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筆記小說必讀本)

世說新語(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筆記小說必讀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南朝宋] 劉義慶,王超 著
圖書標籤:
  • 世說新語
  • 筆記小說
  • 國學經典
  • 文學
  • 曆史
  • 古典文學
  • 魏晉風流
  • 中華文化
  • 劉義慶
  • 精讀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炫麗之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43613
商品編碼:3024241085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世說新語(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筆記小說必讀本)

定價:12.0元

作者:(南朝宋)劉義慶,王超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613

字數:13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魯迅將《世說新語》稱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贊其“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說新語》是一部集趣味性、曆史性、文學性於一身的傳世巨典,淋灕盡緻地呈現瞭瀟灑風逸的魏晉時代。
  《世說新語》是不可不讀的國學精髓,自麵市以來,便有小說、戲劇開始模仿它,對後世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

內容提要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編撰的“誌人小說”,主要記述漢末、三國、兩晉士族階層的言談風尚和遺聞軼事。它真實反映瞭這一時代人們的風俗習慣和社會風貌,所涉及的人物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庶僧徒,因而成為研究這一時期曆史的重要史料。
  本書本著故事性、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原則,節選瞭《世說新語》中的部分精彩內容,以以原文、注釋、譯文的形式,全麵而生動地還原瞭漢末魏晉時代的風貌。

目錄


作者介紹


  劉義慶(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劉宋宗室,武帝劉裕之侄,襲臨川王。曾集士人門客作《世說新語》、《幽明錄》等書。

文摘


  德行
  【題解】
  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本篇從不同的方麵、多個角度入 手,展示瞭魏晉時期士族階層認為值得學習的、並將之作為準則 和規範的言語行動,反映瞭當時的道德觀念。
  陳蕃尊重賢纔 陳仲舉①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②,有澄清天下之 誌③。為豫章太守④,至⑤,便問徐孺子⑥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 “群府君先入廨。”⑦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⑧ 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注釋】
  ①陳仲舉(?—168):名蕃,字仲舉,東漢桓帝末年官至太尉。 當時宦官作亂,政治黑暗,他反對宦官,受到太學生的尊重。漢 靈帝繼位之後,陳蕃與大將軍竇武謀劃誅殺宦官,事情泄露後反被 害。全句意思為:陳仲舉的言行是讀書人的榜樣,世人的楷模。
  ②登車攬轡(pèi):坐上車子,拿起繮繩,這裏指上任做官。 攬:拿起。轡:為瞭駕馭馬、牛等牲口而套在它們的頭和頸部的繮繩。
  ③有澄清天下之誌:指心懷掃清奸佞,使政治清明、國泰國民 的誌嚮。《後漢書·陳蕃列傳》:“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 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誌,甚奇之。”
  ④豫章:豫章郡,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縣)。太守:郡的行政長官。
  ⑤至:到,這裏指到豫章郡上任。
  ⑥徐孺子(97—168):名稚,東漢豫章南昌人,是當時的名 士,他反對宦官亂政,朝廷多次下旨召他做官,他都沒有齣任。陳蕃做太守時,不見賓客,卻十分敬重徐稚。
  ⑦主簿:官名,主管文書、簿籍等事務的職務。白:稟報。府君:對太守的稱呼,太守是俸祿二韆石的官,有府捨,所以也通稱府君。廨(xiè):官署。全句意思為:主簿稟報說:“大傢的意思是希望您先到官署中去。”
  ⑧式:通“軾”,軾為古代的車子前麵用作扶手的橫木,這裏 用作動詞,用手扶……東西。商容:商紂時的大夫,賢德受到當時人 的稱贊。閭(lǘ),指裏巷的門。全句的意思為:陳蕃說:“周武王剛 剛戰勝殷商,就立即來到商容的住所拜訪他,根本顧不上休息。”
  陳諶設喻答客問 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傢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① 季方曰:“吾傢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②,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 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 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③
  【注釋】
  ①陳季方:字陳諶,字季方,陳寔(shí)的第六個兒子。傢君:父 親,是對自己父親的尊稱。在前麵加上“足下”的敬語,是對對方父 親的稱呼。太丘(104—187):陳寔,字仲弓,曾任太丘縣令,古人 常以任職地的名稱代指人,所以稱他為陳太丘。陳寔一嚮以清高 有德行、為人仁愛聞名於世,據《後漢書·陳寔傳》:“時歲荒民儉, 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梁上。寔陰(暗地裏)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 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做壞事 的人不是生來就壞),習以性成(平時不上進,慢慢養成瞭壞習慣),
  遂至於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qǐ sǎng, 跪拜)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剋己反善。 然此當由貧睏。’令遺(贈給)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竊。”全句意 思為:有人問陳季方:“您的父親太丘長有什麼功績和美德,而能名滿天下,享有如此之高的聲望呢?”
  ②阿(ē):指山的轉角兒。
  ③從“季方曰”至段末的意思為:季方迴答說:“我同父親相 比,就好比生長在巍峨的泰山一角的一株桂樹,上麵有萬丈高的山崖,下麵有深不見底的水潭;上麵有甘露的潤澤,下麵有深淵泉水 的滋養。這種情況下,泰山有多高,泉水有多深,桂樹又如何得知 呢?我也不知道我的父親有沒有功德啊!”
  管寜割席
  管寜①、華歆②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 異,華捉而擲去之。③又嘗同席④讀書,有乘軒冕⑤過門者,寜讀如
  故,歆廢⑥書齣看。寜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⑦
  【注釋】
  ①管寜(158—241):字幼安,北海郡硃虛縣(今山東省安丘、 臨朐東南)人。漢末天下大亂時,管寜到遼東避亂,後來在當地講 學,直到三十多年後的魏文帝黃初四年(223年)纔返迴中原。此 後,曹魏屢次徵召管寜,他都沒有齣來做官。
  ②華歆(157—231):字子魚,漢桓帝時為尚書令,漢獻帝時為 豫章太守,後曹操徵召他入京任軍師,魏國建立後官至太尉。華歆 曾經同邴原、管寜一起在外求學,三人關係很好。
  ③捉:握,拿。全句的意思為:管寜和華歆一同在菜園裏除草, 管寜看見地上有一小塊金子,不予理會,照例舉起鋤頭鋤去,跟剔 除瓦塊、石頭一樣,而華歆卻把金子撿起來再扔齣去。
  ④席:坐席,是古人的坐具。
  ⑤軒冕:古代卿大夫的車服。軒:大夫以上的貴族坐的馬車。 冕:帝王、諸侯和卿大夫戴的禮帽。這裏指有達官貴人從門前經過。
  ⑥寜、歆:指管寜、華歆。按古文的慣例,當人名在上文齣現過 時,可以單稱姓或名。廢:放棄,放下。
  ⑦全句意思為:管寜就割開席子,與華歆分開坐,說道:“你不 是我的朋友。” 形骸之外 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①歆蠟②日嘗集子侄燕③飲,王亦學 之。有人嚮張華④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 所以更遠。”⑤
  【注釋】
  ①王朗(?—228):字景興,漢末為會稽太守,入魏後官至司 徒。識度:見識、氣度。全句意思為:王朗在見識和氣度方麵一直十 分推崇華歆。
  ②蠟(zhà):祭祀名,古代一種年終祭祀,在農曆十二月閤祭 萬物之神。
  ③燕:通“宴”,宴會。在蠟日期間,有宴飲的習俗。
  ④張華(232—300):字茂先,範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阮 籍稱贊他有王佐之纔,晉初任中書令,散騎常侍,力勸武帝定滅吳之 計。惠帝時封壯武郡公,在八王之亂中被殺。公元290年,晉武帝臨 終時命楊皇後的父親楊駿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大權。而繼位 的晉惠帝司馬衷十分愚鈍,皇後賈南風為瞭讓自己傢族掌控朝中大 權,於次年與楚王司馬瑋聯手發動,指揮禁衛軍殺死瞭楊駿。可 之後,汝南王司馬亮和老臣衛瓘趁機奪取瞭大權。不久後,懷有 巨大野心的賈後與楚王司馬瑋密謀,殺死瞭汝南王司馬亮,隨後賈後 以矯殺大臣之名處死司馬瑋。賈後奪取瞭政權,繼而廢掉並太 子司馬遹。各諸侯王趁機起兵發動內戰以爭奪中央政權,參與者主 要有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yì)、成都王司馬穎、 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位諸 侯王。這場西晉統治階層之間的權力爭奪戰曆時16年(291—306) 之久,史稱八王之亂。
  ⑤形骸之外:指錶麵的東西。形骸:人的身體。這一句的意思 為:有人對張華說起瞭這件事,張華說:“王朗學華歆,隻是學瞭一 些錶麵的東西,所以他距離華歆反而越來越遠。” 華歆、王朗乘船避難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①之。朗曰: “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捨所攜人。歆曰:“本所以 疑②,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③,寜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 初④。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注釋】
  ①難:這裏作動詞,以……為難。
  ②疑:遲疑;猶豫不決。
  ③納其自托:接受瞭那個人托付自身的請求,指同意那個人 搭船。
  ④遂攜拯如初:便仍舊帶著並幫助那個人。
  王祥事後母
  王祥事後母硃夫人甚謹。①傢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恒使 守②之。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彆床眠,母自往暗斫③ 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④。既還,知母憾之不已⑤,因跪前請死。 母於是感悟⑥,愛之如己子。
  【注釋】
  ①王祥(184—268):字休徵,琅玡臨沂(今屬山東)人。因為 竭誠侍奉後母,成為當時齣名的孝子。他年紀很大纔進入仕途,官 至太常、太保,進爵位為公。此句意思為:王祥侍奉後母硃夫人非 常恭謹。
  ②恒:一直。守:守護,指防止風雨、鳥雀糟蹋樹上的李子。
  ③暗斫(zhuó):偷偷地殺。
  ④私:小便。空斫得被:隻在瞭被子上。
  ⑤既還,知母憾之不已:王祥(小便)迴來後,知道後母非常 恨他。
  ⑥感悟:受到感動而醒悟。
  王戎死孝
  王戎①、和嶠②同時遭大喪③,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④,和哭 泣備禮。武帝⑤謂劉仲雄⑥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 使人憂之。”⑦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戎雖不備禮, 而哀毀骨立⑧。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 憂戎。”⑨
  【注釋】
  ①王戎(234—305):字濬衝,琅玡臨沂人,與嵇康、阮籍、山 濤、嚮秀、劉伶、阮鹹閤稱“竹林七賢”。他曾受命隨軍徵伐吳國, 吳國被吞並後,封爵安豐侯。晉惠帝時,王戎官至尚令、司徒。後 來發生瞭八王之亂,王戎隨晉惠帝一起遭挾持,公元305年,七十二 歲的王戎在河南郟(jiá)縣去世。
  ②和嶠(qiáo)(?—292):字長輿,汝南西平(今屬河南) 人,擔任過中書令、尚書,惠帝時為太子太傅。他富有但十分吝 嗇,杜預(西晉時期將領和學者,滅吳戰爭的統帥之一)稱他有 “錢癖”。
  ③大喪:父母之喪。
  ④雞骨支床:意同下文的“哀毀骨立”,指骨瘦如柴。雞骨:瘦 弱、憔悴。支:支離,形容萎靡,精神渙散。
  ⑤武帝:晉武帝司馬炎(236—290),字世安,司馬昭之子。
  ⑥劉仲雄(?—285):名毅,字仲雄,為人剛直,任司隸校尉、 尚書左僕射。
  ⑦卿:用於平輩之間對稱,或長對幼、君對臣、上對下,錶示 尊重、親熱的稱呼。省(xǐng):探望。不(fǒu):同“否”。此句意思 為:武帝對劉毅說:“你經常去探望王戎、和嶠嗎?聽說和嶠過於 悲痛,超齣瞭禮法的常規,真令人擔憂。”
  ⑧哀毀骨立:形容因為悲哀過度,損傷瞭身體,變得瘦弱不堪, 骨瘦如柴。
  ⑨生孝:指遵守喪禮而能注意不傷身體的孝行。死孝:對父母 盡哀悼之情而至於死的孝行。全句意思為:劉毅說:“和嶠雖然禮 儀周到,但精神元氣並沒有受損;王戎雖然不注重禮儀,但是因為 傷心過度,損毀瞭身體,瘦弱得隻剩下骨架瞭。臣認為,和嶠雖然盡 瞭孝,但是性命並沒有受到影響;王戎則悲傷過度,因而有性命之 憂。陛下不應該擔心和嶠,反而應該擔心王戎。”
  郗鑒哺二兒
  郗公①值永嘉喪亂②,在鄉裏,甚窮餒③。鄉人以公名德,傳 共飴④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⑤,鄉人曰:“各 自飢睏,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於是獨往 食,輒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後並得存,同過江⑥。郗公 亡,翼為剡縣⑦,解職歸,席苫⑧於公靈床⑨頭,心喪⑩終三年。
  【注釋】
  ①郗(xī)公(269—339):郗鑒,字道徽,東平金鄉(今屬山東) 人,以儒雅著稱,曆任兗州刺史、司空、太尉。
  ②永嘉喪亂:晉朝建立之初采用分封的政策,使中央權力分 散,終導緻八王之亂,再加上遭到天災,社會不安,北方鬍人乘 機入侵。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屬山西) 起兵,並自稱漢王。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去世,晉懷帝司馬熾 繼位,改年號為永嘉。永嘉二年(308年),劉淵正式稱帝,國號漢。 兩年後,劉淵死去,其子劉聰繼位。永嘉五年(311年),劉聰派大 將石勒等人率大軍侵晉,在平城(今屬河南)殲滅晉軍十多萬人,又 俘虜、太尉王衍及許多王公貴族。不久攻入京城洛陽,俘獲瞭 晉懷帝,縱兵燒殺。史稱永嘉之亂。
  ③窮:生活睏難。餒(něi):飢餓。此句意思為:郗鑒在永嘉之 亂時期住在傢鄉,生活很睏難,經常挨餓。
  ④傳:輪流。飴(sì):通“飼”,給人吃東西。
  ⑤外生:外甥。此句意思為:郗鑒經常帶著哥哥的兒子郗邁和 外甥周翼一同去吃飯。
  ⑥過江:指渡過長江到江南。永嘉之亂後,中原人士紛紛過江


序言


  前言
  《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時的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 編撰而成的,主要記述瞭東漢末年至南朝宋時二百多年間士族階層的言談風尚與逸聞瑣事。全書分上、中、下三捲,包括“德 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等類彆, 共三十六篇,一韆一百多則故事。它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筆記小說”的代錶作。
  《世說新語》原名叫作《世說》,後來為瞭與漢代劉嚮所 著的《世說》(此書已失傳)相區彆,所以又名《世說新語》。 書中每則故事長短不一,或數行,或三言兩語,符閤筆記小說
  “隨手而記”的特徵。
  《世說新語》的作者劉義慶(403—444),字季伯,原籍 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他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長沙景王劉道憐的次子,後來過繼給叔叔臨川王劉道規,襲封臨川 王。《南史》中稱劉義慶“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文辭 雖不多,然足為宗室之錶”,又稱他“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 至”。因此,許多學者認為,《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 共同編寫的。
  《世說新語》集中反映瞭魏晉時期的名士風度,是研究魏 晉時期社會現象的極好史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清談、飲酒、服藥等活動,隱逸、任誕、簡傲等性格特徵,以及他們的 種種人生追求,都有生動的描寫。這些故事從不同的側麵勾 勒,讓我們看到瞭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 形象,我們不僅能夠瞭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還能更真 切地體會到魏晉風骨與氣度。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全書涉及各類人物 共一韆五百多個,魏晉時期主要的人物,無論是帝王、名臣,還 是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同時還描寫瞭眾多生動的女性形 象,無論是貌美的歌姬、靈秀的纔女,還是狹隘的妒婦,每一 位都躍然紙上。
  《世說新語》全書重在錶現人物的特點。如《儉嗇》中王 戎的一篇:“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恒鑽其核。”僅用 十六個字,就把王戎吝嗇的本性展露無遺。而且本書的錶現手 法靈活多樣,有的通過同一環境中兩個人或幾個人的不同錶 現,形成鮮明的對比,如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兩個人對待 求助者的不同態度;有的以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為中心,作漫 畫式的張描寫,如《忿狷》中描寫瞭王述吃雞蛋的種種暴躁 與滑稽的舉動,以錶現他的性急;還有的以語言或動作來錶達 人物豐富的情感,如《傷逝》中,王徽之得知七弟王獻之去世 後趕去吊祭,“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 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餘亦卒。”寥寥數語,催人淚下。
  《世說新語》的語言簡潔含蓄、生動靈活,現代的許多應 用廣泛的成語就來源於此,如卿卿我我、身無長物、咄咄怪 事、麵如傅粉,等等。
  《世說新語》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不僅相繼齣現瞭許 多模仿它的小說,而且不少戲劇、小說都從其中取材。
  我們從原書中精選齣一部分有趣的故事,為瞭幫助讀者 朋友們更好地理解,書中還增加瞭詳細的注釋,相信通過認真 閱讀此書,不但能讓你從中得到瞭解曆史的樂趣,還能增長許 多知識。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以宏大的曆史視野,記述瞭從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的曆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錶、書、世傢、列傳等五種體例,猶如一麵曆史的明鏡,映照齣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韆年畫捲。 一、 史書的開山之作,開創紀傳體先河 司馬遷,這位偉大的史學傢,懷揣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宏願,曆經十五載,嘔心瀝血,終於完成瞭《史記》。這部巨著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史學進入瞭一個嶄新的階段。《史記》的齣現,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開創瞭中國史書的紀傳體體例。在此之前,史書多以編年體為主,如《春鞦》,雖然記述瞭曆史的脈絡,但人物的形象往往模糊不清。司馬遷則從人物的視角齣發,為我們勾勒齣一個個鮮活的曆史人物,他們的功過是非,他們的喜怒哀樂,都在司馬遷的筆下栩栩如生。 紀傳體,顧名思義,是以人物的傳記為中心來敘述曆史。司馬遷在《史記》中,精心設置瞭本紀、錶、書、世傢、列傳五種體例,環環相扣,互為補充。 本紀: 主要記載帝王的言行事跡,是全書的主綫。從黃帝到漢武帝,一代代帝王的興衰榮辱,構成瞭中華民族曆史發展的宏偉畫捲。司馬遷對帝王的處理,並非一味褒揚或貶低,而是力求客觀公正,褒貶自見,這體現瞭他嚴謹的史學態度。 錶: 以錶格的形式,係統地呈現曆史事件的先後順序和重要人物的世係關係。錶格體例的運用,大大增強瞭史書的條理性和係統性,方便讀者梳理曆史脈絡,理解復雜的曆史關係。 書: 記載典章製度、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麵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猶如曆史的肌理,展現瞭古代社會的方方麵麵,如《禮書》、《樂書》、《天文書》、《河渠書》、《平準書》等,為我們瞭解古代社會的運作提供瞭珍貴的資料。 世傢: 記載諸侯、卿大夫等有封國、有勢力的傢族的興衰史。他們雖然不是天子,但在曆史上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的故事與王朝的興衰緊密相連。 列傳: 記載各色人物的傳記,這是《史記》中最具特色、也是最吸引讀者的部分。從帝王將相到文臣武將,從遊俠刺客到商人方士,幾乎包羅萬象。司馬遷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和生動的筆觸,刻畫瞭無數性格鮮明、形象飽滿的人物,他們的故事,或感人至深,或發人深省,或令人扼腕嘆息,共同構成瞭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人物畫廊。 二、 史詩般的敘事,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 《史記》的敘事風格堪稱史詩般的壯麗,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是一部蕩氣迴腸的文學作品。司馬遷善於運用簡潔而富有張力的語言,將曆史事件描繪得生動形象,將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 宏大的曆史視野: 《史記》的時間跨度之大,內容之豐富,在世界古代史書中都屬罕見。司馬遷以中華民族的起源為起點,一直寫到他所處的漢武帝時期,展現瞭從部落時代到統一帝國的曆史演變。這種縱橫古今的視野,使得《史記》成為理解中國曆史發展的最佳入門讀物。 鮮活的人物塑造: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絕非簡單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優點也有缺點的具體個體。無論是氣吞山河的秦始皇,還是雄纔大略的漢高祖劉邦,亦或是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的勾踐,甚至是捨生取義的荊軻,在司馬遷的筆下都充滿瞭人性化的光輝。他善於抓住人物最顯著的特徵,用簡練的語言勾勒齣人物的性格,通過他們的言行舉止,展現他們的內心世界。比如,對項羽的描繪,“力能扛鼎,纔氣過人”,同時又“嬌詐多疑,剛愎自用”,這些矛盾之處反而讓項羽這個人物更加真實、更加令人難以忘懷。 跌宕起伏的情節: 《史記》中的故事,往往情節麯摺,引人入勝。從鴻門宴的生死一綫,到韓信胯下之辱的隱忍,再到張良的運籌帷幄,每一個故事都充滿瞭戲劇性的張力,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與曆史人物一同經曆他們的悲歡離閤。司馬遷在敘事中,注重細節的描繪,對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瞭深入的挖掘,使得整個故事充滿瞭感染力。 深刻的曆史洞察: 司馬遷不僅僅是一個記錄者,更是一個思想者。他對曆史事件的發生發展,對人物的成敗得失,都有著深刻的見解。他通過對史實的梳理和分析,揭示瞭曆史發展的規律,探討瞭人性的復雜,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例如,他對秦朝滅亡原因的分析,“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深刻地指齣瞭統治者失德必將導緻滅亡的道理。 三、 史學與文學的完美結閤,不朽的文化瑰寶 《史記》的偉大之處還在於它將史學與文學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司馬遷不僅是一位傑齣的史學傢,更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傢。 精煉的語言藝術: 《史記》的語言簡潔、生動、富有錶現力。司馬遷善於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使得文字更加形象、更加傳神。他的敘述,既有史書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讀起來朗朗上口,迴味無窮。 高超的敘事技巧: 司馬遷在敘事上,靈活運用插敘、倒敘等手法,使故事更加引人入勝。他對人物對話的設計,對場景的描繪,都達到瞭極高的藝術水準。 深刻的人文關懷: 司馬遷在寫史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對人民的同情和對曆史真相的追求。他曾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這錶明他寫史的目的是為瞭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為瞭洞察曆史的變遷,為瞭形成自己獨特的曆史觀。他的這種人文關懷,使得《史記》超越瞭一般的史書,成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著作。 四、 深遠的影響,中華文明的基石 《史記》問世以來,對中國曆史、文學、哲學等領域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被譽為“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塑造瞭中國人的曆史觀: 《史記》為後世的史學傢樹立瞭典範,它的紀傳體體例被曆代史書所沿用,對中國史學的發展起到瞭奠基性的作用。同時,它也塑造瞭中國人對曆史的認知方式,讓人們能夠通過人物來理解曆史,通過故事來感受曆史。 滋養瞭中國文學的土壤: 《史記》作為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其精湛的敘事技巧、生動的人物塑造、優美的語言藝術,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産生瞭巨大的影響。唐宋八大傢,曆代的小說傢、散文傢,無不從中汲取養分。《史記》中的許多故事和人物,更是成為後世文學創作的經典素材。 提供瞭寶貴的人生智慧: 《史記》中記載瞭無數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的成敗得失,他們的經驗教訓,他們的智慧謀略,都為後人提供瞭寶貴的人生啓示。閱讀《史記》,不僅可以瞭解曆史,更可以從中汲取治國之道、為人之道。 總而言之,《史記》是一部集史學、文學、思想於一體的巨著,它以其宏大的視野、生動的人物、深刻的洞察,為我們展現瞭波瀾壯闊的中華古代曆史。它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曆史的必讀之作,更是滋養中華民族精神、塑造中華文明的重要基石。閱讀《史記》,就是與古人對話,就是穿越時空,去感受那曾經的輝煌與滄桑。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得說,這套書的選材和編排邏輯,簡直是為初學者量身定做,又讓老饕能夠迴味無窮。它不像某些版本那樣堆砌冷僻的典故,讓人望而生畏,而是巧妙地將那些膾炙人口的“名場麵”與那些看似尋常卻蘊含深意的細節並置,形成瞭一種奇妙的對照效果。比如,記錄名士風流倜儻的橋段旁邊,可能就夾著一段關於魏晉時期士人如何應對政治風暴的側記,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讓人在欣賞風雅的同時,也能窺見那個時代特有的精神睏境。更棒的是,注釋的設置非常人性化,它沒有采用那種煩瑣的腳注形式,而是以一種更內斂的方式融入到正文的邊緣,既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又在關鍵時刻提供瞭必要的背景知識。這套書的編者顯然是深諳“潤物細無聲”的道理,做到瞭既有深度又不失親和力,讓閱讀不再是枯燥的求知,而更像是一場與古人麵對麵的閑談。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典的韻味和現代印刷技術的完美結閤,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質感極佳。扉頁的設計簡約而不失格調,選用的紙張也很有分量,翻閱起來有一種鄭重感。我尤其喜歡它在字體選擇上的用心,宋體的縴秀和魏碑的古樸似乎在其中找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點,閱讀體驗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而且,這本書的版式布局也十分考究,留白得當,使得每一則小故事都能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不會讓人感到擁擠和壓迫。從我作為一個普通愛好者的角度來看,光是這份對外在形式的尊重,就足以讓人感受到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敬意。它不隻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風景綫,讓人忍不住想要時常摩挲,感受那份曆史的溫度。這種對細節的執著,無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和收藏價值。

評分

這本書的便攜性與信息密度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平衡點。雖然內容詳實,但開本適中,即便是隨身攜帶在通勤路上閱讀,也完全沒有負擔。我注意到,在每一則故事的末尾,似乎都埋藏著一個引人深思的哲學小扣,它不是硬邦邦的說教,而是通過故事的結局自然流淌齣來的對人性、對生命無常的體悟。例如,那些關於“美貌與命運”或是“纔華與際遇”的短篇,讀完後會讓人在閤上書本的那一刻,陷入長久的沉思,思考當下自己所處的位置與選擇。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那些厚重的哲學專著來得更為有力。它在提供曆史逸聞的娛樂性的同時,成功地承載瞭中華傳統文化中對“個體價值實現”的永恒追問,非常耐人尋味。

評分

作為一名資深的筆記小說愛好者,我對那些未經修飾的原始語感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這本選集在語言的還原度上,做得相當到位,它保留瞭大量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俚俗語匯和特立獨行的錶達方式,讀起來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特有的談吐腔調,充滿瞭生命力和不羈的傲氣。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那些語義模糊或存在爭議的段落時,所采取的審慎態度,沒有草率地下結論,而是提供瞭一種開放式的解讀空間。這使得每一次重讀,都有可能帶來新的領悟,體會到古人的“言外之意”。這種對文本原貌的尊重,是衡量一部優秀古典文學整理本的關鍵標尺。它沒有過度地“今人化”解讀,讓讀者得以直接麵對那個復雜而迷人的曆史切片,去體會那種“竹林七賢”式的率性與悲涼交織的復雜情懷。

評分

我對某些版本在“時代背景”介紹上的敷衍感到不滿,但這個版本在這方麵著實下足瞭功夫。它在全書的開篇和重要章節前,加入瞭簡明扼要的時代背景概述,這些背景介紹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政治史羅列,而是著重於描繪瞭當時士人的生活狀態、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嚮。這對於理解為什麼那些人物會做齣那樣驚世駭俗的舉動至關重要。比如,在解讀“袒腹東床”這類典故時,如果缺乏對士族階層內部權力動態的理解,就很難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微妙與灑脫。這套書有效地構建瞭一個立體的文化生態係統,讓讀者不僅看到瞭“人”,也看到瞭“人所處的那個世界”。這種整體性的敘事結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和代入感,真正做到瞭讓讀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