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彷彿定格的龐貝廢墟中,我們與古人一同呼吸;在貢多拉船夫的歌聲伴隨下,我們聽見威尼斯的短暫與永恆;在羅馬那沃納廣場的四河噴泉裡,我們看見貝尼尼不服輸的身影……
義大利,一個承載著羅馬帝國歷史榮耀的國度,究竟有什麼樣傑齣的藝術錶現?一個天性浪漫開朗的拉丁民族,為何能在看似漫不經心中,隨處展現不凡的藝術天份與品味?
本書精心設計的這趟義大利藝術旅程,從「視覺藝術」與「建築」的角度齣發,帶你深刻體驗這隻南歐長靴的傳統與現代。
視覺藝術篇:作者謝鴻均以其藝術創作與研究的背景,及近年來在義大利的旅行經驗,藉著跨越歷史的反思步伐,來切入幾個城邦的人文與藝術,不論是古典主義的發展或當代藝術的展演,皆能為讀者帶來煥然一新的觀賞角度。
建築篇:作者徐明鬆以建築專業背景與在義大利多年的生活經驗,從混雜、多元的威尼斯開始,走過繁花盛開的翡冷翠,最後通嚮永恆的羅馬,試著將個人的體驗形諸筆墨,為喜愛建築的讀者進行一場平麵導覽。如果還是不夠過癮,就請你按圖索驥展開實地的義大利藝術旅行吧!
謝鴻均
畢業於師大美術學係西畫組、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藝術創作碩士、美國紐約大學(NYU)藝術創作博士。現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係暨美勞教育研究所專任教授,緻力於創作、研究與教學。著有《原好》(2006)、《陰性.酷語》(2003)及翻譯作品《遊擊女孩床頭版西洋藝術史》(2000)、《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閤譯) (1998),並於雜誌期刊撰文二十餘篇。
在教學研究的同時,亦曾舉辦多次個展如下:《原好》(2006,伊通公園)、《陰性空間》 (2005,交大藝術中心)、《紐帶》(2003,新樂園藝術空間)、《齣走》(2002,靜宜大學藝術中心)、《純種》(2001,新樂園藝術空間)、《行篇》(2000, 得望公所)、《2000解剖圖》(1998,東海藝術中心)、《寓言式的溝通》(1995,國立臺灣美術館)等。
徐明鬆
銘傳大學建築係專任講師、建築評論與策展人。畢業於威尼斯建築學院,在歐洲浸淫近十年,義大利改戀瞭他的價值觀,還提供瞭一個全麵養成的大環境,他揭示瞭創作來自生活,生命有多少厚度,創作就有多少重量的珍貴事實。從知道那一刻的開始,作者就試著放鬆步伐。迴歸生活,用心感受來自生活的一切。「迴國,下瞭飛機,踏上電扶梯,差點摔齣去」,他知道他已遠離瞭義大利,這個比較快的節奏纔是他的國傢。在臺灣,迴學校教書,寫文章討論建築與都市「時事」,不過這裡的確比義大利緊張許多。放鬆吧!匆忙的社會。聽點音樂、讀點書、漫畫、灑掃庭園、享受美食,相信頭腦會變得更澄明,社會變得更美好。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避開瞭傳統藝術史書籍那種教科書式的編年體敘述,而是采用瞭一種更具“沉浸感”的導覽模式。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誰在何時創作瞭什麼”,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當地嚮導,帶著你穿梭於羅馬的古老巷陌、佛羅倫薩的狹窄街道,以及威尼斯水巷的波光粼粼之間。作者的文筆極其生動,充滿瞭個人化的觀察和細膩的情感捕捉。比如,在描述一座宏偉的教堂內部時,他不會僅僅停留在描述穹頂的尺寸和壁畫的題材,而是會著墨於陽光如何透過彩色玻璃在地麵上投下斑駁的光點,以及置身其中時那種令人屏息的敬畏感。這種“在場感”是閱讀體驗中最為寶貴的財富。更妙的是,作者總能找到一些非常接地氣的切入點來解讀那些高深的藝術理論,將復雜的構圖原理、透視技法,通過日常生活的經驗進行類比,讓抽象的概念瞬間變得具象可感,使得我對那些曾經望而生畏的藝術術語産生瞭全新的理解和興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帶著點復古又透著現代感的排版,特彆是“義大利,這玩藝!”這幾個字的處理,字體的粗細變化和留白把握得恰到鞦毫,仿佛在邀請你走入一個充滿驚喜的未知領域。內頁的紙張觸感非常舒適,不是那種廉價的反光紙,而是帶有細膩紋理的啞光質感,使得那些原本就色彩豐富的圖像——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細節,還是巴洛剋式建築的宏偉麯綫——在視覺上更加沉穩、耐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通常會插入一些手繪的速寫草圖或者旅行中的隨筆片段,這些小插麯有效地打斷瞭純粹的知識灌輸,讓閱讀過程像是在和一個博學的旅伴並肩而行,他時不時地指嚮窗外,告訴你“看,那邊的光影處理得多妙”。這種敘事上的張弛有度,讓原本可能顯得沉悶的藝術史知識變得鮮活起來,即便是對藝術史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被這種精心營造的氛圍所吸引,願意停下來細細品味每一頁的內容。整體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評分對於一個長期以來對歐洲建築和雕塑心存敬畏,卻又苦於缺乏係統性入門引導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座及時的燈塔。它的知識密度雖然高,但絕不是那種堆砌術語的“炫技之作”。作者在介紹每一位大師的作品時,總會清晰地勾勒齣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主要的創作動機,這種“語境化”的處理非常到位。例如,在討論某位雕塑傢的作品時,他會先鋪墊當時社會對“完美人體”的哲學思辨,然後纔深入到肌肉綫條和動態平衡的細節分析中去,使得作品的意義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地鑲嵌在瞭曆史的肌理之中。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材料性”的探討,作者對於大理石的冷峻質地、青銅的氧化色澤,以及不同地區特有的石材如何影響瞭當地建築的風格走嚮,都有著獨到且深入的見解。這讓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宏偉的結構,不再僅僅是“高大”或“華麗”,而是開始理解它們如何與自然元素進行著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成功地消解瞭“高雅藝術”與普通人之間的那道無形的牆。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平易近人,沒有居高臨下的學究氣,更像是與一個對生活充滿好奇心的朋友分享他在意大利旅行時的所見所感。他擅長用現代化的思維去解構那些古典的審美標準,用當下的語境去解讀古老的寓言。比如,當他介紹某種中世紀的市政廳建築時,他會將其功能和布局與現代的辦公樓進行有趣的類比,讓讀者立刻明白其社會學意義。此外,書中穿插的一些關於意大利人生活美學的小片段,比如對咖啡館的布局、廣場上人們的日常活動,這些生活化的觀察極大地豐富瞭藝術品背後的文化土壤,讓我意識到藝術並非懸浮於真空中的精英産物,而是深深植根於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係之中。讀完後,我不僅對藝術史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更對意大利這個國傢和那裏的人們産生瞭強烈的親近感和探索欲。
評分這本書的編輯和排版團隊無疑也是功不可沒的,他們對於視覺元素的運用達到瞭近乎苛刻的專業水準。這不是一本隨便拼湊圖片的畫冊,每一張插圖的選擇和位置都經過瞭深思熟慮。作者經常會在同一頁麵上,並置兩件風格迥異但主題相似的作品——比如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和拉斐爾的畫作——以便讀者可以即時進行視覺上的比較和對比,這種“圖文對位”的設計極大地提升瞭學習效率。更讓人驚喜的是,書中收錄瞭大量高清的細節局部圖,這些近景特寫往往能揭示齣人眼在實際參觀中容易忽略的匠心獨運之處,比如顔料堆疊的層次感,或是石膏打磨的微小痕跡。這種由遠及近,再聚焦到微觀的閱讀路徑,極大地滿足瞭視覺強迫癥讀者的需求,讓我仿佛擁有瞭一颱可以隨時放大和聚焦的“虛擬顯微鏡”,得以窺見那些塵封在曆史角落裏的創作秘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