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祖文录 杨承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67570887

杨承祖文录 杨承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6757088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杨承祖
  • 文录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学史
  • 文学研究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567570887
  • 学术著作
  • 文学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70887
商品编码:2997756342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杨承祖文录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67570887
定价:188 元 本店价:150.4 元
折扣:【80】 节省:37.6 元
分类:  →  
货号:1723842
图书简介 本书为台湾老辈学者杨承祖教授的学术论文集,收录唐代文学与作家研究论文《论唐代文学复古的诗文异趋》《由天宝之乱论文人的运遇操持》《历史人物戏剧变形的反思》等26篇,其他文学研究论文《闲适诗初论》《从<五君咏>论赞贤诗组》《诗经正变说解蔽》等13篇,附录《周勋初教授<诗仙李白之谜>序》等11篇。", 作者简介 杨承祖(1929—),湖北武昌(今武汉市武昌区)人。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1953年本科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1959年获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文学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台北第一女中、淡江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和台湾大学等学校。著有《张九龄年谱》(台湾大学文学院1964年版)、《元结研究》(1955年撰,台湾“国立”编译馆2002年版)等。",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汉唐史学新探:从制度变迁到思想流变 作者: 王建国 出版社: 世纪文华出版社 ISBN: 9787567570894 ---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著名历史学家王建国教授近二十年来在汉唐史研究领域中具有开创性的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聚焦于汉代国家形态的重塑、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唐代帝国秩序的维系与内生性矛盾。 王教授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常见的断代史叙事窠臼,转而采用“微观切片”与“宏观结构”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他不仅深入考辨了如郡县制改革、察举制度的实际运作细节,更着眼于士族阶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权力基础与文化认同的演变轨迹。本书尤其对“门第”与“才学”在魏晋政治生活中的复杂互动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揭示了士人精英群体在乱世中如何通过文化资本来巩固其社会地位,并探讨了这种精英固化对隋唐官僚体系建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汉代帝国构建的制度逻辑(约450字) 第一章:盐铁官营与中央集权的张力 本章以司马迁《史记》《汉书》中的财政记载为核心文本,辅以出土的居延汉简、放马滩秦简等第一手资料,对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盐铁官营政策进行了再评估。作者认为,盐铁官营并非仅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单一举措,更是汉代中央政府试图将经济权力从地方豪强手中系统性收归的政治工程。通过对地方盐铁官署人员的任免模式和税收数据(尽管残缺不全)的交叉比对,王教授指出,这一政策在初期有效加强了中央对资源配置的控制,但也因官僚体系的逐级腐败和地方势力的暗中抵制,使其效果远未达到理论预期。这种“中央意图”与“地方实施”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构成了西汉后期政治动荡的潜在经济基础。 第二章:乡官与郡吏的权力边界:以《汉令》为中心 通过对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汉代法令文书的细致解读,本章重点考察了汉代地方行政体系中“乡”这一基础单位的实际自治程度。研究表明,郡县长官(如县令、长)的权力并非如教科书描述的那般绝对,乡里的“三老”“啬夫”在执行教化、管理户籍和征发劳役方面,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裁量权。这种半自主性源于朝廷对基层社会治理成本的考虑,也是汉代“德治”理念在行政实践中的一种折射。作者通过分析特定案例中郡吏对乡官的干预频率和干预方式,勾勒出一条动态变化的权力边界线,揭示了地方治理的复杂性。 第二部分:魏晋士族的文化霸权与权力基础(约550字) 第三章:九品中正制的运作迷思:从“评议”到“世袭” 长期以来,九品中正制被视为导致士族门阀政治的直接制度诱因。本书挑战了这种线性的因果关系。王教授通过对《晋书·选举志》记载的细致辨析,结合同期人物传记中的“乡望”描述,论证了中正官在评定时,其客观评价的权重被迅速边缘化。真正的核心在于“望”——即家族在地方的传统声望和文化积累。此“望”的形成,是经过数代积累的土地兼并、教育资源垄断和对特定儒家经典的解释权独占的结果。因此,九品中正制更像是为已经形成的文化霸权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合法性外衣”,而非权力产生的源头。 第四章:玄言与名教的冲突与调和:士人精神世界的考察 本章将研究视角转向士人的思想世界。魏晋时期,玄学(玄言)的兴起是对东汉以来经学僵化的一种消极抵抗,但它并未完全脱离社会政治结构。作者分析了竹林七贤、王弼、何晏等人的思想实践,指出玄言的流行,实际上是士人精英在政治上受压制(如曹魏时期的党锢之祸阴影未散)背景下,寻求精神自由和超脱的表达方式。然而,当涉及到具体的政治参与(如司马氏篡权或南渡后的对异族政权的效忠选择)时,他们又迅速回归到儒家的“名教”框架。这种在“名教”与“玄言”之间的来回摆荡,体现了乱世中精英阶层在道义责任与生存需求之间的艰难权衡。 第五章:寒人阶层的崛起:隋唐官僚制的前奏 关注点转向那些未能进入传统士族门阀的“寒人”群体。通过隋唐时期选拔制度中对“才干”和“行实”的强调,本书论述了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及其配套的律令体系,为“布衣英雄”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这些寒人往往是具备实用知识(如律法、水利、军事组织)的技术官僚。他们的崛起,标志着魏晋时期以血缘和文化声望为核心的权力基础开始松动,为唐代科举制度最终取代九品中正制奠定了必要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第三部分:唐代帝国秩序的内在矛盾与外溢效应(约500字) 第六章:租庸调制的再解析:以北方边疆为中心 本书对唐前期经济史的考察侧重于制度的实际执行效率。通过对《唐六典》中赋役部门的职权划分,并结合对河陇地区户籍资料的间接推断,作者认为唐初的“租庸调”制度在帝国核心区能够维持相对稳定,但在远离长安的北方边疆地区,由于军事屯田(府兵制)的特性,税负的结构性压力更为突出。府兵的“自给自足”模式,在和平时期转变为沉重的家庭负担,而非国家恩惠,这为安史之乱前后兵农分离趋势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第七章:三省六部制的效率与权力制衡 唐代政治体制的成熟,体现在其精密的决策分权机制——三省六部制。本章通过分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职权交错点,特别是门下省的“封驳权”,阐释了唐代皇帝权力受到制度性制约的深度。作者通过对比唐前期和后期的政令下达速度与驳复频率,展示了这一制衡机制在不同君主统治下的运行弹性。在盛唐时期,制衡有效保障了决策的周密性;而在中晚唐,该机制的僵化有时反而成为政治效率低下的原因,尤其是在皇帝与权臣交替执政时。 第八章:藩镇割据的制度基因:从节度使的军事授权到地方化的权力垄断 本书的终结部分聚焦于唐代中期帝国秩序的瓦解。作者强调,藩镇的形成并非单纯的“地方坐大”,而是中央政府在边疆军事压力下,自愿授予节度使过大权力(集军、民、财权于一身)的结果。这种授权在对外战争中是高效的,但在和平时期,节度使拥有独立的税收和兵源调动权,使得中央对边疆的财政控制力归零。这种制度基因的“内生性”,比任何外部的挑战都更深刻地解释了唐帝国后期的政治碎片化趋势。本书最终强调,汉唐之治的兴衰,始终围绕着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成本、精英权力基础与国家行政需求的复杂博弈展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本书在文献整理方面的“匠人精神”。在翻阅过程中,我多次发现一些以往在其他零散资料中见到过的片段,在这里得到了最权威、最完整、且经过仔细考证的版本。这种“汇流成海”式的整理工作,无疑是耗费了巨大心血的,它极大地节省了研究者在不同档案、不同孤本之间来回奔波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套高效的“工具书”。每一条校勘记、每一次引文的出处标注,都像是一张细密的网,将杨承祖先生的学术足迹牢牢地固定在了历史坐标系上。这种对学术规范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在图书馆或研究室的书架上,必然占据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任何严肃的中国思想史或地方史研究者都无法绕开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

阅读《杨承祖文录》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文字,不如说是在“品”一种沉淀下来的智慧。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堪称一绝,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清晰易读性,又保持了古籍应有的风范,不同篇章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是作者的思路在纸面上缓缓展开,毫无滞涩感。最让我称道的是,在一些关键的学术段落旁,编者似乎精心留出了足够的空白或注释区域,这对于进行深入的文本比对和批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为后学者着想的细致入微。每一次合上书本,指尖轻触着书页边缘留下的墨迹感,都会引发我对其中某些论断的再次回味,那种思绪被引领着去探究更深层次历史背景的冲动是难以言喻的。这本书的物理存在本身,就是一座小型图书馆,它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环境,让人能够暂时抽离现代的喧嚣,完全沉浸在杨承祖先生的思维世界中。

评分

从内容结构上来说,这套文录的编排逻辑无疑是深思熟虑过的,它显然不是简单的年代堆砌,而是遵循着某种内在的学术脉络进行组织的。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某些篇章的衔接略显跳跃,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便会逐渐领悟到其中隐藏的递进关系,从早期的观点萌芽到后期的成熟体系,作者的学术思想仿佛在书页间自行构建起了一个清晰的“时间轴”和“思想树”。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地方志、私人信札和未刊稿件的收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杨承祖先生作为学者和个人形象的立体认知,不再是刻板的“书本形象”,而是有血有肉的知识分子群像的一员。这种全景式的展现,对于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走向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打开了一个多维度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复杂时代的侧影,其史料价值之高,不言而喻。

评分

与其他一些旨在普及的文集相比,《杨承祖文录》给我的感觉是纯粹且严肃的,它没有过多迎合大众阅读习惯的痕迹,这反而是一种令人安心的保证。这种“不妥协”的态度,使得读者必须调动起自身的学术素养去理解和消化其中的论点,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锻炼和提升。我注意到,在处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时,编者采用了极为审慎的文本呈现方式,既保留了原始的文本风貌,又通过严谨的校注保证了学术的准确性。这种对史料本真的尊重,让这本书成为了一个可靠的“基准点”,无论后续的研究如何发展,这本书所提供的原始文本都将是不可绕过的重要参照物。对于真正的研究者而言,这种克制而严谨的学术姿态,远比花哨的解读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杨承祖文录》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沉甸甸的质感就预示着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易翻阅的“快餐读物”。封面的设计简洁而富有古典韵味,墨色的主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不仅保护了视力,更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与那位遥远的前贤进行着无声的对话。装订工艺更是没得说,每一页都牢牢地贴合书脊,即使反复翻看也不易散页,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确实下了大功夫,这对于一本汇集了珍贵文献的文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细节处便能感受到对作者学术遗产的尊重,这种对书籍本身的珍视,也反过来激励着读者要更加谨慎和专注地去对待书中的内容,不能辜负了这份匠心独运的呈现。可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完成了一次仪式感的铺垫,让人对即将开启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与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