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東北抗日聯軍 參考資料
定價:73.00元
作者: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齣版社:中國人民解放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657055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的《東北抗日聯軍參考資料(精)/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收錄瞭友方和敵方與東北抗日聯軍以及東北抗日武裝鬥爭有關的文電資料86件,包括義勇軍將領和進步社團人士有關東北抗日聯軍的文電*述、日本關東軍及僞滿當局對東北抗日聯軍的軍事“討伐”與“治安肅正”文電和日僞關於東北抗日聯軍活動的*述與迴憶。
目錄
參考資料一、義勇軍將領和進步社團人士有關東北抗日聯軍的文電著述 《申報》報道東北間島抗日現狀 (1934年1月3日) 遠東社記者關於東北情況對李延祿的采訪報道 (1934年1月9日) 《申報》報道東北義勇軍仍在苦鬥中 (1934年5月28日) 近東北抗戰情報 (1938年1月) 東北抗日聯軍的成立與現狀 (1938年) 東北抗日聯軍的政治綱領、組織及戰術 (1938年) 東北抗日聯軍與僞軍士兵 (1938年) 李杜關於九一八事變後日僞在東北舉行大檢查情況給 的報告(1939年8月25日) 李杜關於東北抗日情形給的報告 (1939年8月28日) 李杜關於楊靖宇被射殺及趙尚誌等部活動情況給國民黨國防高 委員會的報告(1941年3月14日) 李杜關於東北抗日聯軍各軍戰鬥情形給國民黨軍令部的報告 (1941年3月18日) 李杜關於楊靖宇、王德泰、李學福等部活動情況給國民黨軍令部 的報告(1941年4月2日) 李杜關於東北抗日武裝活動情況給國民黨軍令部的報告 (1941年4月19日) 李杜關於東北抗日聯軍對日僞作戰情況給的報告 (1941年5月20日) 李杜關於東北抗日聯軍活動等情況給國民黨軍令部的報告 (1941年6月16日) 七年來東北同胞的奮鬥 抗戰二年來的東北抗日聯軍 全麵抗戰中的東北抗日聯軍 李延祿軍長會見記 東北抗日聯軍軍的艱苦奮戰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奮鬥史 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奮鬥史 趙尚誌論遊擊戰術二、日本關東軍及僞滿當局對東北抗日聯軍的軍事“討伐”與“治 安肅正”文電 日本關東軍參謀部關於黨開展抗日宣傳策動跡象的情報(節錄) (1931年9月29日) 日本駐間島總領事岡田兼關於延琿地方黨運動情形給啓彬殿 的函件(1932年7月)三、日僞關於東北抗日聯軍活動的著述與迴憶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有種曆史的厚重感,那種泛黃的紙張和樸實的封麵,讓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它承載的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我原以為這種專門的史料匯編會像教科書一樣枯燥乏味,但翻開後發現,它更像是一扇通往那個烽火連天年代的窗口。雖然我是在很多年後纔接觸到這些記錄,但那些電報、命令、戰地日誌的片段,依然能激發齣強烈的代入感。我特彆關注的是其中關於後勤保障的那部分內容,想象著在極端嚴酷的東北環境下,一支軍隊如何維持作戰能力,這背後隱藏的組織智慧和人民的巨大犧牲是任何宏大敘事都難以完全涵蓋的。比如某次突圍行動的記載,詳細到彈藥消耗和傷員轉移的路綫規劃,那種細緻入微的記錄,遠比官方的概述要真實和震撼得多。它不是在歌頌勝利,而是在冷靜地陳述“如何存在”的艱難過程,這對於理解抗聯的戰略韌性至關重要。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和曆史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去觸摸那些被時間磨平的棱角,感受那個時代最原始、最堅韌的脈搏。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産生一種對信息獲取難度的深刻體會。很多材料似乎是經過瞭多次轉錄和翻譯,其中的術語、地名甚至人名都存在多種不同的錶述方式,這無疑給現代研究者設置瞭不小的障礙。但恰恰是這種“不完美”,讓我對史料的形成過程有瞭更深的理解:在戰時和後來的復雜政治環境中,信息的準確性和一緻性是如何被犧牲的。比如,對某個根據地名稱的幾次變更記錄,其實摺射齣的是敵我雙方對該區域控製權的拉鋸與爭奪。這本書匯集的材料,就好比一個多棱鏡,從不同角度摺射齣同一個曆史事件的側麵。我感覺自己不像是在讀一本“書”,更像是在一個巨大的曆史數據庫中進行深度挖掘,每找到一個關鍵的交叉驗證點,都伴隨著巨大的成就感。它要求讀者有極大的耐心和批判性思維,去梳理這些交織在一起的綫索。
評分對於長期關注東北抗日曆史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彌補瞭許多已齣版物中因篇幅限製或政治考量而被省略的“側翼信息”。它沒有過分強調某一兩位英雄人物的光環,而是將筆墨更多地放在瞭基層指揮官的決策和普通戰士的日常運作上。我尤其留意瞭關於物資互濟和外部聯絡的記載,這部分資料揭示瞭抗聯在國際主義和民族解放鬥爭中的多重定位。例如,一些涉及跨界活動的記錄,雖然零碎,但勾勒齣瞭一個更為復雜的區域戰略圖景,遠超傳統上“孤軍奮戰”的刻闆印象。這份資料集的作用,在於提供一種“顆粒度”極細的視角,讓宏大的曆史敘事得以在微觀層麵上得到紮實的支撐和印證。它更像是一份厚重的“施工圖紙”,而不是最終呈現的華麗建築,對於真正想鑽研細節的人來說,這是無價之寶。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碎片化”敘事反而帶來瞭一種強烈的真實感和衝擊力。它不是按照時間軸綫或者某個重大戰役來組織,而是像一個巨大的檔案庫被隨機打開,各種不同來源的材料——繳獲文件、審訊筆錄、秘密電訊——相互穿插,要求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纔能將其拼湊起來。我花瞭不少時間去核對一些模糊的日期和地點,但這過程本身就成瞭一種主動的學習體驗。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內部溝通和情報戰的部分,展現齣的信息不對稱和高壓下的決策過程,令人深思。這絕不是那種“高屋建瓴”的總結性論著,它更像是對“現場”的原始記錄的忠實呈現,充滿瞭語焉不詳的細節和留白的解讀空間。對我而言,它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更多更深刻的問題。讀完後,你會明白曆史研究的價值,就在於挖掘這些不那麼“完美”的、充滿矛盾和掙紮的原始素材,因為它們纔是構成曆史肌理的最基本縴維。
評分這份參考資料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瞭一個連貫的故事綫,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視角轉換”的工具。我過去閱讀的許多抗戰史,往往聚焦於正麵戰場或較大規模的戰役,對於在敵後深山老林中進行的遊擊戰爭,細節往往是模糊的。這本書則將焦點極端地收縮,聚焦於東北抗聯在極端孤立狀態下的生存與鬥爭。其中對敵僞“治安強化運動”的反應記錄,尤其引人注目。它側麵反映瞭日僞集團在“清剿”策略上的不斷調整和升級,同時也反襯齣抗聯在戰術層麵必須不斷進化纔能避免被徹底消滅的殘酷現實。我可以想象,那些撰寫這些原始報告的人,很可能是在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用最有限的資源來記錄這些事件。這種文獻的“粗糲感”和信息密度,使得任何想研究那個特定區域、特定時期軍事鬥爭的學者,都無法繞開這份寶貴的資料。它提供的是細節支撐,而不是空泛的結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