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大学 中庸 [春秋] 曾子,[春秋] 子思 《国学典藏书系》

国学 大学 中庸 [春秋] 曾子,[春秋] 子思 《国学典藏书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春秋] 曾子,[春秋] 子思 《国学典藏书系》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中庸
  • 曾子
  • 子思
  • 春秋
  • 儒家
  • 文化
  • 哲学
  • 典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46341873
商品编码:302439621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 大学 中庸

定价:32.80元

售价:15.4元,便宜17.4元,折扣46

作者: 曾子, 子思 《国学典藏书系》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463418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大学》和《中庸》是两部儒家经典。其中,《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
  本书《大学·中庸》将之合二为一,对其进行注释和翻译,并通过史例进行解读。文学性、知识性、可读性很强。

目录


大学
章 经述
第二章 明明德
第三章 新民
第四章 止于至善
第五章 知本
第六章 格物致知
第七章 诚意
第八章 正心修身
第九章 修身齐家
第十章 齐家治国
第十一章 治国平天下

中庸
章 天命
第二章 时中
第三章 鲜能
第四章 行明
第五章 不行
第六章 大知
第七章 予知
第八章 服膺
第九章 可均
第十章 问强
第十一章 素隐
第十二章 费隐
第十三章 不远
第十四章 素位
第十五章 行远
第十六章 鬼神
第十七章 大德
第十八章 无忧
第十九章 达孝
第二十章 问政
第二十一章 诚明
第二十二章 尽性
第二十三章 致曲
第二十四章 前知
第二十五章 自成
第二十六章 无息
第二十七章 明哲
第二十八章 自用
第二十九章 三重
第三十章 敦化
第三十一章 至圣
第三十二章 至诚
第三十三章 尚纲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大学》、《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是儒家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的政治、文化、教育和思想观念。本套《国学典藏书系》精选《大学》与《中庸》这两部经典,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感受其穿越时空的智慧与力量。 《大学》:格物致知的修身之道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所作,是儒家学派的入门之书。其核心内容围绕着“三纲八目”展开,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步骤。 《大学》开篇即点明了学习的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是指发扬光辉的德行,即人天生具有的善良本性,并通过学习和修养不断强化和展现。这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完善,是对个人品德的不断追求和提升。“亲民”,又作“新民”,意为使民众革故鼎新,弃旧习而接受新的、良好的德行,使之不断进步。这体现了儒家关注社会、民生,将个人道德的提升与社会整体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的理念。“止于至善”,则是追求最高尚、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是个人修身和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 紧接着,《大学》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八个步骤,即“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 格,是推究、审察的意思;物,是指事物。格物,就是要深入研究事物的道理,探究事物得以如此的原因。它强调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种对客观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理解。在儒家思想中,格物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认知,也包含对自身内在情感、欲望的审察。 致知: 致,是达到、推及的意思。致知,是在格物的基础上,将认识推向极致,达到真知。通过对事物的深入研究,理解其内在规律和本质,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判断力。这是一种认识论上的实践,是将外在的认知转化为内在的智慧。 诚意: 意,是指心之所向,即人的思想、愿望。诚意,就是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不虚伪,不自欺。要求人在思想上,要真实无妄,对内心的欲望和念头进行审视,确保其符合道义。这是心性修养的关键一步,为后续的道德实践奠定基础。 正心: 心,是指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正心,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使之不偏不倚,符合道德规范。它要求人在内心深处保持清明、公正,不受外界干扰,不受私欲蒙蔽。这是从认识到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是修身养性的核心。 修身: 修身,是指培养个人的品德,陶冶情操,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道德的要求。这是将内心的诚意和正心落实到行动上的过程,是个人道德实践的起点。通过持之以恒的自我约束和努力,达到君子之风。 齐家: 齐家,是指使家庭和睦,管理好家庭事务,建立良好的家庭伦理秩序。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必然会反映在家庭生活中。通过孝悌忠信等家庭美德,将个人的道德实践延伸至家庭,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 治国: 治国,是指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人民安乐。当个人品德高尚,家庭和谐有序,那么就具备了治理国家的能力。这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推展,将个人和家庭的经验应用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 平天下: 平天下,是指使天下太平,达到世界大同的理想状态。这是儒家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是所有前置步骤的最终目标。通过个人、家庭、国家的有序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和谐与福祉。 《大学》将个人的修养与社会政治的理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完整体系。它强调“由近及远,由内向外”的修身顺序,认为个人的德行修养是实现家庭和睦、国家治理乃至天下太平的基础。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深刻地揭示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哲学思想,即以个人的道德完善作为实现社会政治理想的根本。 《中庸》:恰到好处的处世之道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子思(孔子的孙子)所作。它以“中庸”为核心概念,探讨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人性的本质以及个人如何达到至高的道德境界。 “中庸”二字,字面意思是“中间的、平常的”。但其含义远不止于此。《中庸》开篇即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一开篇,便为“中庸”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天命之谓性: 指的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这是一种先天的、纯粹的、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人的本性本来是善的,是纯净的。 率性之谓道: 指的是遵循人的本性去行事,这就是“道”。“道”是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遵循本性,就是顺应天道。 修道之谓教: 指的是学习和修养,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这就是“教”。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认识和遵循天道,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本性。 “中庸”正是“率性而行”的一种方式。它并非折中调和,也不是平庸无为,而是指一种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的处世态度和行为准则。它要求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把握适度的原则,做到“过犹不及”。 《中庸》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至诚: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是天地万物的本质,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人应该努力效法天的“诚”,达到自身的“诚”。至诚意味着真实无妄,言行一致,光明磊落。这种“诚”是内心的真实,是道德的根本。 中和: 《中庸》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节,谓之和。” 所谓“中”,是指情感的未发状态,即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衡;所谓“和”,是指情感的已发状态,但又能合乎节度,不偏不倚。中和是最高的美德,是阴阳和谐、万物和谐的体现。 君子之道: 《中庸》详细阐述了君子的品格和行为。君子能够“慎独”,在无人监督时也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君子“好学”,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君子“刚毅木讷”,质朴坚定,不浮夸。君子之道,是一种自觉的道德追求,是一种对完美的不断探索。 致中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即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才能各安其位,万物才能得到生长发育。这是一种将个体道德修养提升至影响宇宙万物的宏大境界,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庸》的语言精炼,思想深邃,它将哲学思辨与人生实践完美结合,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安身立命的深刻智慧。它强调“恒”的重要性,认为任何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 《国学典藏书系》的意义 本套《国学典藏书系》精选《大学》与《中庸》,并非简单地将古籍进行排印。它致力于为读者呈现经典原貌,并辅以恰当的注释和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典原意。 回归经典,追本溯源: 在浮躁的时代,重拾经典,有助于我们沉静心灵,回归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大学》与《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钥匙。 涵养德性,提升人格: 经典中所蕴含的道德修养之道,对于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学习《大学》与《中庸》,可以帮助读者认识到个人品德的重要性,培养仁爱、诚信、中庸等美德,从而提升人格境界。 启迪智慧,指导实践: 经典并非束之高阁的陈腐之物,《大学》的“格物致知”、《中庸》的“中和之美”,都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和人生哲理。它们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社会,处理人际关系,乃至指导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 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国学典藏书系》的出版,也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结语 《大学》与《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基石,其思想光辉穿越了千年,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国学典藏书系》将这两部经典汇集,正是希望能够带领读者走进古圣先贤的智慧殿堂,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经典的学习中,涵养德性,启迪智慧,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度滋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买过不少所谓的“国学入门必备”丛书,但大多都是虎头蛇尾,内容零散,读完后感觉脑袋里装了一堆碎片信息,缺乏整体的框架感。这套《国学典藏书系》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的结构完整性和逻辑性。它不是简单地把重要的古代典籍堆砌在一起,而是根据历史的演变和思想的关联性进行了合理的编排。读起来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让你自然而然地想知道“前一卷讲完的A思想,是如何影响到后一卷的B思想的?” 这种连贯的叙事感,让学习过程变得非常自然且容易吸收。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骨架;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它又提供了更精细的肌肉和血肉去填充细节。可以说,它为深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结构科学、内容扎实的基础平台,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识点堆积。

评分

这套《国学典藏书系》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的国学读物大多要么过于艰涩难懂,要么就是泛泛而谈,难以深入。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古朴典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静下来的感觉。我特意翻阅了几卷,发现它在选材上非常讲究,不像某些版本为了凑数而堆砌内容。编校者的用心程度显而易见,注释和白话译文的穿插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原著的韵味,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比如,在解读一些古代的礼仪规范时,译文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阐释,让人能更立体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文化之旅向导,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这种既尊重经典又服务读者的态度,在当今的出版界实属难得,让我对接下来要精读的篇目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份可靠的入门和进阶的桥梁,真心推荐给所有对“何为中国精神”有所探寻的人。

评分

我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对书籍的细节要求近乎苛刻。这套典藏系列,从纸张的选择到字体的设计,都透露着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古代诗词和韵文的部分,它们的音韵之美被有效地保留了下来,译注者没有为了追求“流畅”而牺牲掉原文的节奏感,这一点非常难得。我注意到,在涉及到一些文化典故的解释时,它会追溯到最原始的出处,而不是引用一个二手甚至三手的简化版本。这种对源头的追溯,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可靠性和厚重感。在我看来,这套书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普及读物范畴,更接近于一种严肃的学术参考资料,但它又巧妙地避免了纯粹学术著作的枯燥。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普通读者也能安全地走近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思想殿堂。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大部头的“典藏”系列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名头大,内容可能就水了。但拿到这套书后,我的看法彻底改观了。它的体例编排非常清晰,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跨越时间较长、流派众多的经典时,那种梳理脉络的能力让人佩服。我比较着看了几本关于古代哲学史的卷册,发现作者们在引述不同学派的核心观点时,非常注重观点的内在逻辑和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简单地把它们堆砌在一起,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思想演变图谱。这种系统性的构建,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思想史的连续性和复杂性至关重要。比如,对于某个核心概念在不同朝代解释的细微差别,书中都有细致的对比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考的乐趣,每翻过一页,都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知识结构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绝非走马观花式的速读读物可以比拟的。

评分

这套书的出版,简直是给忙碌的现代人送来了一剂清心丸。我个人是那种白天工作压力大,晚上想找点能静心、能沉淀下来的东西看的人。这套《国学典藏书系》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它的排版布局非常舒展,留白适度,墨色深沉而不刺眼,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极大地减轻了视觉疲劳。我发现自己可以很容易地沉浸在那些古老的文字和叙事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智者对话。与我过去读过的某些版本相比,它在选取的文本上似乎更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实践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辞藻的华丽上。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如何将这些古代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历史遗迹来膜拜。这种实用主义的倾向,让国学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学问,而是可以指导我们日常行为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