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子曾经曰过
定价: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魏元堃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11320612
字数: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史上贫、搞笑诸子百家经典语录解读
n 一篇篇幽默小品,定格先贤经典智慧。
n 做人、谋事、处世、交际、管理……句句精彩,招招无敌
《子曾经日过》,真实的“子”们,大写真,逝去的岁月,让曾经的贤者们都成为了传说,但是翻开那一页页古书,细细品味他们的言语,却能感觉到,真实的他们或许要比人们想象中的更为传奇。
n 今世流传的“子曰”,由于年代的久远,似乎有了太多的断章取义和各取所需,而有的时候这些似乎并不是“子”们的真实本意。如果追根溯源,将这一切一一还原,那我们将会看到很多和我们脑海中所想象大不一样上的古先贤。即使历经千年,他们的智慧仍在闪闪发光!
魏元堃,当红电台主持人,草根讲子人。作者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上古先贤们的言行,用麻辣的词句和新时代的语言对他们的经典语录重新演绎,让人们在轻松愉快当中重温古代诸子百家的经典名句。
孔子曰:哥当年说话也很麻辣“以貌取人”是一个坏习惯。但是,很多时候,其实也不怪有些人“以貌取人”,很多职业、很多人物的形象,早就在多年的约定俗成当中,在人们的脑海里形成了一定的“定式”。就比如说提到赳赳武夫,那必须就得是虎背猿体熊肩狼腰手里拎着百十来斤的家伙运转如飞。要是个文人骚客,那就得有张跟宣纸一样白净脸配套的干巴瘦身板,甭管天有多冷都得拿折扇放在胸前扇上那么两下——这就跟京剧当中的脸谱似的,一搭眼就能看出来。但有这么一位:身高跟姚明、差不多,一身赛过史泰龙、不让施瓦辛格的肌肉块;外加武艺高强,只要出门,腰里必然别着家伙——一把长剑,遇到歹徒那当场就能拔剑开;说长相,一不是“面如冠玉”,二不是“目若朗星”,放如今参加“快男”轮就得被淘汰,尤其一颗脑袋长得那叫个超凡脱俗:中间低四周高,就跟个倒扣过来的房顶似的——注意,这不是阿凡达,这是地球人,还是一位古代的文人。这人写过书,作品是国学经典;说过很多话,传下来的每句都能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而且他还是个老师,至于他的教学水平,历史上只有一个四字评价——“万世师表”。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儒家的大BOSS,姓 名丘,字仲尼。有人不信,说孔子怎么会是这副德行?不过真实中这位孔老夫子的形象确实如此,而且有根有据,具体内容你可以直接从《史记·孔子世家》当中找出来:“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信史当中白纸黑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以力服人”没档次,“设礼稍诱”才叫水平孔老夫子作为一名老师,能够配得上“万世师表”这四个字,自然不是一般战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不然,他也不敢说出“有教无类”这样的话来——毕竟一样米养百样人。若是来的都是颜回、曾参那样的谦谦君子倒还好说,要是碰上仲由这样的“穷凶极恶”之徒,也就是孔子,换了一般的老师,怕是当场就要麻爪。为何遇到七十二贤人之一的仲由,也就是子路要麻爪?说到这咱还得翻书。按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这性格那肯定不是三毛、哪吒、金刚葫芦娃,而是张飞、李逵、尉迟敬德,正宗的“男人中的战斗机”。一身打扮也是那个时代的“纯爷们儿”套装——“冠雄鸡,佩豚”。也许有人看到这会笑:怎么的?脑袋上插根公鸡毛、身上戴块猪骨头棒子就“纯爷们儿”了?其实这在当年也是很有讲究的——公鸡,那是众所周知的好斗,要不然怎么就有斗鸡这么一说呢?而他佩戴的“ 豚”,也不是现代人眼中的猪骨头,“豚”这个字那年月很多时候都指的是野猪,而且猪在上古时期很多时候也不是贬义词,“猪性触突人,故取以喻”。因此也就有了猪突勇这个成语。身上带着这两件东西,说白了就是要告诉世人:那是个敢玩命不怕死的!搁在现在,那就是古惑仔里“洪兴浩南哥”一级的人物。这样的人物一般都很不讲道理,而且动不动就用拳头说话,很是难缠。话说那一日孔子正在那里开门授课,结果子路这位“冠雄鸡,佩豚”净街虎一样的春秋古惑仔直接就闯进了孔子的课堂,干吗?史记中说得好,“陵暴孔子”,说白了,就是来砸场子的。但是,孔子不怕。纵然仲由很好、很强大,在他眼里,这个教书的孔丘多算是个“小怪”,连个“副本”都算不上。但是,真跟孔老夫子比起打架来,那仲由怕是会被当场“秒杀”——按照《吕氏春秋·慎大》中的说法,“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国门之关”就是一国都城的城门,能举起这个那可真需要两臂有千钧之力。就这把子力气就算是跟后世的楚霸王项羽单挑都没问题,只不过人家孔老夫子是“不肯以力闻”而已。按照有些人的想法,有这样的强悍武力,你仲由来挑事,那直接打他个生活不能自理就得了。但是孔子却没有——按照孔老夫子的想法,那叫匹夫之勇。老夫子是斯文人,斯文人就得用斯文人的办法,《史记》记载,当时“孔子设礼稍诱子路”,然后这位仲由场子没砸成,自己也搭进去了——“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不当流氓,改当儒者了,顺便还有了个新名,叫子路。应该说,孔子令子路有这样的转变,足可以让现在的很多老师、家长和教育专家们汗颜。在教育问题青少年的事情上,他们想出的办法也真不少,但是,没有一样比得了孔子的“设礼稍诱”。当然了,孔老夫子教书育人的手段并不只是这些,某种程度上来说,日本漫画当中的那位麻辣教师鬼冢英吉倒是真得到了孔夫子的真髓——虽然真暴走起来他肯定会被孔子给打飞,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却是一样的。两个人在教育学生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方说,两个人似乎都很喜欢用那些带麻辣味的言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君子不能干挨打不还手——孔子如是说“有人打我了怎么办?”作为一名老师,似乎在现实的教学中经常能够碰到这样的问题。按照一个笑话当中的说法,很多老师、家长会摸着孩子的脑袋说:“孩子啊,你为什么不用你的友情去感化他,跟他成为朋友呢?”当然,愿望是“洗具”,但是现实却是大“杯具”,甚至是“茶几”——这也是这个笑话的笑点所在,当孩子带着蛋糕去传递他的友情,回来的时候却多了一个乌青的黑眼圈,因为“他还想吃蛋糕”!但是现实当中,抱有用“让人打了左脸就把右脸送过去”的办法来感化对手想法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孔老夫子的弟子当中,也曾有人抱有这个想法。《论语·宪问》当中记载,这位弟子还特意向孔老夫子咨询一下这个主意怎么样:“以德报怨,何如?”“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孔子给出的回答。这个回答,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伟人的话,那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如果再粗俗一些,翻译过来就是:“以德报怨,人家念不念你的好还是回事呢!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他要是没事找事,那就直接打他个小舅子的,人家给你好,你才能给他好呢。”应该说,这话,很现实,在很多时候也很实用,放到现如今听起来也很辛辣。老话讲得好:上赶子不是买卖。凡事有来有往才行。孔老夫子当年也是看得清楚,若是都按照那个什么“以德报怨”,左脸挨了一嘴巴再把右脸凑过去,抢了我的钱包我再把存折掏出来,犯法了被抓了,国家直接一个“以德报怨”给放了,那肯定天下大乱——知道错了就没事了,还要警察干啥?
n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灾难,纯粹的视觉污染。我是一个对书籍的物理形态有极高要求的人,对我来说,纸张的克重、油墨的饱和度、装订的牢固度,都是构成阅读体验的一部分。这本书的纸张摸上去有一种廉价的、粗糙的颗粒感,光线稍暗,上面的文字就会糊成一片,尤其是在涉及到那些大量的斜体引用和脚注时,简直是眼睛的折磨。更不用说书脊的处理,它非常僵硬,打开超过九十度就会发出令人不安的“咔哒”声,生怕下一秒书就要散架。我甚至怀疑作者或出版方是不是故意选择这种“反舒适”的材料,意图通过物理层面的不适感,来映射内容上的某种“痛苦”或“挣扎”。但这对我来说,完全适得其反。我需要的是一个温暖的港湾,而不是一个需要我时刻小心翼翼对待的易碎品。这本书的实体存在本身,就极大地削弱了我沉浸于文字世界中的能力。
评分坦白讲,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跟风”的心理。我在好几个严肃的读书社群里看到大家都在讨论它,那些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望而生畏,各种“年度榜单”上也少不了它的名字。于是,我满怀期待地买了一本,希望能加入这场高层次的智力对话。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可能根本不适合读这种书。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但问题是,我不知道它应该开启哪扇门,或者更糟,它根本就不适合我的锁孔。书中的论证逻辑非常跳跃,常常是一句话抛出一个观点,然后下一段直接跳转到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领域进行类比,这种跳跃性让我很难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常常需要在阅读某一段时,停下来,在手机上搜索作者提到的历史事件或者哲学流派,但这种中断式的阅读体验,彻底破坏了文字的连贯性和情感的流动性。它像是一个精心构造的迷宫,设计得极其复杂,但出口却似乎并不存在,或者说,出口只对少数精通地图的人开放。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听一堂由一位天才但极其缺乏沟通技巧的教授主讲的研讨课。他满腹经纶,对自己的领域有着绝对的掌控力,但他在试图将这些复杂的思想传授给听众时,却完全忽略了听众的基础知识水平。书中充斥着大量的行话和专业术语,即使是那些我自认为比较熟悉的领域,也需要反复查阅才能勉强理解作者在这里使用的具体含义。比如,关于叙事结构的一章,作者大量引用了某种我只在专业期刊上见过的分析模型,然后直接套用,完全没有给出任何背景解释。这让我感到一种被排斥的疏离感。它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启蒙之作”,而更像是写给“同一圈子里的同僚”看的“内部备忘录”。我读完后,脑子里留下的不是清晰的知识点,而是一堆闪烁的、但无法连接起来的理论碎片,让我产生了一种“我读了,但我什么也没懂”的尴尬情绪,这种体验非常糟糕。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种非常小众的文学流派,那种强调“存在主义的虚无感”和“后现代解构主义”的作品。读完一些当代作家的实验性小说后,我偶然听朋友提到这本书,说它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意义的塌陷”。当时我的期待值已经调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线,毕竟我对那些故作高深的、用晦涩语言包装日常琐事的作品有着莫名的偏爱。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它的“深刻”似乎建立在一堆我无法认同的预设之上。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熟知了所有他引用的那些理论框架,然后直接跳到了结论性的论述。这就好像看电影时,人家直接跳到了高潮部分,而你错过了所有的铺垫。我试着去理解那些关于“时间性”和“主体性漂移”的章节,但无论我怎么在脑海中构建场景或人物,都像是在空气中抓一把沙子,徒劳无功。它给我的感觉是,它“知道”自己很重要,但却拒绝用一种能让我这个普通读者理解的方式来证明它的重要性。这不叫文学探索,这叫知识上的傲慢。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差点就放下了。封面设计得……怎么说呢,有点过于朴实了,像是一本学术期刊的内页,而不是我期待中那种能带我逃离现实的奇幻冒险。我本来是冲着那个“子曾经曰过”这个名字来的,以为里面会藏着什么失传的智慧,或者是对现代社会辛辣的讽刺。结果翻开第一页,迎接我的却是大段大段的晦涩难懂的引文和注释,那些引文的年代跨度之大,从古希腊的哲人到十八世纪的英国诗人,让人感觉作者的知识储备是相当惊人的,但同时也带来了阅读上的巨大门槛。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啃下前三章,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冰山,每进一步都伴随着心力的交瘁。更别提那种排版了,字里行间充满了压迫感,仿佛作者生怕你遗漏了任何一个标点符号。如果不是我对自己“读完一本再买下一本”的执念,这本书可能早就被我塞进了书架的最底层,蒙尘吃灰了。它更像是一部需要查阅大量背景资料的参考书,而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那种阅读的挫败感,至今都让我心有余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