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谚语辞海
定价:368.00元
作者:马建东 温端政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326476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谚语是一种对行为规范和社会规律的哲理性的语言表达,是汉语语汇里产生很早、数量庞大的一个语类。它产生于口传时代,但它是人类进入更高文明阶段的一种表征,文献表明,我国早在夏禹之世便有谚语流传,《孟子·梁惠王下》:“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可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汉·赵岐注:“晏子道,夏禹之世民之谚语也。”记录了春秋历史的《左传》中也有大量引用谚语。千百年来,谚语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有相当高的普及率、使用率和传承率,以至“话无谚语难说,水无茶叶难喝”。的确,我国的谚语语言精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哲理性强,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谚语辞海》收录从西周典籍始见到今天仍活跃在语言生活中的古今谚语近60000条,并逐一详尽解释,总字数达300余万字,是名副其实的“谚语词典中的巨无霸”。在收条数量、释义通俗简明方面,更超过市面上一般的谚语工具书。
具体来说,《谚语辞海》的特点有:
一、收条尽可能齐全。既有见于历史典籍的文言谚语,也有流传在民间口头的一般谚语。既收自然谚语,包括生产谚、气象谚、风土谚、生活常识谚等,又收社会谚语,包括立身处世、社会实践、家国和谐等,系统反映谚语家族的历史宏观全貌。
二、突出谚语的知识性,优先收录思想性和科学性兼具的谚语。谚语饱含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是人们对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知识性很强;但囿于认识能力和思想观念,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浩如烟海的谚语中,本书优先收录兼具思想性和科学性的谚语。对于一些现在看来内容有局限性的谚语,释文中加上“旧指”“旧时认为”,表示某种程度的批判。
三、释义力求精准。因谚语通俗性、地域性强,内容涉及社会生活面广,加之语言结构紧缩性强,故释义难度很大。本书结合广泛查找书证和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释义,并对疑难条目进行多次反复讨论,力求释义尽可能、透彻。
“说话不在多和少,说到当处就是好”,希望广大读者能从《谚语辞海》中体会到汉语语言精妙的艺术感、强大的生命力,提升自我语言修养,也能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华,丰富和充实自我的人生。
内容提要
《谚语辞海》收录从西周典籍始见到今天仍活跃在语言生活中的古今谚语近60000条,并逐一详尽解释,总字数达300余万字,是名副其实的“谚语词典中的巨无霸”。
《谚语辞海》在收条方面,主条选用常见的形式,副条用“也作”表示。副条的首字与主条相同的,不另立目;首字和主条不同的副条另立目。在释义方面,主条释义一般含“分注”和“通释”两项,先分注后通释。“分注”即解释语目中的疑难字、词,其中有难字或易读错的字,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如无疑难字、词,则从略。“通释”即解释语目的整体意义。有引申义、比喻义的,重点说明引申义或比喻义。不止一个义项的,加以说明。有出处或典故的,适当引例和说明。另立目的副条不再释义,注明“见‘×××’(主条)”。语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查检方便。
综合来说,《谚语辞海》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容纳了丰富的内容,而且处理得科学准确、简明扼要,超出市面上一般谚语工具书不少,应当是中小学师生、语言文字工作者、翻译工作者、谚语爱好者研究者常备常用的谚语工具书。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马建东,现任天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4部,有2部分别获甘肃省社科二等奖、甘肃省高教社科三等奖;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
温端政,现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语言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山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数十年来致力于汉语方言与汉语语汇学研究,成果丰硕。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本《谚语辞海》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窗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收录和释义上的严谨态度,那些看似简单朴实的谚语,经过他们的梳理和阐释,立刻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比如,关于“天道酬勤”的条目下,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追溯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应用场景,甚至还穿插了与之相关的古代典故和名人轶事,读来让人感觉知识的链条环环相扣,非常立体。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写一篇关于传统美德的演讲稿,我查阅了其中关于“诚信”的章节,结果意外发现了十几个不同地域、不同侧重点的表达方式,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诚信体系。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用心,字体大小适中,检索系统清晰明了,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书籍的读者,也能很快找到所需内容,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晦涩。我甚至开始尝试在日常交流中巧妙地运用其中一些古老却富有哲理的表达,效果出奇地好,听起来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生活气息,身边的人都说我说话变得更有韵味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书本本身的重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直观的感受是“沉静的力量”。在这个信息爆炸、短视频占据注意力的时代,《谚语辞海》要求你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字背后的重量。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快速的答案,而在于提供深刻的反思。我个人的使用习惯是将它放在书房里一个固定的角落,每当感到思路卡壳或者情绪浮躁时,我就会随意翻开一页。通常,随机出现的一条谚语,总能像一剂清凉散一样,迅速平复内心的喧嚣。比如,有一次我为一个小小的职场失误耿耿于怀,无意间翻到了“疾风知劲草”这一条,瞬间就释然了。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把几千年来人类面对各种困境、得失、喜悦时的经验总结成了精悍的短语,它们如同精神的锚点,帮助我们在波涛汹涌的生活中保持稳定。它不仅仅是记录者,更像是一位精神导师,以最朴素的语言,传授着最深刻的生存智慧,读完后,你会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被重新梳理和加固了一遍。
评分我是一个对语言细节有偏执追求的人,总觉得一个民族的灵魂藏在它的日常表达里,而谚语正是这种日常表达中最精华的部分。《谚语辞海》在这方面的表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发现这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下了血本去搜集那些散佚在民间、快要失传的方言谚语。很多我只依稀听祖辈提起过的老话,竟然都在里面找到了精准的记载和出处考证。这不仅仅是文字的收集,更像是一场对“失落的民间口述史”的抢救性工作。每一次找到一个失传的表达,我都有一种“文物重见天日”的激动。而且,它对谚语的地域性标注非常清晰,这一点对于研究中国方言文化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比如,对比了川渝地区和江淮地区关于“勤劳致富”的表达差异,那种微妙的语气和侧重点的偏向,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哲学和价值排序。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抢救价值是并重的,它为我们理解“中国之大,方言之丰”提供了最坚实的文本支撑,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中文系的研究生和热爱民间文学的朋友们。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厚厚的《谚语辞海》时,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不会过于陈旧或者过于学术化,毕竟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谁还有时间去细嚼慢咽这些老古董呢?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展现了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而且这些智慧与当下生活的关联性是惊人的。举个例子,书中收录的关于“居安思危”的谚语,在阅读当前国际形势的新闻时,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感和警醒作用,它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经过无数代人生活经验验证的真理结晶。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矛盾性谚语的处理方式,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放在一起对比分析,作者并没有强行调和它们,而是深入探讨了各自适用的语境和价值取向,这种辩证的视角极其深刻,让人明白生活中的选择往往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时与不适时。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沉默的智者,在你困惑时,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参照系,让你能够跳出眼前的狭隘视角,去审视问题的本质。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也让我对“传统”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我买过很多关于传统文化和成语典故的书籍,但《谚语辞海》在“实用性”和“广博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很多辞书为了追求收录数量而牺牲了解释的深度,或者为了追求深度而使得解释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的释义部分既提供了字面上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使用场景分析”。这意味着,它不仅告诉你一个谚语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什么时候应该用,在什么情境下用效果最好,甚至还列举了在现代语境下如何“活化”运用这些古老表达的范例。这对于希望提升日常沟通质量和文采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用它来指导孩子学习中文表达,也用来丰富自己的工作汇报,效果都是立竿见影的。它真正做到了“去古板化”,让这些沉睡的智慧重新融入了现代生活,成为我们日常语言工具箱里最锋利的那几把“瑞士军刀”。它需要的不是被束之高阁,而是被时时翻阅,时时应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