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思芬说金瓶梅:世道与人心(全三册) 叶思芬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

叶思芬说金瓶梅:世道与人心(全三册) 叶思芬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瓶梅
  • 文学批评
  • 世情小说
  • 明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人性
  • 社会
  • 叶思芬
  • 中信出版集团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
ISBN:9787508680637
商品编码:29977699194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叶思芬说金瓶梅:世道与人心(全三册)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08680637
定价:148 元 本店价:115.44 元
折扣:【78】 节省:32.56 元
分类:  →  
货号:1728267
图书简介 《红楼梦》读蒋勋,《金瓶梅》读叶思芬。
《金瓶梅》对世情的揭露,对人性的描绘,比它的色情描写更具冲击力与持久性。
在解读者叶思芬的眼中,这不是一部人们惯常认为的“淫书”“禁书”,而是一部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描写日常生活的书,写的是柴米夫妻的衣食住行、爱恨情愁、贪嗔痴慢、生离死别。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明朝中后期运河沿岸一个有钱人家的日常生活;看到潘金莲如何挣扎谋求一个更好地未来;看到西门庆在官场、商场乃至欢场的应对进退;看到那个时代的经纪人、妓女与尼姑的生活日常,以及这样的日常中,人的可笑、人的可怕,还有人的可悯;看到数千年来从未改变过的世道与人心。", 作者简介 叶思芬,台湾大学中国艺术史硕士,现任教于台湾科技大学,讲授《红楼梦》、艺术赏析、饮食文学等课程。著有《千载余情》《台湾美术全集14——陈植棋》。近十年于敏隆讲堂先后开讲《成住坏空看<红楼梦>》、张爱玲、历代短篇小说、故宫书画精华及《世道人心话金瓶》等课程。", 目   录 自序:行到水穷处 I
第一辑
第一章/ 天下第一奇书
一部世情书 2
嬉笑怒骂看人生 5
无关乎道德、宗教 7
开中国文学自然写实的先河 9
《金瓶梅》的“奇”在于“不奇” 12
《金瓶梅》的作者、创作年代和版本 17
词话本与崇祯本的区别 26
第二章/《金瓶梅》的人物、时间和背景
你我所熟悉的人生 44
整理《金瓶梅》的文人之谜 46
《金瓶梅》的人物和创作时间 48
一个令人窒息而又风气大开的时代 52
市民写实,士人写心 58
享受主义大行其道 59
《金瓶梅》大事年表 63
第三章/ 奸夫淫妇谋害亲夫
武松:狭隘的英雄主义 75
潘金莲:这个世界不曾给她一点光 80
西门庆、潘金莲“一见钟情” 87
王婆的欲擒故纵 92
西门庆实施“挨光计” 101
被毒死的“亲夫” 104
崇祯本绣像说奸夫淫妇 106
第四章/ 西门庆借色聚财孟玉楼
“高人”孟玉楼 118
孟玉楼和潘金莲的对比 120
城市商人阶级妇人的自主性 123
女强人薛嫂 127
西门庆、孟玉楼相亲 133
孟玉楼风光出嫁 139
潘金莲的双重焦虑 144
潘金莲孤军深嫁西门府 150
第五章/ 李瓶儿一波三折的情戏
三个女人的算计与考量 157
西门庆和李瓶儿快乐的调情 159
李瓶儿五求西门庆 165
误嫁蒋竹山 169
潘金莲的考量:拥有知情权 173
吴月娘的考量:帮丈夫聚财 174
西门庆终娶李瓶儿 176
妻妾众人各怀心事 180
金瓶物语之金簪 185
金瓶物语之墙 187
第六章/《清明上河图》再现晚明风物
第七章/ 春梅初露头角
性聪慧、善应对的春梅 242
潘金莲与春梅的“革命”情感 245
春梅的自我意识凸显 255
第八章/ 两个金莲生死斗
自然主义的标本 260
复杂多样的宋惠莲 265
不要忘了自己是谁 267
宋惠莲先犯众怒,再惹潘金莲 270
无声胜有声的金莲初斗 275
性明敏、善机变的宋惠莲 279
潘金莲的反击:借刀杀人 283
偷情不是“罪”,害人伤天理 293
金瓶物语之秋千、烧猪头 297
第九章/ 金、瓶、梅同唱一台戏
潘金莲焦虑加倍 304
金瓶物语之鞋:女人如鞋 310
金瓶物语之床:女人的私密空间 320
宿命式的预言 321
不要小看小人物——秋菊 330
一部炎凉书 332
第十章/ 帮闲与妓女
帮闲与妓女:最实际的人性 340
不可或缺的角色:应伯爵 342
西门庆十兄弟 345
机要秘书应伯爵 352
《扬州瘦马》:贩卖女子的产业链 357
言情小说和春宫画的盛行 364
妓女扮演公关角色 366
妓女解决了中国古代的爱情荒 368
妓女引领时尚潮流 369
妓院的富贵风流 373
高消费的烟花之地 379
绣像里的妓院 383
妓女的生存之道 389
妓院的底层——私娼 394
妓女与帮闲的共生共存 398
第二辑
第一章/ 道是平常也动人
第二章/ 韩道国夫妇登场
第三章/ 西门府的元宵节
第四章/ 借色求财的韩、王夫妇
第五章/ 一步步走向没有光的所在
第六章/ 西门庆在商场与官场
第七章/ 吴月娘的心事
第八章/ 僧尼道之名利场
第九章/ 从因到果的转折
第十章/ 官哥儿之死
第十一章/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第十二章/ 李瓶儿之死谁关心?
第十三章/ 李瓶儿的热闹丧礼
第三辑
第一章/《金瓶梅》的寻常与不寻常
第二章/ 妓女、帮闲、尼姑、清客
第三章/ 西门庆的最后一场荒唐戏
第四章/ 晚明官场现形记
第五章/ 潘金莲再斗吴月娘
第六章/ 西门庆最后的满心欢喜
第七章/ 西门庆的贪欲与死亡
第八章/ 西门府的众叛亲离
第九章/ 潘金莲的末路
第十章/ 春梅:《金瓶梅》的一抹亮色
第十一章/ 两个女人迥然不同的命运
第十二章/ 沉重苍劲的结局 插图和节选
《红楼梦》:一场盛世的挽歌,一部人性的百科全书 引言:繁华背后的苍凉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它以宏大的叙事结构、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钟鸣鼎食的贵族家庭——贾府的由盛转衰,以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恨纠葛。这部巨著不仅是一部家族兴衰史,更是一部深刻剖析封建社会末世图景、探究人性复杂幽微之处的伟大作品。 第一部分:大观园的盛景与人物群像 小说的主舞台设置在金陵贾府的“大观园”,一个集世间所有美好于一身的理想国。作者曹雪芹以近乎虔诚的笔触,刻画了数百位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光怪陆离、精致繁复的贵族世界。 贾宝玉:赤子之心的挣扎者 贾宝玉,衔玉而生的贵公子,是全书的灵魂人物。他厌恶“仕途经济”的正统思想,痴迷于在女儿堆中寻找真情与灵性。他尊重女性,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这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显得离经叛道。宝玉的悲剧性在于,他虽然身处繁华,心却向往自由和纯粹,却注定要被世俗的洪流裹挟,最终走向幻灭。他的每一次情感波动,都牵动着读者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思考。 林黛玉:绝世才情与敏感的宿命 林黛玉,寄居贾府的孤女,是“绛珠仙草”下凡,为报答神瑛侍者(宝玉)的灌溉之恩。她拥有无与伦比的才华和至真至纯的性情,诗才冠绝群芳。然而,她体弱多病,性格敏感多疑,对外界充满警惕与尖刻,这源于她寄人篱下的不安全感和对宝玉爱情的极度渴求。她与宝玉的爱情,是精神层面高度契合的知己之爱,充满了试探、猜忌与诗意的缠绵。黛玉的眼泪,不仅是为宝玉流,更是为她自己注定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而流。 薛宝钗:圆融世故的典范与克制的美德 薛宝钗,来自“金陵四大家族”之一薛家,是与黛玉形成鲜明对比的女性。她容貌丰美,举止得体,深谙世故人情,恪守封建礼教的规范。她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将自己的才华深藏不露,以“随分从时”的态度赢得了贾府上下的赞誉,尤其是王夫人和贾母的青睐。宝钗代表了封建社会对完美女性的一切期许。她与宝玉的“金玉良缘”,是家族利益和世俗标准的胜利,但却是宝玉精神世界的巨大损失。 王熙凤:权力的执行者与悲剧的执行者 王熙凤,贾琏之妻,是贾府的实际管理者。她精明强干,口齿伶俐,心狠手辣,是封建大家族中权力运作的代表人物。她擅长理财、逢迎,将庞大的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却也因贪婪与权术,累积了无数罪孽,最终落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她身上体现了女性在特定制度下对权力的病态迷恋。 其他群芳:社会阶层的缩影 小说中大量的配角,如精通世务的探春、温柔和顺的迎春、豁达大度的史湘云、以及悲惨的丫鬟晴雯、金钏儿等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立体而复杂的社会群像图。她们或因命运的捉弄,或因自身的局限,无一能逃脱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压榨与吞噬。 第二部分:世事无常与哲思的探寻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言情小说范畴,深入探讨了“色空”哲学和人生虚幻的本质。 盛极而衰的必然性 贾府的兴衰,并非偶然,而是曹雪芹对清朝“康乾盛世”末期社会矛盾的深刻洞察。小说通过对元妃省亲的极尽奢华、日常生活的铺张浪费、以及内部派系倾轧的描写,预示着这个贵族阶层已然从内部开始腐朽和瓦解。无论是“忽喇喇似大厦倾”,还是秦可卿判词中的“淫丧天香楼”,都暗示着家族的覆灭是结构性的、不可逆转的。 真与假、有与无的辩证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贯穿全书的哲理核心。太虚幻境的设置,便是对现实世界的影射与超越。宝玉最终的“悬崖撒手”,是看破红尘,是对世俗污浊的一种决绝逃离。他并非真的看破了“情”,而是看破了被情所困的这种“形式”。 “情”的探讨与升华 小说探讨了世间各种“情”:宝黛之间知己的“痴情”;宝钗对宝玉世俗的“情义”;贾母对子孙的“亲情”;以及僧道对宝玉的“超脱之情”。曹雪芹没有简单地赞扬或批判,而是展现了“情”作为一种生命驱动力的复杂性,以及在有限生命中追求情感圆满的徒劳与美丽。 第三部分:艺术成就与文学影响 《红楼梦》在叙事艺术、语言运用和心理描写上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语言的炉火纯青 曹雪芹的语言功力非凡,他能够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教养、心境,赋予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黛玉的诗词清冷高妙,宝钗的言谈稳重得体,凤姐的语言泼辣机智,丫鬟婆子的粗俗俚语,无一不精准到位,充满了生活气息。这种白话文的成熟运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小说的发展。 心理描写的细腻入微 书中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尤其是在宝黛的几次重大冲突中,达到了极高的深度。读者仿佛能够直接进入人物的意识流,体验他们微妙的猜忌、隐忍的痛苦和瞬间的喜悦。这种对复杂人性的精准捕捉,使其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批注与续书的讨论 《红楼梦》的残缺性(后四十回被认为是高鹗续写)引发了后世无尽的探究与争论,催生了庞大的“红学”。学者们从程甲本、庚辰本等不同版本中寻找“脂砚斋”的批语,试图还原曹雪芹的原意,这本身也成为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的一道独特景观。 结语:永恒的镜鉴 《红楼梦》是一部关于青春、爱情、家族、社会和哲学的史诗。它用一个贵族家庭的覆灭,映照出封建社会末世的危机,也用一群美丽而薄命的女子,记录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幻梦。它提醒着每一个读者:繁华终将逝去,唯有人性的真实与挣扎,才是永恒的母题。阅读《红楼梦》,即是进行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自身灵魂深处的复杂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看似平淡的生活片段描绘得波澜壮阔。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旅程,对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细腻入微,让人在不经意间就与角色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那些微妙的心理活动、难以言说的挣扎,都被作者用极其精准的笔触捕捉了下来,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阴影与光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节奏上的把控,时而舒缓,时而紧凑,如同交响乐般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却又想细细品味每一个转折。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从中挖掘出新意和感悟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情感冲击。它成功地捕捉并放大了人类共有的脆弱感和对归属感的渴望。我很少有哪本书能让我对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产生如此强烈的代入感,那种无力回天、命运弄人的宿命感,读来令人心口发闷,却又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意象,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却又更有力量,比如对某一特定场景或物件的反复提及,都精准地烘托了当时人物的心境。合上书的那一刻,我需要时间来平复心情,它留下的情感余韵,久久不散,让人回味无穷,也让人对生活中的细微情感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充满了哲思和韵味,读起来让人心神宁静,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深度的精神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信手拈来皆是珠玑,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排比,都蕴含着对世事洞察的深刻见解。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句的含义,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非常美妙。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的作品,读完就忘,而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慢阅读”。每一次翻阅,都会因为心境的不同,而对同一段文字产生新的理解,这大概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吧。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思考深度,让人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场高雅的精神洗礼。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对人性复杂面的探讨,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它没有简单地将角色划分为好人与坏人,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角色在特定环境下的动机和无奈。那些所谓的“恶”,往往源于更深层次的恐惧、欲望或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实现路径扭曲了。这种不加评判、客观呈现的写实主义风格,让人在替角色叹息的同时,也不禁反思自己。它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我们平时不愿直视的道德灰色地带。这种直面人性的勇气和深刻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娱乐消遣,成为了一部具有社会反思意义的力作。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部作品的宏大叙事能力令人叹服。作者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又自洽的世界观,其中的各种元素——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人际关系——都紧密地缠绕在一起,构成了一张精密而又充满张力的网。最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叙事跨度很大,人物众多,但每一个支线情节的处理都干净利落,没有丝毫的拖沓或冗余。作者对整体脉络的掌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让人清晰地看到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选择背后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这种大开大合又注重细节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作者非凡的布局能力和叙事野心,读完后留下的印象是深刻而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片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