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集 [宋]柳永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4826

柳永词集 [宋]柳永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48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宋词
  • 柳永
  • 词集
  • 古籍
  • 文学
  • 诗歌
  • 宋代文学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典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4826
商品编码:2997839552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柳永词集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32584826
定价:28 元 本店价:22.4 元
折扣:【80】 节省:5.6 元
分类:  →  
货号:1717272
图书简介 柳永是北宋初期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他以毕生精力作词,创制了大量慢词长调,在表现手法、意象组合、题材开拓等方面亦有许多创新之处;柳词多表现市民情调,尤其关注妓女歌姬的生活境遇及内心世界,因此流传极广,故“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之说。柳永有《乐章集》一卷传世,后世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词人无不受其影响。本书备搜柳永词全部作品及后人的评论,并由谢桃坊撰写导读,便于读者了解柳永、欣赏柳词。",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宋代文学的璀璨群星:一部跨越时空的审美之旅 《宋代词选粹:风雅与心绪的交织》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宋代词这一文学体裁发展脉络中的一个重要侧面,精选了除柳永之外,具有代表性的北宋及南宋词人的优秀作品。通过对苏轼、辛弃疾、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等大家名篇的深入辑录与细致解读,我们力求勾勒出一幅宋词的恢弘画卷,展现其在格律、意境、题材和风格上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期引导读者领略宋人细腻入微的观察力、深沉内敛的情感世界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体悟。 第一辑:豪放开阔的时代咏叹——北宋中后期气象 本辑聚焦于宋词从晚唐五代“婉约”基调向更宏大、更具人文关怀的“豪放”风格过渡与成熟的历程。 苏轼(苏东坡): 作为开创豪放一派的巨匠,苏轼的词作超越了传统闺怨的范畴,将哲思、山水、怀古、政治抱负融入词中,拓宽了词的题材与境界。本选集中收录了他多首代表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魄,将历史的沧桑感与个体的旷达情怀完美融合。我们还将解析他描写日常生活的词作,如《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展现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艺术胸襟。对苏轼词的解读侧重于其“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以及他如何将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与道家的超然物外融入词境,形成“有声之妙,无意之趣”。 辛弃疾(稼轩): 南渡词人的代表,辛弃疾的词是北伐无望的壮志未酬、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朝廷腐败的愤懑之情的集中爆发。本选集中精选了其充满军事色彩和政治隐喻的作品,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之多者”的对比,以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激昂与悲怆。导读将深入探讨辛弃疾如何巧妙地运用典故,使词作具有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强烈的现实批判力量,以及他在词调选择上的大胆创新。 周邦彦(美成): 尽管身处豪放词风兴起的时代,周邦彦仍以其精工细致、格律谨严的“慢词”艺术达到巅峰。他被誉为“词中老杜”。本辑收录了他对音律的极致追求,如《少年游·近中秋》或《兰陵王·春遣》等,解析其如何在繁复的句法和音律变化中,将微妙的情思铺陈开来,体现出宋代文人对形式美的极致苛求。对周邦彦的分析将侧重于其“铺叙”的技巧,以及他对词体音乐性的贡献。 第二辑:婉约细腻的内向探索——女性词风与雅致审美 本辑梳理了宋词中以细腻情感、生活情趣和对自然敏感捕捉为核心的创作脉络,着重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的精神生活状态。 李清照(易安居士):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性词人,李清照的词作风格独特,早期清新活泼,后期则充满国破家亡的哀怨与孤独。本选集中将对比展示她不同时期的作品,例如早期闺阁情趣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妙语,与后期饱经沧桑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叠字的运用,以体现她情感的真实性与语言的锤炼之功。我们将探讨她如何在传统婉约框架内,注入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与广度。 姜夔(白石道人): 姜夔是与周邦彦并称的“格律派”大家,他本人擅长音律,且多以清雅的意象入词,其词境常带有一丝清冷、孤高清寂的色彩。本辑将重点呈现其描写江南水乡、梅花、以及自身漂泊之感的作品,如《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以及《鹧鸪天》中的高洁格调。对姜夔的解读将侧重于其“以诗为词”的典雅倾向,以及其词中蕴含的对传统文人士大夫生活理想的追摹。 吴文英: 南宋后期词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风在格律上承继周、姜,但在意境上则更偏向于梦幻与迷离。本选集将选取其标志性的“梦中所得”之作,探究他如何通过朦胧的意象和奇特的联想,描绘出一种虚实交错、难以捉摸的审美境界,这反映了南宋末年士人心灵的某种迷惘与寄托。 第三辑:词体的演变与流派的交汇 本辑旨在宏观考察宋词的体式发展,并选取一些在特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词人,如秦观、陈亮等,来展现宋词内部不同流派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秦观(少游): 秦观的词以“脉脉意”、“不着痕迹”的婉约著称,其情感的细腻表达对后世影响深远。本选集中将收录其被誉为“词中之圣”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分析其如何通过对白描和暗示的运用,达到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展现婉约词的深度。 陈亮(同甫): 作为与辛弃疾并峙的豪放派词人,陈亮的词风更侧重于议论和说理,他的《龙川词》中,对社稷民生的关切毫不掩饰,其“以文为词”的倾向,构成了对传统词体的一种有力补充和挑战。 总结与展望 本书通过对这些大师级词人的精选与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宋词审美图景。我们相信,宋词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声律之美,更在于它承载了宋代知识分子面对时代变迁、山河破碎、个人际遇时的复杂心绪与深邃思考。阅读本书,如同与这些千年前的文人雅士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如何以凝练的文字,捕捉生命中的至美与至悲,将人间的万千情思,定格于永恒的音律之中。本书旨在提供坚实的文本基础和深入的解读视角,使读者能够独立欣赏宋词的艺术成就,体会其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赞叹一下这套书的实用性,尤其对于需要进行文学研究或者希望深入了解宋词发展脉络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无法用价格衡量。它在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性,没有那种大杂烩式的随意堆砌。每一首词的编排,都似乎遵循着一种内在的节奏感,让人在阅读中能保持一种精神上的连贯性。我个人的习惯是,看完一首词后,会稍微停下来,回味一下那些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今宵”、“月明”、“杨柳”等等。这本书让这些意象的重复不再显得单调,反而构筑了一个属于柳永的,既统一又丰富的精神世界。它成功地做到了,既能让初学者轻松入门,又能满足资深研究者对准确性和系统性的要求,这在古典文学出版领域是非常难得的平衡点。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柳永的“多情”与“市井气”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这绝不是贬义。他的词,总是带着一种在繁华烟火中打滚摸爬的真实感,不像某些词人那样高悬于庙堂之上,而是真真切切地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尤其那些描写都市夜景和歌妓情思的作品,简直就是北宋都城汴京的活地图和真人秀。每一次翻开,都能重新感受到那种“今宵酒醒何处”的宿命感,那种才子佳人的无奈和时代的局限性。我总觉得,柳永的词需要在一个特定的心境下阅读,比如在一个微凉的傍晚,或者在略带惆怅的时刻,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伫倚危楼风细细”的缠绵悱恻。这本书的编排,似乎也考虑到了这种阅读的层次感,让读者能够循着词人的心路历程,一步步走进那个风流倜傥又命运多舛的宋代词人内心深处。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购买和阅读各类古典文学作品时,最看重的是版本质量和注释的详尽程度。这本词集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提供的详尽的背景资料和版本流传说明,极大地弥补了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在理解古代文学时的知识断层。比如,对于某些典故的解释,它不是简单地提供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在宋代的文化语境,这对于理解柳永词中那些看似信手拈来却蕴含深意的用典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词牌名和曲调的说明,这让我意识到,柳永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写了什么,更在于他如何用当时最时兴、最能抒发情感的音乐形式来承载这些情感。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支撑,让阅读过程从单纯的欣赏升华为一种学习和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概括为一种沉浸式的“时光旅行”。柳永的词有一种奇异的魔力,能够瞬间将你拉回到那个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时代。读他的词,你能听到画舫上传来的吴侬软语,闻到街边酒肆飘出的桂花香气,感受到士子失意时的落寞与不甘。我发现,不同年龄段阅读同一个词,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年轻时读到的是风流缱绻,中年时读到的却是物是人非的苍凉。这本选集收录的篇目非常全面,基本涵盖了柳永一生中不同阶段的代表作,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他心境的转变,从早期的意气风发到后期的茕茕孑立。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青春、爱情、抱负与失意的宋代“心灵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让人眼前一亮了,尤其是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选材上的用心,纸张的质感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阅读的厚重感,又不会因为太厚而显得笨重。我特别喜欢他们排版的字体和行距,看得出来是经过精心考量的,读起来非常流畅舒适,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要知道,对于词集这种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字,阅读体验感是至关重要的。清晰的注释和准确的校勘,更是体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一贯的专业水准,让我在品味那些看似寻常却韵味无穷的词句时,能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心境。这本书的整体呈现,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架上作为收藏,还是日常翻阅欣赏,都让人感到由衷的愉悦。这份对细节的打磨,让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文字汇编,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