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精粹:庄子三解(上中下平装)
定价:85.00元
作者:冯家禄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60797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玄妙奇特;他的文章汪洋恣肆,多用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语言瑰丽。他是我国历史上上不朽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他传世的《庄子》一书,无论哲学思想还是文学语言,都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内容提要
《庄子》又称《南华经》,它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共33篇文章。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和道家创始人并称“老庄”。《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则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博大庞杂,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准,对后世影响很大。《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丰富,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作品,极受后世作家的推崇。《南华经》的整个思想,可以说是《道德经》的延伸,内中的许多章节都是从《道德经》发挥出来的,乃至于整句整句的录用。《南华经》中多处用到孔夫子及其弟子的故事,虽不能相信真有其事,但所说明的道理却大有教化之功。
目录
篇 骈拇
节 仁义如同骈拇……………………………
第二节 任其性命之情方可恢复道心……………
第二篇 马蹄
仁义礼乐破坏了纯朴乃圣人之大过…………………
第三篇 胠箧
节 贪财藏货实为盗者守……………………
第二节 圣人不死则大盗不止……………………
第四篇 在宥
节 在宥天下而不可治天下…………………
第二节 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第三节 守其一以处其和的修道法门……………
第四节 道本未失而悟之即是……………………
第五节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第五篇 天地
节 心身修养的十要点………………………
第二节 圣人能禁过而不知所过…………………
第三节 平实才是真圣人…………………………
第四节 性修反德而心同太虚……………………
第五节 忘己之人是谓入于天……………………
第六节 天下平的大圣之治………………………
第七节 无毁誉损益之心则德全…………………
第八节 圣治、德人、神人………………………
第九节 舜之仁治为疡而已………………………
第十节 世俗之人积习难返的原因………………
第六篇 天道
节 静乃万物不足以铙其心…………………
第二节 天乐乃圣人之心以畜天下………………
第三节 帝王之道…………………………………
第四节 人臣之道…………………………………
第五节 法天地之德而王天下……………………
第六节 仁义乃乱人性之说………………………
第七节 修身的大秘密………………………
第八节 道不在书中而在书外……………………
第七篇 天运
节 六极五常的天地之造化…………………
第二节 孝悌仁义皆自勉以役其德………………
第三节 惧怠惑乃修心之三戒……………………
第四节 盲目复古犹猨狙衣周公之服……………
第五节 道可悟得而不可献得……………………
第六节 五帝之治实滋民心之乱…………………
第七节 同化在于道心之德的感召………………
第八篇 刻意
节 一切刻意行为皆非正道…………………
第二节 不思不谋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第九篇 缮性
节 天下失道的原因…………………………
第二节 真隐士的成因及行履……………………
第十篇 秋水
节 河伯闻道…………………………………
第二节 小知小能与大知大能……………………
第三节 孔夫子的圣人之勇………………………
第四节 公孙龙闻道而入定………………………
第五节 庄子的道境界与大辩才…………………
第十一篇 至乐
节 至乐在于无为……………………………
第二节 生死犹如昼夜之轮替……………………
第三节 活着不愿死而死后不愿生………………
第四节 无好恶才能无为之至乐…………………
第五节 万物皆出于机入于机……………………
第十二篇 达生
节 达生不务生达命不务知…………………
第二节 至人莫之能伤的原因……………………
第三节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第四节 养生若牧羊视其后者而鞭之……………
第五节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六节 以天合天则器之所以凝神………………
第七节 忘适之适方是真适………………………
第八节 达生之境界须渐修而至…………………
第十三篇 山木
节 材与不材之间……………………………
第二节 人能虚己则天下无能害之………………
第三节 侗乎其无识傥乎其怠疑…………………
第四节 自伐者无功………………………………
第五节 形莫若缘而情莫若率……………………
第六节 比干处乎材而非处乎不材………………
第七节 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第八节 彻悟的机缘就在世间百态中……………
第九节 行贤而去自贤者无人不爱………………
第十四篇 田子方
节 人貌而天虚的道境界……………………
第二节 有道无道不在其言而在其行……………
第三节 学道就是学驾御意识之我………………
第四节 老聃的“游心于物之初”………………
第五节 道德不在外形而在内心…………………
第六节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而天下平……………
第七节 凡事无心即是至人………………………
第八节 现象有别有生死而本真却一……………
第十五篇 知北游
节 道心的境界就是知而不用………………
第二节 正形摄知的修道原则……………………
第三节 对道的概述及证道原则……………
第四节 庄子对道的概述及证道原则……………
第五节 道可贵贱约散而不可问闻………………
第六节 无为而无以为才能大为…………………
第七节 古今死生皆有所一体……………………
第八节不将不迎的修心功夫……………………
作者介绍
冯家禄,男。生于1946年,1968年毕业于太原山西治专,国家统一分配到包头一大型国企工作;中员,高级机械工程师,现已退休。笔名“豫绥闲人”,《网名》“包头豫绥闲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专精于“易学”及“国学”领域的研究,将有《论语》、《庄子》、《奇门》、《黄帝内经素问》等专著陆续出版,现任《内蒙古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及《包头道德大讲堂》的主讲老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对阅读者心性的潜移默化。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它帮助我构建了一种新的“容错机制”来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不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代社会,我们总是被各种“应该”和“目标”推着走,一旦受挫,挫败感便会瞬间淹没自我。然而,书中那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智慧,就像一股清凉的风,吹散了心头的焦躁。它不教你如何去“赢”,而是教你如何去“放过自己”,如何接纳生命的无常与局限。这种由内而外的松弛感,是任何心灵鸡汤都无法比拟的。读完之后,看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宽广,对待他人的苛责也变得更宽容,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国学精粹”吧,它改变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米黄色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种对文字的敬意。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韵味,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书名的古朴与厚重。我记得刚拿到手的时候,特意去摸了摸封面的材质,略微粗粝的触感,让我想起那些老旧的线装书,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智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内页的字体排版也是相当考究,字号适中,行距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精妙的插图或者简单的纹饰点缀在章节之间,虽然不多,但每一处都像是点睛之笔,让人在研读深奥哲理的间隙中,得到片刻的宁静与美的享受。这本书的整体质感,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极大的仪式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静下心来,去探寻其中蕴含的智慧。
评分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也十分高明。它明显是基于扎实的文本考据之上进行的二次创作,这一点从作者在脚注或引文旁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不同版本的比较和取舍中便可见一斑。它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对原著进行过度“稀释”的读物,而是保留了足够的思想密度。当然,它也足够亲民,即使是对哲学只有浅尝辄止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审视,也能让初学者受益匪浅,实属难得。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学术性、可读性与思想深度于一体的佳作,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当代心灵的坚固桥梁。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在迷雾中摸索,每翻开一页,都有种豁然开朗的惊喜。作者的笔力非常老辣,对于晦涩难懂的古文,他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用现代人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力,将其中的精髓剥茧抽丝般地展现出来。最让我佩服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代入感”,他似乎能完全理解先贤们在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境和思考逻辑,然后用一种既保留原文气韵,又贴近现代人思维习惯的语言重新阐释。记得有一个段落,关于“逍遥”的论述,我以前总觉得虚无缥缈,但在他的解读下,忽然明白了那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对世俗束缚的超越,那种豁达与洒脱,真让人心驰神往。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合上书本,静坐良久,消化那种思想的冲击力,这种深度思考的引导,是很多畅销书难以给予的。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和论述结构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按篇章顺序排列,而是似乎融入了一种内在的逻辑线索,将庄子思想的不同侧面,如形而上、处世哲学、人生态度等,编织成一张紧密的网。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但随着阅读深入,你会发现这种看似零散的论述,实则层层递进,互相印证。作者在阐释不同观点时,总能找到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现代生活实例作为对照,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学变得可以触摸、可以实践。比如,在谈论“变化”时,他联系到了现代社会节奏的快速迭代,让人立刻产生共鸣。这种“古为今用”的功力,足见作者深厚的学养和高超的表达技巧,使得这部经典著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