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学通论 仓修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67569430

谱牒学通论 仓修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6756943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谱牒学
  • 家谱学
  • 族谱
  • 地方志
  • 历史学
  • 民俗学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仓修良
  • 学术著作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9430
商品编码:2997771100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谱牒学通论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67569430
定价:196 元 本店价:156.8 元
折扣:【80】 节省:39.2 元
分类:  →  
货号:1723843
图书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仓修良教授积数十年之力,系统研究谱牒学的代表著作。仓先生深入探索谱学发展史,宏观论述其历史与理论,明确学科概念定义,是该领域第一部系统完备的通论性著作,填补研究空白,学术价值极高。全书运用文化反映论的原理,探讨谱牒起源问题,对各时期谱学发展及其代表人物与著作进行细致研究,展现其阶段特色以及有代表性的理论主张。", 作者简介 仓修良,男,1933年3月生,江苏泗阳人。1958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历史系,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等。著有《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章学诚和〈文史通义〉》、《方志学通论》、《章学诚评传》《中国史学名著评介》、《中国古代史学史》等。",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史海钩沉:中国传统家族史研究导论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320105 --- 内容简介 《史海钩沉:中国传统家族史研究导论》旨在为广大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乃至中文文献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中国传统家族史研究框架与方法论。本书立足于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家族制度的最新成果,结合一手文献的细致考证,构建了一幅宏大而又精微的中国传统社会单元——“家”的演变图景。 本书的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从宏观理论到微观实证的递进关系。全书共分为七个主要部分,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中国家族史研究的深水区。 第一部分:绪论与理论基石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家族史”在整个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并梳理了自梁启超、钱穆、黄宗羲等先贤对家族制度的早期认知,直至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的提出及其引发的学术争论。重点讨论了“家族”与“宗族”、“家庭”等概念在历史语境下的辨析。此外,还详细阐述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如涂尔干的功能主义、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如何被引入对中国家族的研究,并反思了这些理论在解释中国特殊国情时的局限性。通过对“家国同构”这一核心命题的剖析,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调。 第二部分:法律与制度的骨架 家族的运作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和法律的保障。《史海钩沉》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各项影响家族结构的关键法律条文,涵盖了《唐律疏议》、《大明律》直至清代的《大清律例》中关于继承权、财产分割、婚姻有效性以及“不孝”罪的裁量标准。特别关注了“祖产”与“私产”的界限,以及宗族公产(祠堂、义庄)的管理机制。本章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法律文本,揭示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宗族权力的渗透与制衡的历史轨迹。 第三部分:经济基础与土地伦理 家族的稳定与延续,根本上依赖于其经济基础——土地。本部分将研究焦点投向了家族财富的积累、分配与传承方式。详细分析了“均田制”、“两税法”到“一条鞭法”等税制改革对地方士绅家族土地兼并的影响。着重探讨了“父死子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如何与“长幼有序”的伦理规范相碰撞,以及地契、田册等一手文献如何反映家族内部的经济决策过程。家族中的“长房”与“旁支”在经济利益分配上的长期博弈,是本章的重点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礼仪、伦理与社会规范的渗透 中国家族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其深植于儒家伦理之中。本部分超越了法律条文的束缚,考察了礼仪和道德规范在维系家族秩序中的软性力量。从“孝”的实践(如丁忧、守制、祭祀)到“义”的扩展(如宗族互助),本书详尽梳理了地方性知识和民间信仰如何补充和修正了官方儒学对家族行为的要求。对族谱中记载的“家训”、“祖诫”进行了文本细读,探讨了这些内化规范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家族中的差异化体现。 第五部分:生育、婚姻与人口流动 家族的延续依赖于代际的更替。本章聚焦于人口史的微观层面,研究了古代的婚姻制度(如嫡庶、纳妾、童养媳)如何被用来服务于家族的政治目的或经济需求。通过分析墓志铭、地方志中记载的人口数据和生育观念,探讨了早期生育率、死亡率以及丧葬习俗对家族规模和结构的长期影响。此外,还专门讨论了移民对传统家族结构造成的冲击,以及“漂泊”的男性如何在异乡重建或依附于新的宗族网络。 第六部分:文献类型与考证方法 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掌握一手文献是成功的关键。《史海钩沉》的实践价值在此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作者系统地分类和介绍了研究中国传统家族史的五大类核心文献:一、宗谱(包括其编修体例与史料价值的批判);二、方志(侧重于祠堂、义庄、乡贤传记的挖掘);三、奏折与档案(如明清案例档案中对家庭纠纷的记录);四、私人著述(日记、信札);五、考古发现(如墓葬群的布局与家族关系的侧影)。本章提供了一套严谨的文献辨伪与交叉印证方法论,旨在帮助研究者有效应对家谱文献中常见的“美化”与“虚构”成分。 第七部分:案例研究与研究前沿 本部分通过几个经典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前述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案例涵盖了明清江南士绅家族的转型、宋代中原地区宗族势力的崛起,以及晚清至民国时期家族向现代家庭单位过渡的复杂进程。最后,展望了未来家族史研究的前沿方向,包括跨学科合作(如运用基因人类学和历史地理学方法),以及对边缘群体家族形态的关注,如宗教团体、行会成员的“类家族”结构等。 适用读者群: 本书不仅是高校历史、社会学、人类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核心参考书,也为文博机构的专业人员、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结构的业余研究者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深度与实证工具。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家”这一基本社会单元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如何既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又是文化变迁的敏感地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谱牒学通论”,显得既古典又庄重。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散发着一股油墨的清香,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阅读。整体的排版非常考究,字体选择典雅适中,行距和字间距的处理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这本书的装订工艺也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书脊平整有力,即使频繁翻阅,也不会轻易松散或掉页。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图书的物理呈现上,确实下足了功夫,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说,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和收藏价值。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人对书中内容的期待也随之水涨船高。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是当下研究社会变迁和文化认同的绝佳切入点。在当今全球化加速,传统纽带面临重塑的背景下,回溯和理解我们自身“根系”的构建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通过对谱牒演变的考察,巧妙地揭示了宗族观念如何适应并重塑了国家权力结构、移民迁徙以及财富继承等重大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研究历史”,更像是在“解读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核心问题。它为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韧性与变迁,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微观视角。读完之后,我感觉对脚下的土地和身处的社群,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认知。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对“谱牒学”这个略显冷门的学科抱有一丝敬畏,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充满艰深的古文或复杂的理论模型。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作者擅长用清晰、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阐释复杂的概念,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要义。例如,他对“世系图的符号系统”的解读,就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将原本枯燥的图表分析变得饶有趣味。这种努力拉近学术与大众距离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这本书不仅能作为专业人士的案头参考,也完全可以作为历史爱好者进行深度阅读的首选。

评分

这本书在案例选取和论证方法的运用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作者似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搜集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一手资料作为佐证。例如,对于某个特定地域家族谱系变迁的分析,他不仅引用了族谱原文,还结合了地方志、碑刻等多种互为印证的材料,使得论点立足点非常扎实,让人信服。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审慎的治学态度,他从不轻易下定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得出结论。这种“授人以渔”式的写作风格,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读者来说,是最好的教科书。它教会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方法论。

评分

我个人对历史文献和家族传承类的书籍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逻辑脉络构建,非常符合我的阅读习惯。作者在开篇部分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将谱牒学的历史源流梳理得井井有条,从古代的甲骨文记载到近代的家族史册,时间轴清晰可见。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历史的梳理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谱牒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这一点非常具有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个由无数家族故事交织而成的历史长河,每一次的转折和深入,都让人对“血缘”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学术深度与行文流畅性的完美结合,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