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丛书:洛城论学二集 胡文辉 浙江大学出版社 9787308165440

六合丛书:洛城论学二集 胡文辉 浙江大学出版社 97873081654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洛城论学
  • 胡文辉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哲学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著作
  • 九合丛书
  • 9787308165440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5440
商品编码:2997840740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六合丛书:洛城论学二集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308165440
定价:42 元 本店价:32.34 元
折扣:【77】 节省:9.66 元
分类:  →  
货号:1714563
图书简介 胡文辉的这本新著《洛城论学二集》,为“六合丛书”新书之一种,内容并不单一,大致分为四类:考证性的论文、掌故与诗学、读书札记(书评)、以及时评。", 作者简介 胡文辉,1967年生于广州,现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编辑。著有《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陈寅恪诗笺释》、《现代学林点将录》、《洛城论学集》、《人物百一录》等。", 目   录 1 序(冯永军)
1 《史记》“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问题再议
12 说“前席”
26 “千里莼羹,未下盐豉”的新解释
43 “翡翠”及“翠羽”、“翠毛”问题
——天堂鸟输入中国臆考
61 再论中国上古多数决原则的痕迹
81 梁鸿志的刺蒋诗及其他
109 梁鸿志“三十三宋”钩沉
129 章士钊逸诗及其他
136 粤语与旧诗
147 《当代诗坛点将录》读后
152 《脚注趣史》补注
181 读《文雅的疯狂》三题
196 制造司马光
210 《吴渔山集笺注》补订
216 檀香· 刑
223 所多玛的现实与孟子的理想
——关于“无差别杀戮”问题
242 “救生艇伦理”与华歆的道义
——难民问题之困
249 论宽恕
255 没有冒犯,就没有自由
260 噪音:一个自由问题
265 书信发表权之私见
273 书信发表权再议
278 后 记", 插图和节选
浩瀚书海中的另一扇窗:聚焦古代文献整理与学术史的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六合丛书:洛城论学二集》,而是深入古代典籍的整理、文献学的精微考辨,以及中国学术思想流变轨迹的深度研究。它以严谨的考据精神,梳理了特定历史时期内,知识分子群体在特定地域(非洛城)的学术活动与思想交锋,旨在还原历史现场,揭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时代精神与知识分子自觉。 本书的结构严谨,分为“文献溯源与版本考异”、“区域学术生态的重构”、“思想观念的演变与互鉴”三大板块,辅以详尽的附录与图表分析。 第一部分:文献溯源与版本考异——以江南士人群体为中心 本部分将焦点集中于明清之际江南地区(重点关注苏州、杭州以外的特定小型书院群体)的文人圈层。我们首先对一批鲜为人知或散佚已久的地方志、家谱、私家札记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与辨伪。 一、佚失典籍的重建尝试: 重点考察了清代乾嘉学派中一支以地方精英为主导的群体,他们对宋代经典(如朱熹理学部分外注疏)的再阐释工作。通过搜集与流传至今的《四库全书》底本不符的零散抄本,本书重建了数篇关于“心性论”的早期论辩手稿的脉络。我们详细比对了不同抄本之间的字句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了抄写者或传抄者对原意的微妙修正或偏离,特别是对“天理”、“人欲”等核心概念的理解歧异。 二、地方性刻本的价值挖掘: 针对大量仅在特定区域内流通的地方性刻本(如某个县志的附录、某个家族的私藏书目),本书进行了详细的版式分析、雕版工艺比对,以确定其刻印年代与地域特征。例如,对某批刻本中使用的特定避讳字、字体风格的分析,帮助我们确定了其可能脱胎于某一特定书坊体系,从而推断出其知识传播的受众范围与保守程度。这些刻本往往保留了官方正史或主流文集难以见到的地方风俗、民间信仰与地方史料,是研究区域社会史和阅读史的宝贵材料。 三、考据方法的革新: 在版本学领域,本书摒弃了单纯的“哪本为善本”的评判,转而关注“版本链条的完整性”。通过文献的题跋、印章、批注等“题跋学”证据,构建了数个重要宋明理学著作在清代中期的传播图景。我们运用图论方法,将不同版本之间的继承关系可视化,清晰地展示了知识在不同地域间的流动路径及其“损耗”或“增益”情况。 第二部分:区域学术生态的重构——特定地域书院群落研究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一个在主流学术史中常常被忽略的特定地理区域——长江中下游某片水网密布的地域(非洛阳所代表的北方学术中心)。我们探究的是在漕运与商业资本影响下,该地区知识分子如何构建其独特的学术生态。 一、书院与商业资本的互动: 考察了该地区多个私人创办的书院的资金来源、师资构成与教学内容。发现这些书院的经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士绅的商业盈余,这使得其学术取向在保持对经典的尊重外,更倾向于注重实用性的地方经济管理、水利工程文献的整理,而非纯粹的玄学思辨。例如,对一处书院的“教条”分析显示,其对《周礼》中“职方氏”的阐释远超对《中庸》的关注度。 二、地方精英与中央官僚的张力: 通过分析该区域科举优异者与其他未入仕的乡绅之间的书信往来,揭示了两种知识分子群体的价值取向差异。前者更注重对朝廷施政方针的学习与模仿,后者则专注于维护地方秩序、整理地方文化遗产。这种张力,体现在他们对某一历史事件(如某一年的黄河决口事件)的评论角度上截然不同,前者侧重于“君权神授”的宏大叙事,后者则聚焦于地方官吏的失职与民间疾苦。 三、学术交流的网络分析: 利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结合人物的籍贯与游历记录,重构了该区域知识分子之间的学术网络。不同于京城学者间基于官职或门第的紧密联系,这里的网络更为松散,但地域连接性强,呈现出“小圈子、多中心”的特征。我们详细描绘了数位重要人物的“学术朋友圈”,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诗社、雅集等非正式场合进行学术观点的交流与磨合。 第三部分:思想观念的演变与互鉴——跨域际的观念传播 本部分超越了单纯的文献整理和地域描述,着重分析特定学术观念在不同文化区域间的接受、改造与再传播过程。 一、伦理观念的地域性解读: 选取了“孝”与“悌”这两个核心儒家范畴,分析其在目标区域的特殊表现。在地方性族规中,“孝”的维度被极大地扩展到对祖业的继承与维护,而非仅仅体现在对父母的奉养上。本书通过对多部族谱中“家训”的文本分析,量化了这种侧重商业伦理的“孝”的表达比例,并将其与同期北方士大夫的“忠君爱国”叙事进行对比。 二、外来思潮的本地化诠释: 考察了西方自然科学思潮(非经由传教士直接引入的官方渠道,而是通过南下闽浙的商人携带的零星译本)在目标区域士大夫群体中的接受情况。这些思潮往往不是以科学体系的面貌进入,而是被拆解成碎片,嵌入到传统的“格物致知”框架中。例如,关于光学和几何学的片段知识,常被用来佐证古代阴阳五行说的某些观点,体现了本土知识体系强大的同化能力。 三、知识的“去中心化”倾向: 总结了该区域学术生态所表现出的“去中心化”趋势。这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儒学正统的某种疏离,也体现在对地方史、实用技术的高度重视。本书认为,这种倾向是商业繁荣、文化下沉以及精英阶层对中央权力结构进行的一种微妙的知识立场上的平衡与自我定位。 本书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考订和严谨的区域史分析,为理解中国学术史的多维性、复杂性及其地域差异,提供了一个具体而深入的案例剖析。它展示了在主流学术叙事之外,依然存在着丰富、活跃且极具地方特色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评价: 我一直对清代中期的社会经济变迁史很感兴趣,而这本聚焦于江南地区商业资本积累与地方士绅阶层崛起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非常扎实的实证分析。作者大量引用了地方志、宗谱和契约文书,构建了一个微观视角的社会图景。书中对特定时期粮食价格的波动如何影响到地方士绅的投资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巧妙地利用税收漏洞和土地兼并来巩固其社会地位,论证逻辑严密,数据详实可信。特别是关于徽商和晋商群体在跨区域贸易网络中如何形成垄断优势的章节,读起来如同在观看一场精妙的商业博弈大戏。它颠覆了我过去对“儒商”的刻板印象,揭示了在传统道德约束下,商业活动如何以一种更为灵活和功利的方式运作。对于希望了解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根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可估量。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流畅,与其说是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传记。它讲述了二十世纪初几位留学欧洲的中国哲学家的思想碰撞与人生际遇。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没有生硬地罗列晦涩的哲学概念,而是将康德、黑格尔的理论融入到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挣扎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时代氛围的营造,那种新旧思想激烈冲突、个体在西方思潮冲击下寻找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他们回国后试图将西学本土化的艰难历程,让人不禁感慨知识分子的责任之重。这本书不仅普及了西方哲学史的脉络,更提供了一个关于知识分子如何在动荡时代坚守理想的感人故事,情感张力十足,读完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这是一本关于现代艺术批评理论的导论性质的著作,内容涵盖了从形式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诸多流派。坦白讲,初读时,对于其中关于符号学和解构主义的论述,我感到有些吃力,因为它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然而,作者非常贴心地设置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对某位抽象表现主义画作的视觉文本解读,帮助读者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书中对“凝视”(gaze)概念在不同艺术媒介中的应用对比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揭示了权力结构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图像的理解。虽然理论性较强,但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立场,鼓励读者不要盲目接受既有理论,而要发展出自己的观察视角。对于想系统梳理现当代艺术思潮脉络的进阶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是极佳的阶梯。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著作,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传统空间布局和意境营造的全新认知。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苏杭园林中“移步换景”的精妙手法,以及如何通过叠山理水来模拟自然山川的宏大叙事。尤其对文人园林中“以诗入画,以画入园”的哲学思考,阐述得极为透彻。读完之后,我再去游览那些著名的古典园林,眼光完全不一样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品味到每一块太湖石的摆放、每一处漏窗的取景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书中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比如黛瓦、粉墙、木构件的色彩搭配,以及它们如何与四季光影交织变化,都有详尽的图文对照分析。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部结合了美学鉴赏与工程实践的宝典。它成功地架起了古代匠心精神与现代审美之间的桥梁,让人深深折服于古人的智慧与耐心。

评分

第五段评价: 关于古代诗词格律的权威参考书,这本书的严谨程度令人叹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平仄和对仗的规则,更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诗歌声律变化的内在动因,比如唐代燕音对近体诗创作的影响,以及宋代词牌格律的演变如何与市井音乐的兴起相互作用。作者对“拗救”现象的分析尤其精彩,他并没有将拗救视为简单的破格,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语境和音韵和谐的追求中进行考量。书后附录的历代音韵学家的观点汇编,更是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撑。我发现,通过这本书对音律的细致理解,我对杜甫或李商隐的一些看似拗口的句子,忽然间领悟到了别样的音乐美感。对于致力于学习古体诗创作或进行诗词音韵学研究的人士,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其专业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