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阚凯力观点:对电信业的思考与挑战
定价:30.00元
作者:阚凯力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5-10-01
ISBN:97875635117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与其说 “小灵通”是“市话的延伸”,不如说它是市话“天然垄断的延伸”。
制造商急迫,运营商稳健,消费者对3G漠不关心,这种典型的“价值链倒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说电信普遍服务是垄断和暴力的“普遍借口”绝非耸人听闻。市场竞争这只“无形的手”远远优于的直接管制价格这只“有形的手”。 面对这样的暴利,我国的消费者已经被电信资费“宰”得太惨了,“国有资产流失”又从何谈起?
内容提要
随着半个世纪以来的电子、计算机、信息和网络的技术革命,世界范围的电信体制改革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中国的电信体制改革也已经经历了十多年。但是,电信业的动荡不但没有结束,反而愈演愈烈。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电信体制改革将如何继续?它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还是必须进行一场根本性的革命?这场改革又将如何塑造未来的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以至社会形态?
在北京邮电大学建校五十周年之际,应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邀请,我把十几年来的部分文章进行整理,以“信息社会与电信业的未来”为序,编成这本“对电信业的思考与挑战”。其目的,就是向社会汇报自己上述问题的理解及其形成的轨迹。毫无疑问,其中的大量问题富有争议,仍处在继续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因此,真诚地欢迎广大读者共同为寻求问题的答案努力,包括对此书的观点进行“思考与挑战”。
目录
代序 信息社会与电信业的未来(二00五年五月十七日)
001 以不平衡发民用工业为基本战略(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002 按照商品经济规律改革我国通信管理体制(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003 资本经营的内涵与方法(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日)
004 以传输网络与电信业务的分离为起点进行我国电信企业的改革(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005 我国IP电话的发展与管制政策(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日)
006 对于美国电信普遍服务政策的回顾与反思(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四日)
007 电信资费调整的总体思路(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七日)
008 谈电信传输的“距离死亡”(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八日)
009 中国电信向何处去?(一九九九年九月二日)
010 我国专用网的发展方向(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011 网间结算中的资费独立原则(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九日)
012 IP电话接续结算政策建议的说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
013 出租光芯业务的资费原则(二00年一月十六日)
014 发展中国家的电信普遍服务政策(二000年二月九日)
005 我国电信资费结构亟待调整(二000年三月二日)
016 电信服务也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二000年四月十三日)
017 IP电话在中国(二000年王月二十五日)
018 中国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二000年六月十四日)
……
跋
作者介绍
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电信专家;现兼任信息产业部《电信法》起草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价格咨询委员会专家。曾任美太平洋贝尔公司战略技术评价部经理,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特别顾问,原邮电部经
文摘
序言
整本书读下来,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电信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其复杂性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通信工程范畴,演变成了一个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社会公平和未来技术伦理的综合性议题。作者在收尾部分对“韧性”(Resilience)的强调,尤为发人深省。他认为,在后疫情时代和日益加剧的全球不确定性中,电信基础设施的物理和逻辑韧性,已经和其速度或带宽一样重要。书中对供应链的脆弱性分析,以及对冗余系统设计必要性的论述,具有极强的现实警示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行业的思考,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社会基础设施如何支撑人类文明持续运转的深刻哲学探讨。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框架,让读者能够从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去理解电信业的当下困境与未来使命。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身处技术前沿,需要做出关键战略决策的人士。
评分这本新近出版的关于电信行业的深度剖析,简直是为我们这些长期关注信息通信技术(ICT)发展脉络的业内人士量身定做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行业发展史时的那种细腻和前瞻性。他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技术迭代记录上,而是将每一次技术飞跃——从2G的普及到3G的初露锋芒,再到如今5G乃至未来6G的布局——都置于宏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治理的框架下进行审视。书中对不同阶段的监管政策是如何影响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更是入木三分。例如,对于频谱分配机制的讨论,作者提出了几个非常新颖的观点,认为目前的某些分配方式无形中固化了现有巨头的优势地位,限制了新进入者和小型区域运营商的创新空间。这种从制度层面而非仅仅是技术或商业模式层面去解构问题的深度,是目前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过去二十年电信业波澜壮阔的演进过程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理解。它迫使你跳出日常运营的琐碎,去思考更本质的结构性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电信业的未来走向,特别是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IoT)的深度融合,展现了作者极高的行业洞察力。他并没有沉湎于“万物互联”的美好愿景,而是冷静地指出了当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存在的巨大技术漏洞和伦理困境。他用大量的篇幅探讨了运营商在转型为“连接提供商”向“价值链赋能者”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核心能力缺失问题。例如,在边缘计算和数据分析领域,电信公司如何与云服务巨头进行差异化竞争?作者犀利地指出,如果不能迅速掌握数据治理和复杂系统集成能力,电信业可能最终沦为被上层应用层“收割”流量的管道提供商。这种对潜在风险的警示,不是为了唱衰,而是为了在变革的浪潮中指明正确的航道。书中对于“数据主权”和“网络中立性”在AI时代的新解读,绝对是值得所有政策制定者和技术高管反复研读的重磅内容。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中段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现实感让我几乎停不下来,作者的笔触一下子从历史回顾转向了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挑战:如何平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昂成本与社会对高速网络普惠性的要求。书中对光纤网络(FTTx)的部署成本效益模型进行了详尽的测算,并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进行了对比。特别是他对“数字鸿沟”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具体商业可行性的探讨。他详细分析了在偏远和低密度地区,采用混合技术方案(如结合低轨卫星通信与地面微基站)的潜力,并模拟了政府补贴如何能够最有效地激励私营企业参与到这些“吃力不讨好”的建设中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数据证明了,单纯依靠市场力量解决偏远地区的连接问题是一个伪命题,必须引入创新的公共融资工具。这种将理想主义情怀与严谨的财务模型相结合的写作风格,让这本书极具实践指导价值,远超一般的行业评论范畴。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使得即便是面对如此专业和宏大的主题,阅读过程也丝毫没有枯燥之感。其中穿插的一些行业“黑历史”和关键决策者的访谈片段,增添了极强的可读性和故事性。比如,作者对某次重大并购案背后博弈的还原,充满了戏剧张力,让复杂的商业斗争变得清晰易懂。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语气始终保持着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态度。他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过度悲观,而是始终坚持一种务实的技术乐观主义。在讨论下一代网络架构时,他会引入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协议栈比喻成城市规划的不同层次,让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快速抓住核心要点。这种平衡了学术严谨性和大众传播性的叙事技巧,使得本书的受众范围大大拓宽,不再局限于核心的电信工程师,更适合所有关注科技如何重塑社会结构的人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