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 | 作者 | 孔誥烽(Ho-fung Hung) |
| 定價 | 48.00元 | 齣版社 | 中信齣版社 |
| ISBN | 9787508665870 | 齣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崛起正在試圖改變現有的全球秩序。然而,如同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傢一樣,中國現在置身於一種以自由貿易和美國控製為特點的全球秩序中。作者孔誥烽通過曆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的前沿分析,詳盡地論述瞭各種利益競爭和經濟現實,從而緩解瞭所謂的正在阻礙整個全球南部增長的“中國霸權夢”這一論調。 孔誥烽還在書中重點討論瞭四個常識性的概念錯誤:中國作為另外一種經濟增長模式將會破壞正統觀念;中國強烈地改變瞭東方和西方的權利關係;中國有能力替代美國成為全球霸權;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發展將能恢復全世界的財富。 本書提齣中國的發展需要依靠現有的國際秩序,中國精英們的利益也在維係這些聯係。未來中國雖然在觀念上會變得更加堅定和自信,但在能力上仍然顯得有限。 |
| 作者簡介 | |
| 孔誥烽(Ho-fung Hung),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社會學副教授,主要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公民抗議和民族主義。 著有《中國特色的抗議:明清時期的、騷亂與請願》和《浮誇中華﹕大國雄起與香港主體的前世今生》,編有《中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的轉型》。 曾在《美國社會學期刊》《發展與變化》《新左派評論》《國際政治經濟評論》《亞洲調查》等多傢學術期刊發錶論文。 他獲得過美國社會學協會頒發的五項著作奬,他有關全球經濟危機與中國齣口導嚮發展的研究,被翻譯成六國語言發錶,並獲蘇黎世世界社會基金會論文奬。 |
| 目錄 | |
| 目錄 前言 引言“中國熱” 部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起源 章資本主義誕生之前的商業市場(1650~1850年) 第2章中國的原始積纍時期(1850~1980年) 第3章資本的繁榮(1980~2008年) 第二部分中國崛起的全球效應 第4章中國對其他發展中國傢的帶動效應 第5章“後美國”世界的形成 第6章全球危機 “中國熱”之後 中國政治和經濟發展大事記 注釋 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在中國快速發展日益引起西方國傢重視和警惕的背景下,本書著重分析瞭對“中國熱”的常見誤解,客觀地評價瞭“中國熱”對世界的積極影響和價值,從某種程度上是對“中國威脅論”的一種否定。 同時介紹瞭中國崛起對南半球國傢的影響,對舊有的政治經濟秩序的衝擊,以及崛起背後的問題,較為客觀地闡述瞭中國不會統治世界的緣由就是自身實力有所局限,以及中國對現有世界秩序的依賴和維護。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挑戰性的,因為它迫使你不斷地與自己固有的認知進行辯論。作者似乎有一種“反直覺”的敘事天賦,當你以為他要轉嚮某個主流觀點時,他總能用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側麵證據將其推翻。特彆是關於內部治理成本與外部擴張意願之間的動態平衡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它沒有迴避內部的矛盾和張力,而是將這些視為係統運作的一部分,而不是簡單的“缺陷”。我感覺作者像是坐在一個高高的瞭望塔上,俯瞰著曆史的長河,對人類文明的周期性律動有著一種近乎宿命論的理解,但這種宿命論並非消極的,而是充滿瞭一種對現實的深刻敬畏。對於熱衷於國際關係理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與其說是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篇精妙的散文,夾雜著曆史學傢的厚重和經濟學傢的精確。開篇對於“何為統治”的定義就頗具啓發性,它將傳統的軍事或經濟霸權概念,提升到瞭“範式確立者”的高度。我常常在閱讀時想象作者在案頭堆滿瞭來自不同文明和時代的典籍,然後他耐心地將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碎片拼湊起來,形成瞭一幅既宏大又充滿個人洞察的圖景。其中關於技術創新路徑依賴的分析尤為精彩,它揭示瞭曆史慣性是如何微妙地影響未來走嚮的,那種“結構性鎖定”的概念,讓人對未來十年的科技競賽有瞭更深一層的憂慮與期待。它不是在預測,而是在推演各種可能性的邊界條件,非常引人入勝。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沒有用那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來處理國際事務。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可能性管理”的哲學著作。作者對“軟力量”的定義,遠比我們通常理解的文化輸齣要豐富和復雜,它包含瞭法律框架的嵌入、教育標準的輸齣,甚至是對“時間感”的塑造。書中關於曆史機遇窗口期的論述,那種轉瞬即逝、稍縱即逝的緊迫感,讓人感到一絲寒意。它讓我們明白,成為世界的主導者,需要的不僅是資源和意誌,更需要一種罕見的、曆史給予的“時間窗口”,而這個窗口一旦關閉,後續的努力成本將呈指數級上升。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綿長而迴味的,它讓你在閤上書頁後,仍舊能感受到思想的慣性在持續運轉。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極其獨特,它沒有落入那種宏大敘事或者簡單的“衰落論”陷阱,而是深入剖析瞭驅動一個國傢走嚮全球主導地位的復雜變量,並對照現實進行瞭精妙的解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中國特色”問題時的那種剋製與犀利,它不是一味地贊頌或貶低,而是像一個冷靜的外科醫生,用解剖刀精準地分離齣結構性的製約因素。尤其是在談及文化軟實力與製度適應性時,作者的論證邏輯鏈條非常紮實,引用瞭大量跨學科的研究成果,讓人不得不承認,現代世界格局的塑造權,遠比想象中更加分散和難以集中。讀完後,你不會得到一個斬釘截鐵的“是”或“否”,而是會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分析框架,去審視當前所有的地緣政治動態。這是一種思維方式上的升級,遠超一般時政評論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並不在於它給齣瞭一個明確的結論,而在於它係統性地拆解瞭“中心”與“邊緣”的概念。作者對全球化進程中非對稱信息流動的描繪,極其到位,它展示瞭如何通過文化和標準的製定權來實現一種更為高級的控製形式。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翻查瞭作者引用的那些冷門的曆史文獻,每一次迴溯都印證瞭作者論點的小心翼翼和深思熟慮。書中關於“身份政治”在國際競爭中的角色分析,尤其值得稱道,它跳齣瞭狹隘的民族主義敘事,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全球意識形態競爭的框架下進行考察。這使得全書的基調顯得尤為超脫和高遠,完全避免瞭當下評論中常見的急躁與情緒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