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4]新譯戰國策(上、下)(修訂三版)

[B054]新譯戰國策(上、下)(修訂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溫洪隆-注譯;陳滿銘-校閱 著
图书标签:
  • 战国策
  • 先秦史书
  • 历史
  • 政治
  • 修辞学
  • 古典文献
  • 中文古籍
  • 史学
  • 文化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40187
商品编码:29667709738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K
页数:1038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

具体描述

新譯戰國策

作者: 溫洪隆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15/07/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440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内容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以策士言行为主的史书。战国之际各国之间攻伐会盟频仍,合纵连横之术盛行,统治者藉重策士为其出谋划策,而策士也适应这种需要,摇唇鼓舌,卖力效劳。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朝为布衣,暮为卿相,演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战国策》中记载了策士大量的智谋,也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在语言艺术上甚具特色,不仅可以当作史书看,也可以当作智慧书、文学书来读。本书「导读」析论详尽,校勘谨严,注译精当,是今人研读《战国策》的最佳读本。

导读(节录) 

《战国策》一书,我们认为不仅可以把它当作史书来读,也可以当作智慧书、文学书来读。下面就分别较详细地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将《战国策》当作史书读 
《战国策》本是史书,这是没有问题的。《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六艺略」中的春秋一类,和《春秋》、《国语》、《太史公》(即《史记》)等史书并列,而没有将它列入「诸子略」中的纵横家一类。《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也都将它列入史部杂史类。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才将它改入子部纵横家,可能是从它主要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来为它归类。《四库全书》仍将它归入史部,因为「子」本来是称人的,如孟子、庄子、韩非子,因而称他们的书也叫《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是刘向整理的,作者不止一人,也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就不好将它归入子部。鲍彪说:「《国策》,史家流也。」 这话是对的。
《战国策》中记载了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地理、风俗人情以及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诸如三家分晋、商鞅变法、魏败马陵、苏秦合纵、张仪连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田单复齐、白起入郢、范雎说秦昭王、长平之战坑杀赵卒、秦围邯郸、荆轲刺秦王、秦灭六国……等,在《战国策》中都有记载。要研究战国史,就不能不读《战国策》。司马迁写《史记》,就大量采用了《战国策》中的史料,宋代姚宽说《史记》采用《战国策》有「九十三事」 ,近人郑良树作了一个《史记》采用《战国策》故事表 ,经过分国统计,《史记》采用《战国策》实际有一百四十九处。如果司马迁没有《战国策》为他提供那么丰富的史料,那他撰写战国时期那部分历史就将困难重重,甚至难以下笔。单是这一点,就可看出《战国策》的史学价值该是何等重要。再说,司马迁引用《战国策》中的史料, 
有的基本上是原文照录,有的却有增删,例如关于韩非的死因,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的记载是:秦王因为欣赏韩非的作品,便出兵攻韩,韩非被迫入秦,可是秦王又不信用他,李斯、姚贾便趁机诋毁韩非,说他是韩国的诸公子,秦王想兼并诸侯,他终究为韩不为秦。久留不用而让他回去,那是自贻后患,不如现在就给他一个罪名杀掉他。秦王听了,就将韩非关入狱中。李斯便马上派人送去毒药,让韩非自杀。等到秦王悔悟过来,派人去赦免韩非,韩非已经死了。现在人们一般都根据这些记载,以为韩非的死因全在李斯、姚贾身上,可是《战国策》却记载:当时燕、赵、吴、楚四国要进攻秦国,秦王为了制止这四国的进攻,派姚贾带上大量财物,穿上秦王的衣服,戴上秦王的礼帽,佩上秦王的剑去出使四国,制止了四国的进攻,博得了秦王的欢心,受封千户,做了上卿。而韩非却在这时去诋毁姚贾,说他用秦王的权势、国家的珍宝,在外面私自结交诸侯。同时还揭姚贾的隐私,进行人身攻击,说他是大梁守门人的儿子、魏国的大盗、赵国的逐臣,怎么能和这样的人商量国家大事?姚贾一一作了辩解,秦王相信了姚贾的话,便诛杀了韩非 。这就弥补了《史记》的不足,同时还可藉此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发出「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这种感叹的原因。韩非在〈说难〉中说过「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又说:「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可是他自己却偏偏违背了这些主张,在姚贾红得发紫的时候,为什么他不了解当时秦王「大悦」姚贾之心,而要在自己「见憎于主」的时候去诋毁「有爱于主」的姚贾?司马迁悲其为〈说难〉而不能自脱,其为斯邪?由此可见,要研究《史记》也不能不读《战国策》。 
当然,《战国策》中的材料也不是绝对真实可靠的。鲁迅说:「战国时谈士蜂起,不是以危言耸听,就是以美辞动听,于是夸大、装腔、撒谎,层出不穷。」 苏秦为了合纵、张仪为了连横都曾经游说山东诸侯,由于目的不同,苏秦往往用美辞给山东诸侯鼓劲,以加强他们联合抗秦的信心,夸他们的国家条件如何好,现在竟然西面事秦,真为他们感到羞耻;而张仪常常用危言给山东诸侯泼冷水,以消除他们联合抗秦的斗志,说天下形势对他们何等不利,竟想和秦国对抗,无异自取灭亡。他们的说辞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夸大、撒谎的情况,也在所难免。苏秦以连横说秦和以合纵说山东诸侯时对秦国的评价就前后出入甚大,即使说山东诸侯,在赵王面前说「燕固弱国,不足畏也」 ,可是当著燕王的面却夸燕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疋,粟支十年」 ,这哪里像是个不足畏的弱国!张仪曾说主张合纵的人「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 ,「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其实主张连横的人,又何尝能够免于此病,就是张仪自己不也讲过秦国「不出甲于函谷关十五年」 的谎话。再者,《战国策》在流传的过程中免不了有人增改拟托,如〈宋卫策?公输般为楚设机〉当是后人删改《墨子?公输》写成的伪作,〈燕策二?陈翠合齐燕〉则是〈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的拙劣仿制品。〈韩策二?楚围雍氏五月〉和〈韩策三?赵魏攻华阳〉、〈魏策一?苏秦拘于魏〉和〈燕策一?苏代过魏〉、〈燕策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和〈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所述的情节分别基本相同,可是人名、地名却各自有了变化,其中必定有伪。这是我们将《战国策》当作史书来读时所应该注意的。 
(二)将《战国策》当作智慧书读 
凡是好书大多数都能给读者增广见识,益人心智,我们说将《战国策》当作智慧书读,主要著眼于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智谋。司马迁说:「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刘向也说《战国策》中所记的「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例如有次天下之士聚集在赵国,共谋合纵攻秦,给秦国构成很大的威胁,秦王为此忧虑。这时已经做上了秦相的策士范雎知道这些士相聚一起,计画攻秦,只是想求富贵,就像一群见骨头就要咬起来的狗一样。便派唐雎带上重金和乐队来到离赵都邯郸不远的武安举行宴会,奖赏那些士,结果奖金还没有发完,那些士就互相斗起来,一次合纵反秦的聚会就这样轻易地被制止了 。再如秦国在长平之战中虽然大败赵军,可是自己也已经被拖得疲惫不堪,便要赵国割六城来讲和,以便暂时撤军回国,日后再来进攻。赵国的策士虞卿看出了秦国的阴谋,便提出用土地去联合齐国等天下诸侯共同抗秦的对策,秦国见势不妙,不再提割城的事就与赵国讲和了 。又如楚国围攻韩国的雍氏城,韩国多次向秦国求救,遭到秦国的拒绝,雍氏城危在旦夕。策士张翠称病使秦,在回答秦相甘茂「韩国危急不危急」的问题时,只说了一句「韩国真的危急就转向投靠楚国了,我怎么还敢到这里来」,暗示秦国如果还不出兵救韩,韩国就要改变亲秦的政策。甘茂听了就马上出兵救韩 。这都称得上是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例子。策士陈轸在齐王面前痛陈山东诸侯互相攻伐之失策,更是关系到六国兴亡的战略之见,他说: 
真正能够危害山东六国的是强大的秦国,可是山东六国却不担心强大的秦国,反而轮番削弱自己,终至两败俱伤,都归入秦国,这是我为山东六国所忧虑的事。天下各国为了秦国而互相分割,秦国竟然不必出一把刀;天下各国为了秦国而互相烹煮,秦国竟然不必出一束柴。为什么秦国就这么聪明,而山东六国却这么愚蠢呀! 
情真意切,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可惜并未引起山东诸侯的重视,以致终于被秦所亡。宋代的苏辙在〈六国论〉中痛憾山东六国「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种历史教训,今天又何尝不发人深省呢?《战国策》中也有不足为训的所谓「计谋」,例如在吕不韦任宰相期间,秦国进攻魏国,情况危急,魏国有个策士荒唐地提出:与其为保卫国土而战死,不如用土地去贿赂秦国。认为当时秦太后的情夫嫪毐与吕不韦势均力敌,要是魏国割地去帮助嫪毐立功,嫪毐在秦国就将得势,吕不韦便会被抛弃,秦太后便会感激魏国,这样魏王的怨仇也就可报了 。如此救国,的确为人所不齿。 
除了这些事关国家兴亡的计谋外,策士揣摩对方的心理,变幻莫测的谈话艺术,也使人受益不浅。有次策士颜率要见韩相公仲,遭到公仲的拒绝,如果一般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定会束手无策,可是颜率却随机应变,立即通过谒者给公仲传话:「公仲一定认为我虚伪,所以不见我啊。公仲喜欢女色,我却说他喜欢男子;公仲对钱财吝啬,我却说他布施恩惠;公仲品行不好,我却说他喜欢正义。从今以后,我颜率将要说直话了。」弄得公仲哭笑不得,只好马上接见他 。触龙说赵太后的谈话艺术更是高超。赵太后爱子如命,无论如何也不愿让小儿子长安君去做人质,以换取齐国的救兵,甚至扬言谁要是再提此事,就将口水吐到他的脸上。触龙在这种情况下去见太后,一进去,先是「徐趋」,再是「自谢」,又问饮食起居,以柔克刚,根本不提长安君的事,给摆好了架式吵架的太后消气。然后顺著太后爱子如命的心理,以托儿子舒祺去守王宫为名,让太后认为他也一样爱子如命,把他当成同病相怜的知己而露出了笑容。接著又用太后送燕后出嫁为例,说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并且从赵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中总结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的子孙必定没有好下场的规律性的认识,反问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所谓「及今令有功于国」的意义不言自明,他故意不点破,而让太后自己去体会。结果太后败下阵来,情愿将长安君送去做人质 。如此因势利导,层层开导,步步为营,情理结合,娓娓动听,谈话艺术可说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此外郭隗言致士之法,在于礼贤下士,谦恭待人 ;唐且论可知和不可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之事,主张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惠施提出尊重少数人的见解,教人不能偏听偏信,满足虚假的表面现象 ,也富有哲理意味。即使是经商之道,策士也有所论及,如希写说:「一个出色的商人不和人争买卖的价钱,而谨慎地等待时机。跌价的时候就买进来,即使是高价也已经是低价了;涨价的时候就卖出去,即使是低价也已经是高价了。」 说明一个出色的商人和顾客做交易不要锱铢必较、毫厘必争,而要综观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把握行情,以免坐失良机,得小失大,也有借鉴价值。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已经看到苏秦等策士有过人之智,提出不要让他们「独蒙恶声」的主张,我们今天理所当然地可以有选择地从策士的智谋中吸取有益的养料。

目录

导 读 
战国策书录 
卷一 东周策一 
卷二 西周策 三五 
卷三 秦策一 五七 
卷四 秦策二九七 
卷五 秦策三一二七 
卷六 秦策四一七五 
卷七 秦策五 二○三 
卷八 齐策一 二三一 
卷九 齐策二 二六五 
卷一○ 齐策三 二七九 
卷一一 齐策四 三○五 
卷一二 齐策五 
卷一三 齐策六 三五一 
卷一四 楚策一三七九 
卷一五 楚策二 四二一 
卷一六 楚策三四三五 
卷一七 楚策四 四五一



[B001] 史記 (全十二冊) 作者: 司馬遷 (西漢) 內容簡介: 《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套全十二冊的珍貴版本,完整收錄了司馬遷窮畢生精力創作的史學巨著,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不可或缺的基石,更是文學領域的瑰寶。 一、 宏大結構與史學價值 《史記》的編纂體例,開創了後世史書的典範。全書共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構成了一個體系嚴謹、包羅萬象的歷史畫卷。 本紀 (十二篇): 以時間為序,記載了自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的帝王興衰史。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個朝代的更迭、政治權力的轉移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脈絡。 表 (十篇): 這是全書的骨架,以表格形式清晰地梳理了周、秦、漢三代的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世系,是理解複雜歷史關係的絕佳工具。 書 (八篇): 專門記載典章制度的演變,包括禮、樂、律、曆、天文、曆法、治水、經濟等方面,展現了古代社會運作的細緻面貌。 世家 (三十篇): 記載了諸侯國君主和對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家族的興衰史,如吳太伯世家、晉世家等,深刻揭示了權力結構的多元性。 列傳 (七十篇): 這是全書中最為精彩、人物形象最為鮮活的部分,記載了各類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蹟,包括政治家、謀士、俠客、刺客、諷諫之臣、遊俠、滑稽人物等,極大地豐富了歷史的層次感。 二、 文學成就:人物的立體塑造 司馬遷被譽為「太史公」,他不僅是歷史學家,更是偉大的文學家。在《史記》中,他以極其精煉和富有感染力的筆法,塑造了數以千計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與殘暴,項羽的英雄氣概與剛愎自用,劉邦的堅韌與權謀,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刺客荊軻的悲壯決絕,游俠郭解的義薄雲天……這些人物不僅是歷史符號,更是具有複雜人性和深刻悲劇色彩的文學形象。司馬遷的筆觸,無論是描寫戰場的血腥、朝堂的詭譎,還是個人的情感掙扎,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三、 思想光芒: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 《史記》的偉大之處,在於其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批判意識。司馬遷以親身遭受的「宮刑」之痛,昇華為對歷史人物命運的深刻同情與反思。他敢於褒貶帝王將相,讚揚那些堅持氣節、為民請命的忠義之士,同時毫不留情地鞭撻那些貪婪腐敗、禍國殃民的奸佞之徒。書末的「太史公曰」是作者的獨白,寄託了他對歷史規律的總結、對個人遭遇的感慨,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憂思。這使得《史記》超越了一般的史書記載,成為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哲學著作。 四、 修訂三版特色 (本套書) 本次影印重排的《史記》全十二冊,嚴格依循清代乾隆年間的官方校訂本為底本,力求文字的準確性與排版的清晰度。 1. 高清影印與現代注釋: 採用高清版面印刷,字體清晰,便於閱讀。部分關鍵詞彙附有簡潔的現代漢語注釋,幫助讀者跨越時代鴻溝,準確理解古文原意。 2. 結構化編排: 十二冊的劃分經過精心設計,每冊均包含完整的「本紀」、「世家」或「列傳」的特定段落,方便讀者按主題或歷史時期進行獨立研讀。 3. 豐富的附錄: 隨書附贈詳細的《史記》人名索引和地名索引,極大地方便了學術研究和快速查閱。 總結: [B001]《史記》不僅是瞭解先秦至漢初歷史的權威文獻,更是一部文學巨著,它以其宏大的視野、豐富的細節和深沉的思考,為後世樹立了史學的標杆。無論是歷史愛好者、文學研究者,還是希望提升文化素養的讀者,這套十二冊的珍藏本都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至寶。閱讀《史記》,便如同與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面,體驗歷史的波瀾壯闊與人性的幽微複雜。 --- [B012] 唐詩三百首詳解 編者: 蘅塘退士 (清代,代表性選本) 內容簡介: 《唐詩三百首》是中國古典詩歌史上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唐詩選本之一。本書並非僅僅是簡單的詩歌彙編,而是集合了清代文學家對這批傑出作品進行系統梳理、精準選編與深入闡釋的成果,旨在為現代讀者提供一把進入唐代文學殿堂的鑰匙。 一、 選本的權威性與時代背景 本書選本的雛形源於清代康熙年間,由蘅塘退士等文人編纂而成。他們從浩如煙海的唐詩中,精挑細選了三百餘首最膾炙人口、藝術成就最高、最能代表唐代詩歌風貌的作品。選篇的標準極高,涵蓋了初唐的清新、盛唐的雄渾、中唐的轉折以及晚唐的淒美,幾乎是唐詩精華的縮影。 二、 內容結構與體裁覆蓋 全書收錄的詩歌體裁齊全,充分展現了唐代詩歌的多元性: 五言絕句、七言絕句: 篇幅短小,意境深遠,如王之渙的邊塞氣象、李白的飄逸浪漫。 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格律嚴謹,對仗工整,是唐詩藝術技巧的集中體現,如杜甫沉鬱頓挫的詠史懷古之作。 樂府歌行: 篇幅較長,氣勢磅礴,敘事抒情兼備,如陳子昂的慷慨悲歌。 三、 深度解讀與賞析:本書核心價值 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詳盡的「詳解」部分,這並非當代學者的後世註釋,而是植根於傳統文化語境的解讀: 1. 作者生平概述: 每位詩人(無論是李白、杜甫這樣的大師,還是劉長卿、韋應物這樣的中堅力量)都有簡潔而精準的生平介紹,幫助讀者將詩作置於其人生軌跡中理解。 2. 字詞註釋: 對於古奧難懂的字詞、典故(如「玉門關」、「功名」、「玉壺冰心」)進行翔實的註解,確保讀者無礙閱讀。 3. 意境分析與主題提煉: 解釋詩歌的表面含義(字面意思)之後,深入探討其背後蘊含的哲理、情感基調和時代背景。例如,對邊塞詩的豪邁、田園詩的淡泊、懷古詩的蒼涼感,都有精闢的闡述。 4. 格律簡介: 對於律詩的平仄、對仗要求,進行直觀的圖解說明,讓讀者認識到唐詩在形式美學上的極高成就。 四、 文化傳承與學習輔助 這套詳解本的編排方式,體現了古代士人學習詩歌的傳統路徑——先熟讀背誦,再細緻揣摩,最後領悟其精髓。它不僅適合已經具備一定古典文學基礎的讀者進行深入研究,更對初學者極為友好。通過詳細的解析,讀者可以逐步培養出欣賞古典韻律之美的能力,並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和豐富的意象表達方式。 五、 版本特色 本套書採用了流傳最廣的清代注本為基礎,文字排版疏朗有致,註釋集中於詩歌下方,便於讀者對照閱讀,真正實現「帶著註釋讀詩歌」的便捷體驗。 總結: 《唐詩三百首詳解》不僅是一本詩集,更是一部優秀的唐詩入門與精研指南。它匯集了三百餘首藝術精粹,並配以貼近傳統文人思維的深入註釋與賞析,是中華文化愛好者,尤其是對唐詩情有獨鍾者,案頭必備的經典讀物。通過本書,讀者能真切感受到盛唐氣象的萬丈光芒與詩人們真摯的情感波動。 --- [B030] 紅樓夢 (校注本,全四冊) 作者: 曹雪芹、高鶚 (清代) 內容簡介: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被譽為中國小說的百科全書。本書精選的是經過嚴謹學術界反覆考證、比對脂硯齋批語和早期抄本校訂的權威版本,全套共四冊,力求還原曹雪芹筆下最接近的故事情節與人物內心世界。 一、 恢弘的時代背景與家族興衰 小說以清朝貴族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衰為背景,核心圍繞著賈府的榮國府與寧國府展開。它細膩地描繪了那個特定歷史時期內,上層社會的生活風貌、禮儀制度、經濟來源、政治傾軋,展現了一個貴族家庭從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鼎盛時期,如何一步步走向「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衰亡過程。這種對封建大家族由盛轉衰的史詩性描繪,是其不可撼動的歷史價值所在。 二、 核心的愛情悲劇:寶黛釵的糾葛 小說的主線是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之間的愛情與婚姻悲劇。 賈寶玉: 秉性叛逆,厭惡科舉仕途,嚮往自由與真情,是傳統禮教下的「異數」。 林黛玉: 才華橫溢,敏感多思,孤高自許,與寶玉是精神上的知己,體現了對純粹愛情的執著追求,最終「淚盡而亡」。 薛寶釵: 端莊穩重,恪守封建婦德,深諳世故,代表了主流社會對理想女性的規範,最終與寶玉結成有名無實的姻緣。 本書深入剖析了這段「木石前盟」與「金玉良緣」的衝突,揭示了在強大的社會規範面前,個體情感的脆弱與無力。 三、 豐富的藝術成就與人物畫廊 《紅樓夢》在藝術手法上集中國古典小說之大成: 1. 人物的深度刻畫: 書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達四百餘人,每一個都有著鮮明的性格和獨特的語言風格。除了「寶黛釵」,王熙鳳的潑辣精明、精於算計;探春的遠見卓識與抱負;乃至丫鬟晴雯的剛烈不屈,都刻畫得入木三分,被譽為「千人千面」。 2. 語言的精煉與地方色彩: 小說語言典雅、生動、富有音樂性,準確地反映了不同階層人物的口吻,尤其是北京官話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3. 象徵與寓意: 書中運用了大量的暗示、隱喻和夢境描寫(如太虛幻境),將現實生活與超驗的哲學思考融為一體,賦予作品無窮的解讀空間。 四、 本校注本的學術價值 本四冊校注本的優勢在於其嚴謹的學術態度: 底本選擇: 採用了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脂硯齋評本系統進行校勘,剔除了後人續書中可能出現的偏差,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作者的原始意圖。 註釋詳盡: 對於書中頻繁出現的詩詞曲賦、典故出處(如《葬花吟》的典故來源、賈府的官職對應、中藥名稱等)進行了細緻的考證和註釋,極大地方便了深入研究者。 人物關係圖譜: 隨書附贈精美的賈府人物關係圖譜,幫助讀者梳理複雜的親戚關係網。 總結: 《紅樓夢》不僅是一部描寫愛情悲劇的小說,更是一部社會史、風俗史、哲學史和藝術史的集大成之作。這套四冊校注本,以其學術上的嚴謹性和註釋上的豐富性,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深入理解這部曠世奇書的可靠平台。閱讀它,就是走進中國傳統文化的深處,感悟「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深刻哲理。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是一个对排版和校对要求极高的人。很多历史书,尤其是涉及到古代人名地名时,经常出现错字、漏注,或者引文标注混乱的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体验,让人感觉不专业。这套书的校对质量,绝对是顶级的。在几百页的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发现任何令人出戏的硬伤。而且,这个“修订三版”的价值体现在细节上。它似乎对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史实点进行了重新考证和订正,并在脚注中做了简要说明。这对于深度读者来说,是巨大的福音,因为它意味着译者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持续在进行学术的打磨。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翻译的努力,更是一种对历史文本的敬畏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这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策论,变得清晰、准确,并且具有极高的可信度,让我愿意将其作为参考资料来长期保存。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一场沉浸式的“时代体验”。我不得不提一下,书中对那些“小人物”的侧写,相当出彩。战国策虽然是以诸侯和谋士为主线,但那些在权力游戏中被牺牲、被遗忘的小人物的命运,也常常被穿插描绘,使得冰冷的政治斗争有了人性的温度。比如某个地方小国的君主,面对强权的威逼利诱时的犹豫与挣扎,那种作为弱者的无奈,读来令人感同身受。这种多维度的叙事,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它不是只有秦皇汉武那种宏大的叙事,更有无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胸似乎都被那段铁血的岁月拓宽了,对“何为忠诚”“何为变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强迫你跳出现代思维的舒适区,去理解古人的行为逻辑,这种思维上的锻炼,是任何通俗小说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评分

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已经看过了好几个不同版本的战国史书,说实话,很多版本为了追求“可读性”,常常把史料的严肃性给稀释了,读起来像小说,却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但这套修订三版,在我看来,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保持了史料的严谨性——那些引用的原文和注释都非常扎实,足见译者的学术底蕴——同时,它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高潮迭起,低谷沉郁,过渡自然流畅。我特别喜欢它处理“失败”的方式。战国史的魅力,一半在于那些成功的谋略,另一半就在于那些注定要失败的英雄主义和悲剧命运。书中对楚国不断挣扎、最终被秦所灭的过程的描绘,那种宿命感,读起来让人扼腕叹息。它没有简单地将秦的统一描绘成“历史的必然”,而是详尽地展现了六国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的命运推向深渊的,这种对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探讨,让阅读体验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层面。

评分

我通常阅读历史书籍时,很容易陷入对人名的混淆和事件的错乱中,尤其战国七雄,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恩怨情仇,极其复杂。坦白讲,我对《资治通鉴》这样的原典一直心存敬畏,但又望而却步,总觉得需要一个好的引路人。这套书的编排方式简直是为我这种半吊子学者量身定做的。它在关键人物的出现时,会用极简但精准的语言进行背景介绍,让你迅速定位,不至于在复杂的权力网络中迷失方向。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策士”这个群体的刻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那些名士,他们靠的不是武力,而是语言的逻辑和对人性的洞察。书中对师旷、淳于越、孟尝君等人的言行记录,细致入微,仿佛能听见他们在大殿上声如洪钟的陈词。我甚至停下来思考,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反而失去了那种深度沟通和精准表达的能力?这本书不光是历史,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有效说服他人”的古代实战手册,非常具有现代启示意义。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本来没抱太大期望的。封面设计挺传统的,书脊上的字体排版也中规中矩,完全是那种“老学究”风格。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但主要还是沉迷于魏晋风度或者唐诗宋词的雅致,对战国时期的权谋斗争向来是敬而远之,总觉得那是个充斥着血腥和算计的年代,读起来太累。不过,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字的张力,立马抓住了我。译者的功力深厚,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语言流畅得像是古人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场景。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纵横捭阖的游说场面时,那种辩士们唇枪舌剑、丝毫不让的气势,隔着厚厚的纸张都能感受到。我记得其中一段关于苏秦合纵连横的描述,作者对局势的分析入木三分,不仅仅是记录了事件本身,更深入挖掘了背后诸侯君王的心理活动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让我这个只停留在“历史课本”层面的读者,对那个时代产生了全新的、立体化的认知。这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通俗读物,它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沧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