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幼学琼林 三百千
定价:29.80元
作者: 程登吉 等,夏华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47041871
字数:
页码:3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书中汇集了中国古代的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俗称,是三部影响大而流行广的启蒙读物。“三百千”将早期的识字教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格修养的教育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言辞简练,含义丰富,便于诵读。《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声韵协调,朗朗上口。《弟子规》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n
本书将以上图书精心整理,配以精准的白话译文,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与经典为友,与圣贤交游。n
n
目录
《幼学琼林》n
《三字经》n
《百家姓》n
《千字文》n
《声律启蒙》n
《弟子规》n
作者介绍
程登吉,字允升,明末西昌(今江西新建)人,为《幼学琼林》的编撰者,其《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n
文摘
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後荆红n
游竺权逯盖益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n
姓氏寻根n
曾n
据《世本》记载,夏少康帝封儿子曲列于母曾,其后人遂以曾为姓。n
毋n
据《姓氏考略》记载,齐宣王封弟于毋邱,其后代以毋为姓。n
沙n
据《姓苑》记载,炎帝时有大臣夙沙氏,其后人以沙为姓。n
乜n
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卫国大夫食邑于乜城,其后人遂以乜为姓。n
养n
据《姓氏考略》《左传·昭公三十年》等书记载,春秋时,吴国公子掩余、烛庸逃到楚国,楚王让他们在养地居住。其子孙遂以此姓。n
鞠n
据《元和姓纂》记载,后稷的孙子名鞠陶,其子孙遂以其名鞠为姓。n
须n
据《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有须句国,其公族须句氏,其子孙遂以须为姓。n
丰n
据《通志·氏族略》等书记载,春秋时,郑穆公的儿子名丰,其子孙以丰为姓。n
巢n
据《姓谱》《通志·氏族略》等书记载,上古先民居山中,以树为巢。称有巢氏。夏禹王封有巢氏后人建巢国。巢被楚灭后,其公族遂以巢为姓。n
关n
据《百家姓考略》等书记载,夏朝时有贤臣关龙逄,其后代以关为姓。n
蒯n
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卫庄公名蒯聩,其后人以蒯为姓。n
相n
据《姓谱》《百家姓考略》等书记载,夏王有帝相,所都为相里,其子孙以相为姓。据《姓氏大全》记载,商王河亶居相,其后人以相为姓。n
查n
据《百家姓考略》《姓苑》记载,春秋时,齐顷公封其子于楂,其后子孙遂以楂为姓。后改为查。n
後n
据《姓氏考略》等书记载,後姓出自太昊氏。太昊氏裔孙後照,其后人遂以此为姓。n
荆n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楚国先君熊绎被封于荆,国号荆。其后人有的姓荆。n
……n
序言
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n
——吕坤n
n
说实话,我这次购买《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纯粹是抱着“查漏补缺”的心态,想找一套能快速梳理古代基础典籍的速查手册。拿到书后,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如何处理“升级”这一点。我发现它在保持原典风貌的同时,融入了一些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比如在篇章的开篇或重点难句旁,增加了一些现代学者对文本背景、文化意涵的精炼解读。这些解读篇幅不长,但点到为止,既保留了原著的纯粹性,又为理解增添了新的维度,避免了当代读者在面对古籍时可能出现的“不知所云”的困境。这种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承认了时代背景的差异,并试图搭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我个人觉得,对于忙碌的成年人来说,这样的“升级”比单纯的影印本要实用得多,因为它节省了大量去图书馆或搜索引擎查找背景资料的时间。每读完一个小节,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跨越了时空的障碍,直接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了一次高效的对话。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体验,是很多厚重的学术著作无法提供的。
评分我对古代的蒙学读物一直抱有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态度,它们是古代社会构建文化认同的基石。这套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跨界整合”——将不同源头的启蒙材料汇集一堂。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进行不同篇章之间的横向比较,例如,观察在讲授“孝悌”这一主题时,《幼学琼林》的叙述方式与《三百千》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这种并置阅读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对比度和丰富性。它不再是单一的、线性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文化拼图。比如,在一些关于天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上,不同篇目的表述方式和细节详略各有千秋,放在一起阅读,反而能形成一个更立体、更完整的知识框架。我发现,这种编排方式对于提升阅读者的文化敏感度很有帮助,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定义是如何演变的?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比较研究平台,让读者可以轻松地进行这种高级的文本对话。
评分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升级版”的《万卷楼国学经典》处理得相当到位,它成功地在“古朴”与“现代需求”之间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我观察到,它不仅在内容上做了梳理,连同参考文献和版本说明也做得非常详尽,这对于任何想进一步深挖某个典故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便利。很多传统书籍在版本考据上往往语焉不详,而这套书的严谨性,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规范的尊重。此外,从实操性上讲,它很适合作为工具书常备案头。无论是写报告需要引用古代典故,还是只是想在日常交谈中恰当地运用一些雅语,这本书都能提供准确、可靠的支撑。我甚至发现,其中一些关于人情世故和待人接物的描述,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不是高悬在庙堂之上的学问,而是渗透在柴米油盐中的生活智慧。这种“可触摸”、“可应用”的特性,让它超越了普通古籍的范畴,成为了一本实用性极强的文化指南。
评分我得承认,我购买这本书并非是想深入研究小学阶段的教育理论,而是纯粹为了找寻一种精神上的“安顿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很少有书籍能让人沉下心来,体会那种缓慢、重复但又充满韵味的文字节奏。这套书恰恰提供了这种稀缺的体验。它的语言结构大多简洁凝练,句式工整,读起来有一种天然的韵律美,就像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音乐符号。我试着大声朗读其中一些段落,那种抑扬顿挫的古风韵味立刻就出来了,非常有助于平复焦虑的心绪。这种阅读体验无关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心境的转化。它强迫你的思维放慢速度,去关注每一个用字的准确性、每一个典故的典雅性。这是一种极具仪式感的阅读,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私密茶会,品味着古人对世界朴素而又精妙的观察。可以说,这本书在我的“精神急救箱”里,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每次翻开,都能找到一份难得的心灵宁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到了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厚重感。纸张的选择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作品的尊重,字体大小适中,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初次接触国学经典的读者,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吃力。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对一些生僻词汇的注释,做得非常到位,不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却又能及时解惑。这套书在内容选择上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将几部核心的蒙学读物整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早期国学启蒙体系。这种整合的优势在于,读者不必在几本不同的书中来回翻找,可以一气呵成地领略古代对孩童的道德、礼仪以及基础知识的教导方方面面。从内容编排的逻辑性来看,它似乎是遵循了一条由浅入深的脉络,首先是基础的字词启蒙,然后是简单的格言警句,最后逐渐深入到更具社会伦理层面的教化,整体脉络清晰,非常适合作为家庭教育或基础自学的参考资料。这套书的实用性远超一般的纯粹学术典籍,更像是为现代人重温传统智慧而量身定制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