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丛书:蚁占集 张治 浙江大学出版社 9787308168168

六合丛书:蚁占集 张治 浙江大学出版社 978730816816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张治
  • 蚁占集
  • 六合丛书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文学
  • 诗歌
  • 现当代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化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8168
商品编码:2997840097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六合丛书:蚁占集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308168168
定价:36 元 本店价:27.72 元
折扣:【77】 节省:8.28 元
分类:  →  
货号:1714564
图书简介 本集收录作者近四年(2012-2016)的学术随笔、书评及记人、讲学的文字二三十 篇。所涉及的主题包括:近现代翻译文学的新见与考证,钱锺书中西文读书笔记、 西方文史类书籍译著的评论、西学东渐过程中汉语文体流变的个案研究等。绝大多 数文章曾刊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读书》、《 文景》等重要的学术文化刊物,少数几篇系由已刊之学术论文删略而成。书题作“蚁占集”。占系“占卜”之意, 用《焦氏易林》“蚁穴居而知雨”的典故,明人诗中有“闲看行蚁占迟蚤”句。以此为 题,也是虽短篇小文亦庶几有可观之处的意思。", 作者简介 张治,1977年生,山东淄博人。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译作有《西方古典学术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及《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人合译,新星出版社,2016年),著作有《蜗耕集》(书评与随笔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西因缘:近现代文学视野中的西方“经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异域与新学:晚清海外旅行写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主要研究兴趣在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并涉及西方古典学术史、翻译文学和中西学术比较,近年从事钱锺书手稿集的研究。", 目   录 1 新见罗念生译古希腊小说
4 旧译古希腊小说偶见
9 林纾译过丘吉尔的小说
13 新见晚清翻译小说《奇言广记》
18 “法漫”中的古物写生
28 民国时期对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关注和译介
42 《围城》与《儒林外史》
58 钱锺书读过的晚清海外游记
70 钱锺书留学时代的阅读兴趣
79 钱锺书读“娄卜”之三:《鲁辛著作集》篇
89 一、钱锺书读中国古典小说选述
——槐鉴脞录之一
117 二、《中文笔记》里的戏曲趣谈
——槐鉴脞录之二
120 三、钱锺书读《奥兰陀的疯狂》
——槐鉴脞录之三
125 四、钱锺书笔记中的晚清诗人掌故
——槐鉴脞录之四
131 五、钱锺书对于范当世的态度
——槐鉴脞录之五
136 六、钱锺书眼中的薄伽丘及后继者
——槐鉴脞录之六
152 堂吉诃德的藏书
160 维特鲁威书中的趣味掌故
165 林译小说作坊的生产力
173 叶灵凤说风月
177 翻译家的豪杰本领
188 读《罗马史研究入门》
193 脚注的风度
198 泛欧洲文学视野中的古典传统影响
204 罗念生的终生事业
210 王风的风度
214 读杨绛
220 民国学术批评的源流及其命运", 插图和节选
《儒家经典诠释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 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深入剖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诠释及其对古代政治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文献基础,力图揭示儒家思想体系内部的张力与活力,以及它如何塑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伦理规范和国家治理模式。 第一部分:儒家经典的文本解读与思想源流 本部分首先对《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核心经典进行了细致的文本梳理与批判性解读。我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注疏之说,而是结合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重新审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的原始意涵。 “仁”的内涵与外延的扩展: 探讨了孔子论“仁”的个体修养层面,以及孟子将其推向政治实践领域,强调“仁政”作为国家合法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汉代董仲舒如何将“仁”纳入天人感应的框架,赋予其神圣化的政治权威。 “礼”的社会功能与形变: 深入考察了周代“礼乐制度”的衰落与重建。从荀子的“性恶论”出发,解析“礼”如何成为规范社会秩序、约束人性放纵的刚性力量。特别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对“礼”的曲解与维护,揭示了其在维护特定阶层利益中的作用。 义利之辨的动态过程: 这是儒家思想史上持续争论的焦点。本部分追溯了早期儒家对“义”的强调,对比了宋明理学中对“天理”与“人欲”的界定,特别是朱熹如何将“存天理,灭人欲”转化为维护理学正统的工具,以及陆九渊和王阳明如何从心性论角度重新阐释“义”的内在标准。 第二部分:儒学在历史转型期的适应与重塑 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面对不同朝代的挑战时,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自我革新的能力。本部分着重分析了两次重大的思想转型期。 汉代的“独尊儒术”与政治工具化: 研究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的历史必然性。重点剖析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理论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用以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同时,也讨论了儒家内部反对谶纬之学的早期萌芽,如王充的朴素唯物思想对僵化教条的冲击。 宋明理学的兴起与“格物致知”的转向: 阐释了唐末五代的分裂局面促使士大夫寻求新的精神寄托和更具操作性的社会哲学。分析了程颐、程颢对“天理”的系统构建,以及朱熹集大成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探讨了“格物致知”从侧重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转向对内心道德实践的强调,揭示了理学在维护社会伦理秩序方面的巨大成功与思想上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儒家政治思想对古代国家治理的具体影响 本部分将理论分析落实到具体的制度层面,考察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选官制度和法律构建之中。 选官制度的儒家化: 详细考察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科举制度如何通过儒家经典(特别是“四书五经”)作为考试内容,确保了统治阶层的思想统一性,以及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门阀垄断、促进社会流动的复杂作用。 民本思想与统治的合法性: 梳理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脉络。分析了古代君主在面临天灾人祸时,如何利用“君权神授”的理论进行自我辩护,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念如何在王朝更迭中发挥的警示作用。研究了谏议制度和御史制度中,儒家知识分子对皇权的制约尝试,尽管这种制约往往是脆弱且充满风险的。 地方治理中的“教化”与“刑罚”的平衡: 探讨了古代地方官吏在治理中如何结合儒家的“教化”理念(如乡约、义仓制度)与法家的“刑罚”威慑力。分析了这种“德主刑辅”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运行效果,指出其在社会稳定和个体自由之间的内在矛盾。 结论: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挑战 本书最后总结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历史功绩与历史局限。肯定了其在构建稳定社会结构、提倡道德自律、强调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贡献。同时,也批判性地指出了其在处理阶级矛盾、限制个人权利以及对女性和少数群体态度的保守性。通过对传统智慧的深入挖掘,本书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基因,以及探讨传统政治哲学在现代治理体系中的借鉴意义,提供一个扎实而深入的学术视角。全书力求以超越时代局限的眼光,重估儒家思想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提到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它并非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多层次、多视角的交织推进方式。这种复杂的结构安排,初看或许会让人有些许迷茫,但一旦跟上了作者的思路,就会发现每一个看似游离的片段,最终都会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汇合到中心主题上。这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整体把控能力,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织工,将无数根细线编织成一张宏大而密实的网。这种精妙的结构安排,让重读也充满了乐趣,因为总能在先前忽略的角落里,发现新的线索和意涵。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尤其是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和复杂情感纠葛的段落,作者简直是用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了人性的幽微之处。我发现自己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回味某一句精妙的比喻或者一个出乎意料的转折。这种阅读过程中的“顿悟感”,是真正好书才有的魅力。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畅快淋漓,而更像是在迷雾中探寻真相,每走一步都需要细细揣摩。作者对于场景的描摹,也极其到位,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光线的变化,这种环境烘托的功力,着实令人赞叹。

评分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尽管背景设定可能已经有些年代感,但它所触及的人类共有的困境和哲思,却是永恒的。我读到某些关于命运无常和个体抉择的部分时,深感震撼,仿佛作者跨越时空,直接与我进行了对话。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是区分平庸作品和经典之作的关键。它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促使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和道德审视。这种开放性的讨论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周遭的世界和自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实的纸张质感,配上简洁的字体排版,读起来感觉非常舒服。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处理,既结实又不会让我在阅读时感到不适。虽然我手头这本是新书,但它散发出的那种陈旧的墨香气,仿佛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深入探究。阅读体验的提升,往往就藏在这些不易察觉的细节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喜欢沉浸在纸质书的物理触感中的读者来说,这本《六合丛书》无疑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阅读享受。光是捧在手里摩挲,就觉得心境平和了许多,这比单纯地获取信息更有价值。

评分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本语言充满了古典韵味,但又绝不故作高深,它巧妙地在传统与现代的表达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那种克制与凝练,每一个字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句是多余的赘述。这种行文风格,让我想起那些真正用心雕琢文字的文学大家。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这种需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文字,或许会带来一种久违的沉静力量。它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平淡,回味悠长,需要时间去体会其深层的滋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