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 廖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67567115

诗说 廖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675671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现代诗
  • 廖平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
  • 诗集
  • 文化
  • 艺术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7115
商品编码:29978420829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诗说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67567115
定价:45.8 元 本店价:36.64 元
折扣:【80】 节省:9.16 元
分类:  →  
货号:1713247
图书简介 廖平《诗》学思想是其经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收录了《四益诗说》、《诗经经释》等共八种《诗》学文献,以类命名,故曰《诗说》。针对难解语词、人物职官、典章制度、重要事件等作简明注释,并尽量注明引文出处,以便于当今学子研读。", 作者简介 潘林,男,1971年出生,四川内江人。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毕业,致力于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校注有《周礼疑义辨证》、《张居正奏疏集》,主编《陈柱集》(排名第二),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汉代政治思想研究:兼论先秦遗绪与魏晋思潮的过渡》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汉代政治思想的演变脉络、核心议题及其与前后历史阶段的复杂关联。不同于以往着重于儒学独尊或某一特定思想家的新颖视角,本书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路径,全面勾勒出汉代思想界在经学复兴、大一统国家形态确立背景下的独特面貌。 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展现汉代思想的丰富性与内在张力。 第一部分:汉代政治思想的时代背景与 منابع 探源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秦朝覆灭与汉初建立所遗留下的政治文化遗产。重点分析了“黄老之学”在建国初期的实践意义与局限性,以及它如何构成了汉代思想的底层“底色”。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从先秦时期,尤其是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学说在汉代语境中的“转译”与“重构”。我们考察了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并非孤立的创造,而是对既有资源进行结构性整合的产物。特别是对“天人感应”学说的社会政治功能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揭示了它如何从哲学命题转化为维护皇权神圣性的意识形态工具。 第二部分:经学的制度化与政治权威的构建 经学在汉代,尤其是在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不再仅仅是学问研究,而是直接与国家选官制度、法律制定和意识形态控制紧密相连。本书详细考察了五经博士的设立、太学教育的规模扩大以及“曲台议”等重大事件对经学阐释权力的固化。研究关注了不同经派(如鲁、齐、古文)在解释同一经典时所反映出的政治倾向与权力诉求。通过对比《春秋》经义与《盐铁论》中士人的经济观念冲突,论证了意识形态的统一性并不意味着思想的单一性,政治实践中的权衡取舍更为复杂。 第三部分:王权与相权的张力:政治结构的思想辩护 汉代政治思想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如何在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下,平衡皇帝的绝对权威与传统士大夫阶层(相、御史)的谏议职能。本书深入分析了“君权神授”与“受命于天”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历史叙事(如“三统交替”)来论证汉朝政权的合法性。特别关注了霍光专权时期,关于“外戚”与“君主”关系的思想论辩。此外,本书也细致辨析了张衡、蔡邕等人在国家危机时期的思想表达,他们如何在不触犯君权的前提下,对吏治的腐败和制度的僵化提出批评。 第四部分:社会经济思想的演变:从重农到“务实”之辩 汉代是农耕文明成熟期,其经济思想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与社会稳定。本书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描述“重农抑商”的口号,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一政策在西汉前期的弹性与东汉后期的僵化。通过梳理桑弘羊的“均输平准”思想与儒家士人的反对,展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与其实际效果。我们分析了地方豪强兼并土地问题在思想界引发的焦虑,以及如何通过“休养生息”的道家理念来呼应社会对稳定、轻徭薄赋的诉求。 第五部分:谶纬之学与思想的泛神化 谶纬之学在东汉的兴盛,是汉代政治思想中一个极具特色的现象,它标志着官方儒学在民间与基层权威构建中的“泛神化”倾向。本书认为,谶纬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对正统儒学精英化、抽象化的一种反弹,它以一种更具故事性、更贴近民间的语言,完成了对皇权合法性的“通俗化”论证。本部分考察了谶纬如何被用作党争的武器,以及最终导致思想僵化、政治内耗的深层原因,为理解东汉后期政治的“末世感”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六部分:通往魏晋:汉代思想的终结与过渡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汉末的社会剧变如何冲击了既有的思想框架。重点分析了黄巾起义背后隐含的民间信仰与社会诉求,以及曹操、曹丕父子在思想上的实用主义转向。我们考察了诸如王充的《论衡》在批判迷信和僵化经学方面的努力,它代表了汉代理性精神的最后一次高扬。最终,本书论证了汉代经学政治的成熟与衰落,为魏晋时期玄学、清谈之风的兴起埋下了伏笔,特别是士人对“名教与自然”冲突的深刻反思,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对人与天、君与臣关系的过度制度化构建。 本书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结构化的分析框架,避免了碎片化的研究。它将政治、经济、宗教信仰和学术流派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还原汉代思想家们在面临大一统帝国复杂挑战时的真实思想状态。通过对大量史料,特别是碑刻、赋、颂文以及今古文经学论辩的细致解读,本书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理解汉代政治思想的立体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生怕内容过于晦涩难懂,最终不了了之。然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却出乎意料地具有引导性。它似乎深谙读者的认知曲线,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清晰的脉络梳理,仿佛一位耐心的向导,牵引着我们穿过复杂的思想迷宫。每当感觉思维有些滞涩时,作者总能巧妙地用一个恰到好处的例子或者一个总结性的论断将我拉回正轨。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原本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钻研的深层概念,变得可以被平易地吸收和内化,这对于提升阅读的成就感至关重要。

评分

对于一个追求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一本真正的好书,不应该只是提供答案,更重要的是激发更多的问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抛出了很多极具挑战性的观点和论断,这些论点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自我反思。读完某些段落后,我常常会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开始审视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这种被挑战、被激励、进而主动构建新理解的过程,是阅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可以说,这本书已经成为我最近一段时间进行深度思考的“催化剂”,它带来的思想震荡,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所承载的文字重量。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章节标题,我立刻被那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冷峻刻板,而是充满了某种古典的韵味和哲学的思辨深度。作者的语言功底显然非同一般,遣词造句之间,仿佛能看到历史的烟云在眼前飘荡,又似乎能触摸到先贤思想的脉络。这种将深奥的理论融入流畅、富有画面感的文字中的能力,是极其难得的。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转折或者一个精妙的比喻。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智者在高山之巅的对谈,既有知识的启迪,又有精神的洗礼,让人在字里行间体味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它似乎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一的领域进行挖掘,而是将不同时期的思想、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探讨,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知识网络。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联想到其他领域的知识点,感觉这本书像是一个强大的信息“中枢”,激活了我大脑中沉睡已久的各种关联。这种广博的视野,使得原本孤立的知识点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让我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深刻的洞察,这绝非一本狭隘的专著能够企及的境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沉稳又不失灵动的色彩搭配,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开内页,那种纸张的细腻触感,让人忍不住想一直摩挲。我是一个对书籍的物理形态有一定偏好的人,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考究,字里行间疏密得当,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程度,真的让人感受到对知识的尊重。那些章节的划分和页眉页脚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的考量,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这种对书籍本身的重视,让我在翻阅时就对其中蕴含的学术价值有了更高的期待,感觉自己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而是一件凝结了心血的宝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