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汉英翻译大词典 |
| 作者 | 吴文智;钱厚生 |
| 定价 | 128.00元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 ISBN | 9787544760461 |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初版名为《实用汉英翻译词典》,曾荣获第五届国家辞书奖。现经十五年不断扩容、反复修订,更名为《汉英翻译大词典》,既突出汉英翻译实践之重点,又兼顾第二汉语教学之刚需。收词以译法多变的普通词语为主,广收习语、成语及新词,兼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用语,共约7万条。译释以助升汉译英实际效果为导向,融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翻译学知识于一体,力求更为适用。所有词目均先标明词性,再给出相应译法。同一词目若有多种词性,则逐一列出,分别加以译释。精心选配实际译例,并专备不含对应词的活译、巧译,置于◇之后,以利拓宽译路,达意传神。增设“用法与辨析”栏目,简要介绍英语词语之细微区别及用法要点,以便译者正确选用。配有多种特色附录,与词典正文相辅相成,便于领略中国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重要信息。词典编排力求层次分明、版面清新、字体醒目、检索方便,尽可能让读者轻松查阅,一索即得。 |
| 作者简介 | |
| 吴文智,中国译协专家会员,中国译协理事,江苏省译协秘书长,从事翻译与翻译研究三十余年。2009年获得“江苏省建国六十年来外国语言文学与翻译研究成果”特别贡献奖。在《外语研究》、《上海翻译》等十余种公开报刊上发表译文、论文百余篇,在三十余家出版社出版过专著、著作、译著八十余部,总计四千余万字。所翻译《YOU:身体使用手册》系列书籍,为2006年以来的畅销书和常销书;所主编《实用汉英翻译词典》获第五届国家辞书奖二等奖;《别让医生杀了你》获2004年“全国大学版畅销书”二等奖。钱厚生,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编审,曾任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1957年出生,1982年获南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英语语言学硕士学位,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名誉研究员,牛津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已出版专著《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对比研究》等,译著《写意牡丹》(汉译英)等,双语辞典《英汉百科知识辞典》(副主编)、《实用汉英翻译词典》(第二主编)、《新英汉成语词典》(主编)、《汉英对照中国古代名言词典》(主编)等。发表论文《语料库建设与词典编纂》、《双语词典释义原则与问题》、《双语词典设计理念探微》、《语义分析与双语词典》、《语用分析与双语词典》、《人际修辞学论略》、《礼貌语言研究: 理论与方法》、《汉语礼貌语言手段说略》、《英语礼貌语言手段说略》等。 |
| 目录 | |
| 前言使用说明拼音检字表笔画检字表正文附录一 中国一级行政区划表附录二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附录三 二十四节气表附录四 天干地支表附录五 词牌、曲牌名简表附录六 中国法定假日和传统节日 |
| 编辑推荐 | |
| 《汉英翻译大词典》是历经数年独立研编的综合性翻译大词典,在汉英词典中鲜见地注入世界现当代双语词典编写中的新思维,以翻译工作者和英语学习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以自建语料库为支撑,在编纂、建构、功能和形式上均实现重大突破,以词汇诠释的性、实用性和规范性,为广大使用者提供真切的帮助。《汉英翻译大词典》既可以作为词典查阅,解决读者阅读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当作百科知识类读物阅读,让读者在随意的阅读中获得有用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整套辞书词条选择精当,解释清楚,例证明晰,文化及用法说明信息丰富,解说准确,详略得当。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我对词典这种东西,最看重的就是“实用性”和“查阅效率”。我不是学语言学的,我就是个需要用它来干活的普通用户,所以那些华而不实的修饰语或者过时的俚语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需要的是快、准、稳。我特别留意了那种设计上的小细节,比如字体排版,如果排得太密,或者索引做得不够人性化,我可能翻几页就烦躁了,最后还是会回到电子词典那里。我希望这本大部头能把版面设计得既紧凑又不失清晰度,比如清晰的词头标记、详尽的例句标注,最好能区分出不同学科下的专业用法。有时候同一个词,在物理学里的意思和在生物学里的意思可能天差地别,如果能把这些细微差别用简练的符号或标注区分出来,那简直是救命稻草。我更希望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罗列,而是能有点“人情味”的引导,让你在查词的过程中,潜意识里也能体会到语言的微妙之处。
评分我一直是个“纸质书”的忠实拥护者,尤其是在进行深度阅读或者需要长时间专注思考的时候。电子屏幕的蓝光和各种弹窗干扰太大了,而且电子词典给你的那种“无限”感,反而让人不好沉淀下来。一本厚重的实体书,放在书桌上,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我买它,也是想培养自己这种深入钻研的习惯。我希望翻开它的时候,能闻到那种新书特有的油墨和纸张混合的味道,那种踏实的触感是任何App都替代不了的。而且,实体书有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标记”和“批注”。我会在我认为特别重要的词条旁边画重点、写下自己的理解或者用法心得。日积月累下来,这本词典就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工具,而成了我个人学习轨迹的实物记录。这种个性化的互动,是数字产品很难给予的深度体验,我非常看重这份专属感。
评分这本精装的工具书,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一看就是下了血本的。我当时买它,主要是冲着“科学出版社”这个金字招牌去的,毕竟搞学术的都知道,他们家的出版物在严谨性上是没得说的,尤其是这种工具书,一个错别字或者一个翻译上的细微偏差,在专业领域都是可能造成大问题的。我平时工作会接触一些外文技术文档,有时候那些小词,你看着眼熟,但真要精确到那个语境里,就抓瞎了。市面上那种轻薄的小词典,看着花哨,但一查就发现很多冷僻词或者新出现的专业术语根本没有收录,或者给出的释义过于口语化,根本没法用在正式场合。我期待它能像一个老教授一样,既博学又稳重,能给我提供最可靠、最权威的参考,尤其是在那些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上,能有清晰、准确的对等表达,这样我才能安心地把翻译稿交出去。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觉到它的覆盖面之广,这比单纯追求词汇量更有价值,关键是质量。
评分作为一个对语言学习略有偏执的人,我对于“翻译大词典”的定义,从来不只是停留在词汇的简单对应上,它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的桥梁。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它如何处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达,比如习语、固定搭配,乃至是那些带有强烈文化背景色彩的词汇。很多时候,直译会让人啼笑皆非,而一个优秀的译者,需要的是一个能提供地道替代方案的助手。我希望这本词典在收录这些复杂表达时,不仅仅是给出几个生硬的对等短语,而是能提供足够多的、不同情境下的应用示例,让我能够判断出哪一种表达在当前的语境下最为贴切、最为自然。这涉及到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深层文化逻辑的理解,如果它能在这一点上做得出色,那它就超越了一本普通工具书的范畴,变成了一本提升我语言敏感度的“教练”。
评分我对工具书的耐心度其实是有限的,如果一本词典的“寿命”太短,比如过了几年专业术语就更新换代了,那投入的成本就有点不值当。我希望这本大词典在内容更新和维护上是有一个清晰规划的,尽管纸质书更新慢,但至少它收录的基础词汇和核心专业术语应该是“百年不朽”的。更重要的是,我关注它的编撰团队的权威性。科学出版社在这方面有信誉保障,这意味着它在收录和解释上,应该遵循的是学术界的最高标准,而不是迎合大众市场的流行度。我需要的不是那些新潮的、昙花一现的网络热词,而是那些在专业领域内被广泛认可和引用的标准译法。一本好的词典,应该像一把尺子,帮助我们将自己翻译的水准锚定在一个可靠的基准线上,而不是随着潮流漂移。所以,它的“恒久价值”是我非常看重的一个隐形指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