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以為日本並無文化,充其量也隻是中國文化的旁支,甚至惑於「同文同種」之說,而忽視日本的歷史文化。其實,中日兩國既不「同文」,亦不「同種」,民族性迥異。兩韆年來,日本一直在模仿中國典章製度,直到明治維新,纔脫離中國文化圈,轉而模仿西方文化。日本吸取中國文化,並非照單全收。它雖模仿唐朝的典章製度,但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會禮俗,卻不學纏足。武士道精神,尤為一種特殊的思想信仰與實踐準則。
近代日本軍國主義者躊躇滿誌,發動「太平洋戰爭」,終於一敗塗地。但戰後卻很快從廢墟中奇蹟似的復興,一躍而為「經濟大國」。要瞭解日本的特殊文化,或其近代化成功的因素,勢非對日本歷史有一全盤性的探討不可,本書內容即以之作為敘述的鵠的,俾能瞭解日本歷史文化的全貌。
林明德
學歷/日本東京大學東洋史碩士、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史地係畢業
經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係所主任
東海大學、日本築波大學兼任教授
現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修訂二版序
多年以來,日本學人研究中國史的著作特豐,而臺灣學者之研究日本者特少。國人一嚮忽略最與我興亡有關的日俄,因此,大學歷史的課程,總是偏重英美法德,而忽略日俄。為瞭增進兩國間的瞭解,促進雙方的友好關係,唯有加強研究日本。
過去之所以忽視日本研究,原因大抵有二:一是惑於「同文同種」之說,一是衊視「蕞爾小邦」日本,斷定其並無文化而加以抹煞。
其實,中日兩國既不「同文」,亦不「同種」,此由本書的敘述即可瞭然。但日本於明治時代即已有「同文同種」之論,其目的乃在推展其大陸政策,建立亞洲同盟,甚至夢想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而中國之倡言「同文同種」,則有藉此涵蓋日本文化,甚至期待中日閤作,共同對抗歐美列強侵略的意嚮。
至於否定日本文化的說法,亦屬偏頗之見。因此,研究日本歷史必須祛除這種先入為主的似是而非的觀念,始能客觀而公正。本書雖不抹煞日本所受中國文化影響之深,但卻著重日本歷史文化發展的主體性,俾能深入瞭解日本歷史的獨特發展模式及其文化特徵。
日本的歷史文化特性有三:
(1)連綿性 在兩韆多年的歷史演進過程中,日本沒有種族的大融閤,卻有文化的融閤。日本也沒有劇烈的革命,影響社會的大變革,因此,在社會上、文化上,自古到今,其發展始終持續而未嘗間斷,此由「萬世一係」的天皇製即可窺見一斑。再就神道信仰,或政治、社會製度加以考察,在在反映其傳承固有的傳統,甚至今日最足以錶現日本文化特徵的茶道、插花、「物語」、「大和繪」等,以及民間習俗,亦皆傳自室町時代,且受中古時代的間接影響。凡此均顯示其歷史文化的連綿性。
(2)模仿性 日本有吸收外來文化的功能,易言之,日本文化是以先進文化為典範而形成的。西元一世紀以後,日本的部落酋長以及大和朝廷無不汲汲於吸收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大化革新是隋唐文化的模仿。日本於中古時代吸收中國文化,與日本固有文化相融和,遂產生瞭「和魂漢纔」的「國風文化」。直到明治時期,乃轉而吸收西歐文化,「全盤西化」,推行現代化,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政治體製及社會各方麵, 歐美的自由民主主義思想更深入於各階層。
(3)融和性 日本的文化是混閤融化而成的。日本自始即吸收外來文化,但這種外來文化一旦輸入之後,便與日本的固有文化渾然融和而形成新的日本文化。大化革新雖取範隋唐的文物製度,但亦有不少仍然沿襲日本固有的習慣。抑有甚者,在吸收隋唐文化之後,經過一段時期,卻又完全被日本固有文化傳統所吸收融和,而產生瞭日本特有的政治、社會製度、文學、藝術以及別具風格的佛教文化。再就明治維新言,雖其物質文明取範於歐美,但形而上則仍貫徹東方古來的道德以及日本固有的精神。
總而言之,兩韆多年來的日本歷史文化的演進,無非都是融閤、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去腐更新、截長補短,而形成閤乎日本國情及時代潮流的特有文化。
在日本現代化的歷程中,雖其民主化和精神層麵並不徹底,但其經濟成長等外在的現代化發展,無疑是成功的。1960年代,美國學者有意識的比較日本現代化的成功和中國現代化的失敗,來說明日本傳統社會的優點,此一問題迄仍爭論不已。1980年代哈佛大學伏格爾教授(Prof. Ezra F. Vogel)《日本第一》(Japan as No. 1)問世,更引起世界各國研究日本的熱潮。
無論如何,瞭解近代日本的傳統淵源,實為解開中日近代化優劣比較的先決條件。
本書的內容以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演變與發展為主,由原始社會起,直至現代為止,在時代的區分上,分為原始古代、中世、近世、近現代四個時期,在敘述上略古而詳今,尤其著重於近現代的發展。
本書承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之鼓舞,在此誌謝。本書自1986年付梓以來,已將近二十年,茲再修訂,並補充現代部分。雖非倉卒成書,但謬誤遺漏之處難免,尚祈博學先進不吝教正。
林明德
2005年3月
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我最近沉迷於一套探討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藝術贊助體係的學術專著。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完全繞開瞭傳統藝術史中對“天纔畫傢”的過度神化,而是將焦點完全放在瞭美第奇傢族、教廷以及其他富商大賈如何通過委托藝術作品來構建和鞏固其社會政治閤法性的復雜網絡上。作者運用瞭大量的檔案記錄和私人信件進行交叉印證,揭示瞭藝術品在當時社會流通中的經濟價值和意識形態功能。比如,書中對波提切利《春》的解讀,就不僅僅停留在神話寓意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在洛倫佐·美第奇宮廷中的政治隱喻和哲學思潮。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的,因為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經濟史和社會學背景知識,但一旦跟上作者的節奏,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文化黃金時代”背後的運作機製,認識到藝術的繁榮從來都離不開金錢和權力。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毋庸置疑,對於想深入瞭解文藝復興社會結構的讀者來說,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評分這套關於古羅馬帝國興衰的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作者的文筆極其細膩,仿佛能帶你穿越時空,親臨圖拉真廣場上人聲鼎沸的集市,或是感受君士坦丁堡城牆上守衛的凜冽寒風。他對羅馬共和製嚮帝製的轉變過程的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嚴謹,卻又充滿瞭敘事的力量。我特彆佩服他對細節的把控,比如對羅馬法係如何影響後世歐洲大陸法係的演變,他不是簡單羅列條文,而是通過具體的案例和人物的命運來闡釋其深層邏輯。讀到屋大維如何巧妙地架空元老院權力,建立元首製時,那種權謀的精妙讓人拍案叫絕。整本書的結構宏大而清晰,從早期意大利半島的城邦崛起,到地中海霸權的確立,再到“五賢帝”時代的鼎盛,直至晚期基督教的興起與西羅馬的衰亡,每一個階段的敘述都層次分明,論證有力。而且,書中配的地圖和插圖質量極高,對於理解領土擴張和軍事部署至關重要。這本書絕對是曆史愛好者案頭必備的珍品,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場關於權力、文明和人性的深刻對話。
評分最近在讀一本關於冷戰時期太空競賽的非虛構作品,它的敘事手法極其高超,完全像在讀一部諜戰驚悚小說。作者的筆觸非常銳利,尤其擅長描繪肯尼迪政府和赫魯曉夫陣營內部的決策過程,充滿瞭高風險的賭博和誤判。書中對阿波羅計劃與“東方一號”背後的技術競爭、資源傾斜以及政治壓力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戈林奬章獲得者謝爾蓋·科羅廖夫這個人物的側寫,他如何在斯大林時期的清洗中幸存,又如何背負著國傢榮耀,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推動蘇聯的航天事業,那種天纔與體製的博弈,簡直令人心悸。書中的每一章都以一個關鍵事件——比如古巴導彈危機期間對衛星情報的依賴,或者某次火箭發射失敗引發的政治風暴——作為引爆點,節奏感把握得恰到好處。它不僅僅是科技史,更是一部關於意識形態對抗下,人類探索欲望如何被異化和驅動的史詩。讀完後,你會對“冷戰”這個詞匯有瞭一個全新的、更具立體感的理解。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工業革命文獻有點望而卻步,覺得會很枯燥,但這本關注“煤灰與工人階級日常生活”的口述史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在場感”。作者深入挖掘瞭大量蒸汽機操作員、紡織女工甚至童工的訪談記錄,這些鮮活的、充滿地方口音和粗糲情感的第一手資料,將冰冷的統計數字變成瞭有血有肉的苦難與掙紮。我讀到那些關於“肺病”的描述時,那種窒息感仿佛穿透瞭紙麵直達心底,而工人階級在極端惡劣條件下如何通過酒吧、工會和教堂發展齣獨特的社群文化,又展現齣驚人的生命韌性。全書的語調不是控訴式的,而是帶著一種近乎冷靜的記錄,正是這種剋製,反而讓曆史的重量感更甚。它成功地將宏大的經濟變革,還原成瞭無數個傢庭在煙霧繚繞的工廠和狹小棚屋中的日常抉擇。這是一本讓人讀完後,很難再用“進步”二字輕易概括工業化進程的書。
評分我入手瞭一本關於中世紀歐洲修道院經濟模式的比較研究。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過多關注神學爭論,而是聚焦於修道院在土地管理、農業技術推廣以及手抄本製作和流通中的實際經濟行為。作者細緻地梳理瞭本篤會、熙篤會等不同修會如何根據地域差異和自身會規,發展齣截然不同的農耕和手工業模式,展示瞭它們在重塑地方經濟版圖中的核心作用。例如,熙篤會在沼澤地和貧瘠山地的開發,如何間接促進瞭歐洲某些區域的人口遷移和農業革新。書中對修道院圖書館作為知識和信息中心的描述也極具啓發性,它並非僅僅是宗教知識的保管所,更是當時最有效的“信息交換中心”。這本書的論證極其紮實,充斥著對各種中世紀拉丁文文獻的翻譯和引用,但行文卻保持瞭一種學者的審慎和清晰,使得即使是復雜的經濟模型也能被外行人理解。它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與世隔絕的宗教機構,實際上是推動中世紀社會緩慢前行的重要引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