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万年历

中华万年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易奇 著
图书标签:
  • 万年历
  • 日历
  • 中华文化
  • 传统节日
  • 历法
  • 时间
  • 参考工具
  • 民俗
  • 历史
  • 节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55651
商品编码:296923039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万年历

:39.80元

售价:29.1元,便宜10.7元,折扣73

作者:董易奇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500855651

字数:4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编实用中华万年历(1931-2050)》以科学性、实用性为出发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介绍了玄妙的天文天象、生活中的历法常识、二十四节气与农时谚歌、玄妙的阴阳五行八卦与天干地支知识、有趣的年节风俗,趣解了十二生肖的由来和十二属相人的性格、命运、爱情、财运及逐年运势。《新编实用中华万年历(1931-2050)》详尽收入了1931年至2050年的万年历法表,是您生产、生活的之书。

目录


作者介绍

董易奇,世界华人周易协会秘书长,易经,风水文化专家。出身易学世家,自幼受家庭影响和熏陶,易学功底深厚,精通易学典籍。从1998年开始活动于国内外,开展易经讲学。《南方都市报》风水专栏特约撰稿人,开创中国电视风水讲座人,受邀在做易学风水演讲人,接受新浪网邀请开创在线易学和风水专栏人。2000年,受邀出国讲学,被国际科学界授予“易学奇才”的称号。2003年:代表中国易学界,出席并主持了世界第六届易经大会,并代表中国易学界进行了学术交流。2004年,以特约嘉宾身份,受邀出度了在举办的《首界建筑风水文化与健康地产发展国际论坛》,并以秘书长身份向大会致开幕词,作专题易学理论与应用的演讲。

文摘


序言



中华万年历:一部时间的编年史,一部文化的传承卷 《中华万年历》并非一本简单的日历,它是一部流淌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史诗,是一幅描绘东方时间哲学与人文风貌的宏伟画卷。它所承载的,远不止日升月落的简单记录,而是历代先贤对天文、地理、节气、物候的精深洞察,是对民俗风情、节日庆典、养生之道、道德伦理的细致梳理,更是中华文明在时间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 一、 时间的脉络:天文观测与历法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历法,是古代先民在漫长岁月中,通过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持续观测和细致记录,逐步发展完善的科学体系。它不仅仅是计时工具,更蕴含着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将这种规律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智慧。《中华万年历》便是这一智慧的集大成者。 阴阳合历的精妙: 不同于纯粹的阳历或阴历,《中华万年历》采纳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即以月亮的周期为基础,同时参照太阳的运行来确定月份和年份。这种历法体系,既符合月亮的阴晴圆缺与女性生理周期的关联,也便于农事的安排,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人类社会的生活规律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它精确地计算出每个月的朔望,准确标注出年、月、日的交替,为人们提供了可靠的时间坐标。 二十四节气的智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瑰宝,它们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二十四等份,每一节气都标志着气候、物候的变化。从“春雨惊春清谷天”的生机勃勃,到“秋高气爽寒露降”的萧瑟成熟,再到“大寒小寒年 CP”的凛冽寒冬,《中华万年历》细致地阐释了每个节气的气象特征、农事活动建议、以及与之相关的物候变化。这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指导农业生产、指导生活作息的宝贵经验。例如,在“立春”时节,它会提示人们开始耕种的准备;在“夏至”时,则强调防暑降温;在“霜降”时,则提醒秋收冬藏。这套节气系统,让人们的生活与自然周期完美契合,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 干支纪年、月、日、时的奥秘: 《中华万年历》中穿插了天干地支的标记。这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记时系统,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组合而成,构成六十个干支组合,用于纪年、月、日、时。它不仅是一种精确的计时方式,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阴阳五行”理论的具体体现。干支的循环往复,象征着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象数和哲学内涵,为人们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时间理解维度。 二、 文化的传承:节庆习俗与民俗风情的画卷 时间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流逝,在中华文明中,时间更是承载了无数的节日、习俗、传说与情感。《中华万年历》以其包容的姿态,将这些丰富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 传统节日的源流与传承: 从春节的合家团圆、元宵的灯火璀璨,到清明的祭祖扫墓、端午的龙舟竞渡,再到中秋的月圆人圆、重阳的登高望远……《中华万年历》详细记录了这些重大传统节日的日期、由来、传说故事、以及各地独特的习俗活动。它不仅是简单的日期告知,更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追溯,让人们在体验节日气氛的同时,深入了解这些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道德情感和价值追求。它让人们明白,每一个节日,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象征。 地方风情的点缀: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情各具特色。《中华万年历》在记录宏观时间节点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地方性的民俗活动和特色节日,例如某些地区的庙会、祭祀活动、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关的习俗。这些细节的点缀,让《中华万年历》更具地方色彩,也让读者能够领略到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 民俗智慧的启迪: 很多民俗活动背后,蕴含着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自然的敬畏,以及朴素的生活智慧。《中华万年历》在介绍这些习俗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相关的民间故事、谚语,或是对这些习俗背后意义的解读。例如,关于“立蛋”的习俗,可能伴随着对生命力量的赞颂;关于“驱邪避灾”的习俗,则反映了人们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和祈求平安的愿望。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可读性,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 三、 生活的指导:养生之道与道德伦理的融入 《中华万年历》并非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它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蕴含着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修身养性的智慧。 顺时养生的奥秘: 中国传统医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在养生之道上。根据不同的节气和气候变化,人们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也应有所调整,以达到阴阳平衡、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中华万年历》会结合节气的变化,提供相应的养生建议。例如,在春季,可能会推荐一些有助于生发的食物和运动;在夏季,则强调清热解暑;在秋季,则注意滋阴润燥;在冬季,则应注重保暖御寒。这些建议,都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对现代人的健康生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道德伦理的传承: 很多传统节日和习俗,都承载着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伦理观念,如孝道、忠诚、仁爱、诚信等。《中华万年历》在介绍这些节日和习俗时,往往会穿插一些相关的典故、人物故事,或是对这些价值观的阐述。例如,在春节期间,会强调孝敬长辈,家庭和睦;在端午节,可能会提及屈原的爱国情怀;在重阳节,则突出敬老尊贤。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读者思考和践行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 人生际遇的提示: 《中华万年历》通常还会包含一些关于婚姻嫁娶、生辰吉凶、搬家动土等择吉日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带有一定的传统色彩,但其背后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生活顺利、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它提供了一种参考,让人们在重要的生活节点上,能够结合自身的信仰和理解,做出更慎重的选择。 结语 《中华万年历》是一部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生活、哲学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过日子”的工具书,更是一面映照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的镜子。它让我们了解时间的流转,感知自然的脉搏,体验文化的温度,领悟生活的智慧。通过翻阅《中华万年历》,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与古圣先贤对话,与祖先的智慧同行,最终,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往何处去。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让古老的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混迹于书海的“老书虫”,我必须承认,《中华万年历》带给我的惊喜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不是一本那种看完就扔的“快消品”,而是那种你愿意反复翻阅、细细品味的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历法”本身的深入探讨。在现代社会,我们早已习惯了公历的便捷,却很少去思考我们祖先是如何在没有高科技设备的年代,通过观天象、察地貌,精确地计算出年、月、日,并将其编纂成一部部历法。书中不仅介绍了中国历法的演变过程,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阴阳合历、闰月设置等核心概念,让我这个对天文历法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甚至产生了一些“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而是将历法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例如,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朝代的日食、月食记录,并对照现代科学数据进行比对,这不仅增加了内容的严谨性,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与那些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智者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它让我更加敬畏宇宙的奥秘,也更加珍视我们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知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太惊艳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缺少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的入门读物。直到我遇见了《中华万年历》,才真正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翻开第一页,就被那古朴典雅的版式设计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日期和节日,更是将历史、文化、天文、节气、民俗等方方面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部分,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气候划分,更是古人顺应自然、与天对话的智慧结晶。书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了每个节气的由来、特点以及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习俗。读完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此外,书中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从春节的合家团圆,到端午的纪念屈原,再到中秋的寄托思念,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日,赋予了它们更深沉的意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佳作,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人都应该拥有它。

评分

说实话,最初拿到《中华万年历》这本书,我并没有抱有多高的期待,以为它不过是一本包装精美的“老黄历”。但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大错特错!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不像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意味,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中华文明呈现在我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天人感应”的章节,虽然这个概念听起来有些玄乎,但书中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推测人事祸福,并将其融入到历法的制定和节日的活动中。这种将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思考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少见了。读这本书,让我对“敬畏自然”有了全新的理解,也对我们祖先那种朴素而深刻的哲学智慧感到由衷的钦佩。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精美的插画和文物图片,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化,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和审美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评分

如果说《中华万年历》是一座宝藏,那么我可以说,我才刚刚挖到一角,却已经被其闪耀的光芒所震撼。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厚重”与“灵动”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历史文献的堆砌,更是将这些沉淀千年的智慧,以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书中在介绍历法、节气、节日的同时,还穿插了大量的诗词、散文、书法等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与历法内容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中华文化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时间”的哲学思考。它并没有将时间视为一个简单的度量单位,而是将其与人的生命、宇宙的运行、情感的流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读着书中关于“逝者如斯夫”的感叹,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珍惜。同时,书中也提醒着我们,在每一个“当下”,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它不是一本让你沉溺于过去的书,更是一本激励你活在当下、创造未来的书。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认知,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加深刻、更加感性的层面。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去发掘更多隐藏在这本书中的惊喜。

评分

拿到《中华万年历》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对生活感到些许迷茫的时期,总觉得日子过得浑浑噩噩,缺乏一种清晰的节奏感。而这本书,就像是一股清流,彻底改变了我的状态。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书中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明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简单而美好的生活方式。每一个节气,都对应着不同的农事活动和生活习俗,仿佛一本活生生的生活指南,教会我们如何顺应四季的变化,感受生命的律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民俗”的部分,那些世代相传的歌谣、谚语、传说,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读着这些内容,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祖辈,在劳作之余,围坐在一起,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这本书让我找回了一种久违的“慢生活”的节奏,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感受每一个时刻的意义。它不是那种能够让你立竿见影地改变什么的“心灵鸡汤”,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你在不经意间,重新找回生活的重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