐和园墙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外务部公所。为了请示汇报方便,1902年,自东城东堂子胡同的外务部至颐和园架设专用电话线,线路全长24公里,由外务部和步兵统领衙门共同出资,由璞尔生的“电铃公司”承包建设。当时北京还没有官办的电话局,只有璞尔生的“电铃公司”在经营北京的电话业务。
1908年8月,行将就木的慈禧太后又下旨,自颐和园水木自亲殿至来薰风门东配殿架设电话专线,“专备上用”。这时候的光绪皇帝因为戊戌变法失败,早已被软禁在瀛台。这条电话专线,成了慈禧太后随时了解光绪皇帝动向的“皇家电话专线”。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撒手人寰,这条电话专线的作用也随之告终。2005年,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经过历史考证,与颐和园合作,在水木自亲殿开辟了“皇家电话专线展”长设展览,向人们展示了清朝高统治者对先进通信手段从观望、徘徊到接受的过程。
“老佛爷”虽然在颐和园大肆尝试外国新技术一一电灯、电话、小火轮,但在紫禁城的皇宫内,却禁止安装电话,从中我们仍然能感知到清皇室对洋务的矛盾态度。现代通信工具的诱惑是难以阻挡的,1910年,42岁的隆裕太后(光绪帝皇后,慈禧太后的侄女)打破了“老佛爷”不许在皇宫装电话的禁令,传旨内务府在后宫安装10门交换机一部,并在长、建福官、储秀宫安装了6部内线电话,这是我国的皇家电话局。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于2006年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在储秀宫绥福殿开办了“皇家电话局”常设展览,揭秘了曾深藏在皇宫大内的现代电话手段。
……
序言
如果说建筑和展览本身是博物馆的骨架,那么《纸上博物馆》这本书就是赋予这个骨架以灵魂的血液。它非常成功地捕捉并传达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所试图表达的“城市脉动”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没有将通信技术视为孤立的技术发展史,而是将其紧密地嵌入到北京这座城市近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之下。例如,书中对某一时期邮政网络铺设的描述,实际上映射了当时北京城区功能的扩展和市民生活的重塑。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实物考察相结合的手法,使得全书的层次感非常丰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跳出“技术”本身,去思考这些设备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时间观、空间感和社会交往模式。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异常充实和耐人寻味,绝非一般的技术史著作所能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处理复杂信息时的“克制”与“引导”。面对海量的历史档案和技术图纸,作者显然做了大量的筛选工作,剔除了那些可能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的晦涩细节,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展品上。对于那些必须深入阐述的技术原理,作者也采用了类比和图解的方式进行辅助说明,力求做到既专业又不失可读性。这体现了一种极高的编辑智慧——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慢节奏,什么时候该提炼重点。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失败的尝试”或“被淘汰的技术”的收录,这使得整个历史叙事更加丰满和立体,避免了对“成功学”的盲目推崇,展现了科技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曲折与探索。
评分这本《纸上博物馆》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感觉像是捧着一件艺术品。那种厚重的纸张和细腻的印刷质感,仿佛能透过指尖触摸到历史的纹理。我尤其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匠心独运,那种留白的艺术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足够的空间让文字呼吸,又能凸显出那些精美的插图和文物照片。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可以细细品味的视觉盛宴。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不由自主地慢下来,去欣赏那些被精心挑选和排版的画面。这本书的排版逻辑清晰,章节过渡自然流畅,即便是对通信电信领域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在图文并茂的世界里徜徉。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的整体格调瞬间拔高,完全摆脱了传统博物馆图录的刻板印象,变成了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设计美学的作品。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初稿(或者说最初的印象),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叙事角度上的独到之处。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述,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系列微观的、聚焦于某个特定历史瞬间的“小故事”。比如,对于某个早期电话交换机的描述,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技术参数,而是花了大量笔墨去描绘操作员的工作场景、用户初次接通电话时的激动心情,甚至连当时办公室里的环境气味和光线都被生动地勾勒出来。这种“把人带进历史现场”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和情感共鸣。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博物馆介绍”,而是在与那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进行跨时空的对话。特别是对早期电报、无线电技术的介绍部分,那种充满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被文字的力量激发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思考,在那个没有即时通讯的年代,信息的传递究竟承载了多少重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同老北京的胡同一样,看似寻常,实则内含乾坤,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它的文字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干巴巴地堆砌术语,而是充满了温度和叙述的画面感。我可以清晰地想象出,当年那些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如何为了打通一条新的线路而夜以继日地工作。文字中流淌出的那种对“连接”的执着与热爱,是这本书最动人的部分。它让我体会到,每一次技术革新背后,都凝结着无数普通人的汗水和智慧。这种充满生活气息和历史温度的叙述,让“通信电信”这个相对冰冷的主题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成功地将一个专业领域的博物馆,转化成了一部关于时代变迁、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动人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