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 文心雕龙
定价:32.80元
作者:(南北朝)刘勰,《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463420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内容丰富。见解,皆『言为文之用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尤为难得的是对应用写作也多有论评。粗略统计,全书论及的文体计有五十九种,而其中属于应用文范畴的文体竟达四十四种,占文体总数的四分之三。
目录
原道
征圣第二
宗经第三
正纬第四
辨骚第五
明诗第六
乐府第七
诠赋第八
颂赞第九
祝盟第十
铭箴第十一
诔碑第十二
哀吊第十三
杂文第十四
谐隐第十五
史传第十六
诸子第十七
论说第十八
诏策第十九
檄移第二十
封禅第二十一
章表第二十二
奏启第二十三
议对第二十四
书记第二十五
神思第二十六
体性第二十七
风骨第二十八
通变第二十九
定势第三十
情采第三十一
熔裁第三十二
声律第三十三
章句第三十四
丽辞第三十五
比兴第三十六
夸饰第三十七
事类第三十八
练字第三十九
隐秀第四十
指瑕第四十一
养气第四十二
附会第四十三
总术第四十四
时序第四十五
物色第四十六
才略第四十七
知音第四十八
程器第四十九
序志第五十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研究古代的史学著作,特意找了这套《国学典藏书系》中关于“二十四史”选篇的版本。我发现它的选材策略非常具有学术前瞻性。它没有完全依赖最传统、最容易获取的通行本,而是大胆地引入了一些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特殊版本,比如在某些地方引用了清代学者对史料的校勘成果。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深度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例如,它在对某段关键史料的引用时,通过脚注清晰地标注了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这种严谨态度是判断一套典藏丛书价值高下的试金石。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与历代的贤哲们共同打磨对历史真相的认知。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绝对是普通普及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翻开这套丛书的另外一本,我立刻被其装帧设计所吸引。它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追求华丽复古的“仿古本”,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沉稳、内敛的现代设计语言,这恰好符合“典藏”二字所蕴含的对经典的尊重与传承。我拿起来的是其中一本关于宋代理学思想的卷册,里面的选文极其精到,涵盖了从周敦颐到朱熹等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论述。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在版式设计上做了大量匠心独运的调整,比如采用双色印刷来区分原文与后人的札记或评点,使得阅读节奏感极佳。那种在浩瀚的理学思想中穿梭而不迷失方向的感觉,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编委会对材料的筛选和布局的智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汇编,更像是在无声地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那个复杂而深刻的思想世界。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让我对整个丛书的质量都充满了信心。
评分与这本书配套的,我购买了另一本关于古代诗词格律与声韵的书籍,那本书的风格简直是天壤之别,充满了对音韵之美的极致追求。这本书更像是严谨的科学指南,板着脸孔梳理着平仄、对仗的千年铁律,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逻辑推导和范例分析。读起来虽然不如诗歌本身那样浪漫,但却让我领悟到格律背后的数学美感和语言的精密构造。编委会显然在策划这套丛书时,做到了对不同国学分支采取最适合该分支学科特性的呈现方式。历史学的严谨、文学批评的思辨、乃至音韵学的精确,都在不同的卷册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种“因材施教”式的编纂手法,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整体规划的宏大与细致。
评分我手里拿的这本是关于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的精选集,它的特点在于对文本的“现代化”处理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它没有过度地用现代白话文去稀释原文的古朴气韵,而是巧妙地在关键的、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后,用非常克制的字体标注出最贴切的现代解释或概念对应。这种处理方式,使得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相对顺畅地跟上诸子百家的辩论节奏,而不是被文言文的藩篱所阻碍。我记得我读某一卷时,正好对比了另外一套更侧重“纯粹性”的古籍,那套书虽然原文更完整,但阅读的挫败感太强,让人难以坚持。而这套《国学典藏书系》则展现了一种“可及性”的哲学,它既承载了学术的重量,又降低了普通学习者的入门门槛,是一种非常智慧的平衡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信息很有意思,结合了“国学”的宏大主题和“文心雕龙”这部经典,让我对其中可能收录的内容产生了诸多联想。我最近正好在翻阅一些古代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所以非常期待能看到这套《国学典藏书系》中对《文心雕龙》的收录和编排方式。从书名来看,这无疑是一部面向有志于深入研究国学,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读者的重量级作品。我特别关注这种经典著作的选本和注释质量,毕竟刘勰的原文晦涩难懂之处甚多,一套好的典藏本,其导读和注释的清晰度往往决定了阅读体验的好坏。如果它能提供详尽的文本梳理和时代背景分析,对于我们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风的流变以及刘勰构建的宏大文学批评体系,将是莫大的助益。我对那些能够清晰勾勒出“神思”、“风骨”、“文采”等核心概念的解读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这套书能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工具书,而非仅仅是束之高阁的古籍影印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