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DY 子不语 译注 9787550239548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DFDY 子不语 译注 9787550239548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袁枚,叶天山注 著
图书标签:
  • 子不语
  • DFDY
  • 先秦
  • 诸子百家
  • 哲学
  • 译注
  • 古典文献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思想文化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晓月草堂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9548
商品编码:3024466324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子不语 译注

定价:58.00元

作者:(清)袁枚,叶天山注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5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子不语译注》由叶天山译注,此次整理袁枚的《子不语译注》为一选本,共选录作品一百零七篇。选录的总体标准是:作品具有的社会思想意义或艺术性。对于情节奇特者,如《雁荡动静石》《撮土避贼》《多角兽》等,也酌情收录,以符合

目录

目录


作者介绍


江苏金坛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传奇评注》一种,并发表《洛浦屐痕》《思往日》等文学作品。

文摘


序言



《子不语》:一部充满奇闻异事的文言志怪笔记 引言 《子不语》,一部署名“袁枚”的文言笔记体小说,以其精炼的笔触、奇诡的想象和汪洋恣肆的文采,在清代文坛独树一帜。它并非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长篇巨著,而是一部汇集了大量怪力乱神、人鬼情未了、物语精怪等奇闻异事的短篇集。袁枚以其“随园老人”之名,将搜集、记录、创作的这些光怪陆离的故事,编织成一部引人入胜的文言画卷,为后世读者打开了一扇窥探清代社会风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们对未知世界好奇与想象的大门。本书所收录的,正是这部经典之作的最新译注本,旨在为读者提供更精准、更易懂的阅读体验,深入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袁枚与《子不语》的创作背景 袁枚(1716—1798),字枚叔,号随园老人,浙江杭州人,后移居江宁(今南京)。他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家、诗人。袁枚一生著述颇丰,涉猎广泛,其中以笔记体小说《子不语》最为人称道。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博览群书,早年曾仕途得意,官至知县,后因不愿为官场束缚,毅然辞官,在家筑“随园”,开始了半耕半读、寄情山水的晚年生活。 《子不语》的创作,与袁枚的个人经历和所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清代是中国文言笔记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文人雅士们热衷于搜集民间传说、志怪故事,以文字记录下来。《子不语》便是这一文学潮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袁枚本人就对鬼神之说抱有开放的态度,他曾在《子不语》的序言中写道:“鬼神之事,有则有,无则无,吾不敢知也,然其言之凿凿者,吾亦不敢绝也。” 这种不妄加否定、不执泥于一端的人生态度,使得他能够以一种更加包容和欣赏的眼光去收集和记录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 《子不语》的材料来源极为广泛,既有他亲闻亲见之事,也有从古籍、民间传说、他人转述中搜集而来。袁枚在《子不语·序》中提到:“吾搜集异闻,几三十年。” 足见其搜集之勤,用心之切。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不凡的细节,将那些流传在民间、藏匿于角落的奇闻异事,以简洁优美的文言形式呈现出来。 《子不语》的内容特色与艺术价值 《子不语》全书约有四百余篇短小精悍的条目,内容包罗万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鬼神异事: 这是《子不语》最核心的内容。书中记载了各种各样的鬼魂、神灵、冥界景象,以及人与鬼神之间的互动。这些鬼神并非都是凶神恶煞,有时也表现出人情冷暖,甚至具有某种道德评判的功能。例如,《义犬》一篇讲述了一只犬为报答主人的恩情,在主人死后仍守护其墓地,最终化为人形的故事,充满了人情味和奇幻色彩。 精怪传说: 书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动物、植物、器物等成精的故事。狐狸、蛇、树木、石头,在袁枚的笔下,都有了生命和灵性,它们或化为人,或施展法术,或与人产生联系,展现了古人丰富而朴素的自然观和对生命形式的想象。 奇遇幻象: 《子不语》也收录了许多人经历的奇遇和幻象,例如梦境、幻术、奇异的旅行经历等。这些故事常常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但又掺杂着超自然的元素,引人入胜。 人情世态: 在记录奇闻异事的同时,袁枚也借此折射出清代社会的世态人情。许多故事背后,都蕴含着作者对人性的观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有时是对贪婪、虚伪的讽刺,有时是对善良、忠诚的赞美。例如,《叶秀才》一篇,通过一个秀才与鬼魂的交往,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士人的生存困境。 幽默讽刺: 袁枚的文笔诙谐幽默,即使是写鬼神之事,也常常流露出一种轻松的调侃和善意的讽刺。他并非严肃地讲述道理,而是通过故事本身,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有所感悟。 《子不语》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文笔精炼,想象奇绝: 袁枚的文言功底深厚,语言简练传神,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生动的故事场景。其想象力更是天马行空,将现实与虚幻巧妙融合,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观。 风格独特,自成一体: 袁枚在《子不语》的序言中明确表示,此书“非鬼神录,亦非怪妄说,乃吾之见闻随笔而已。” 他将搜集的零散素材,通过自己的文学才能加工整理,赋予其独特的艺术生命。他的写作风格既有传统笔记小说的雅致,又带有个人鲜明的色彩。 反映时代风貌: 《子不语》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研究清代社会风俗、思想观念、民间信仰的重要史料。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对未知世界的看法,对生死轮回的理解,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侧面。 文学影响深远: 《子不语》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的喜爱和推崇,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从中汲取灵感,学习其叙事技巧和想象力。 最新译注本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作为《子不语》的最新译注本,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便利的阅读条件。文言文对许多读者而言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而本书的译注,将原本晦涩的文言文字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并对其中的典故、词汇进行详细的解释,使得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地走进袁枚的奇幻世界。 精准的翻译: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忠实原文,既保留了文言文的韵味,又使白话文的表达流畅自然,避免了生搬硬套的翻译腔。 详实的注释: 注释部分对书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典故、历史背景等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阐释,帮助读者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校勘考证: 严谨的校勘和考证工作,确保了本书文本的准确性,纠正了以往版本中的一些讹误,为读者提供了更可靠的阅读文本。 普及经典: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译注本,本书有助于将《子不语》这部经典之作更广泛地传播给大众,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其中蕴含的文学魅力和文化价值。 结语 《子不语》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学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持续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书的最新译注本,不仅是对经典作品的传承与发扬,更是为现代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与丰富想象的大门。通过阅读《子不语》,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文言文的优美,更能感受到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品味人情冷暖,体悟世间万象,并在奇幻的故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与乐趣。这部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也激荡起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无限遐想。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更像是一场与古人的深度对谈。那些跨越时空的文字,通过现代语言的转化,重新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它在保持原文古朴韵味与适应现代语感之间所取得的微妙平衡。有些段落,读来有一种洞察人性的豁然开朗之感,仿佛作者早已预见了千年后的种种纠葛与无奈。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并非易事,它需要译者具备极高的文学敏感度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那种对世情冷暖的洞察力,似乎被潜移默化地浸润和提升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滋养,让人在纷繁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份难得的清醒与定力。

评分

初次翻阅,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译注部分的精良与详尽。在我看来,对于这类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作品,译者的功力与注解的质量,是决定读者能否真正“读懂”而非仅仅“读过”的关键所在。这里的注释体系构建得极为严谨,它不仅是对生僻词汇或典故的简单解释,更像是一条条精心铺设的文化路径,引领读者穿梭于复杂的历史背景与思想脉络之中。无论是对某一特定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还是对原著中哲学观点的细致剖析,都处理得恰到好处,绝不喧宾夺主,却又恰逢其时地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学术态度,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文本的读者,也能在专业性的保证下,获得一种流畅、深入的理解,这份匠心,着实令人赞叹。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本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它提供了一种对抗信息泛滥的有效途径。在这个充斥着短平快、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面对一篇篇经过时间淘洗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它教导我们如何慢下来,如何去细究一个词语背后的万千含义,如何去体会古人思虑的曲折与深刻。这种“慢读”的体验,帮助我重建了对知识的敬畏感和对深度思考的渴望。购买它,不仅仅是为了一份纸质的文本,更是为了投资于自己的心智和精神世界,寻求一种超越当下喧嚣的、更坚实、更具穿透力的思想支撑,这份收获是无价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古朴的气息,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那种独特的纹理处理,初看是低调的,细看却蕴含着某种深邃的意境,仿佛在向读者暗示着内页文字的重量。每次将它从书架上取下,指尖划过书脊时,总会有一种仪式感,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旧日时光的门扉。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考究,墨色清晰地附着其上,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对于阅读这种需要慢品的文本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装帧的精致度,已经超越了一般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足见出版公司对于推广经典文本所倾注的热情与敬意,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极高的附加值,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文字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与尊重。

评分

坦白讲,我并非是那种每天都能挤出大块时间进行深度阅读的人,生活节奏的快速要求我们对时间极其精打细算。但这套书的神奇之处在于,即便是利用零碎的时间——比如通勤路上、午后小憩——也能随时切入,并且不会产生强烈的阅读中断感。这得益于其文本结构上的某种天然节奏感,每一则或每一小节,都像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思想结晶,既可以独立品味,又能汇集成宏大的整体。这种适合碎片化阅读的特性,在不牺牲内容深度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可行性,让传统经典不再是高高在上、需要特意腾出大段“神圣时间”才能接触的物件,它真正走进了日常,成为了可以随时滋养心灵的伙伴,这一点对现代忙碌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